《中国建筑史》是建筑学科的开山之作,这本书的功绩在于把中国建筑史学纳入了系统科学研究的领域,以历史文献与实例调查相结合的方法,使中国建筑史从蒙昧走向科学,形成为一门独立学科,向世人展现了一片崭新的学术天地。 中国建筑学家梁思成先生一生很重要的学术专著。梁思成以严肃谨慎、一丝不苟的治学态度,提纲挈领地梳理出数千年来中国建筑的概要、发展及特征等,加以细致的考证和精辟的论述,完成巨构。他研究建筑史,不仅注重史料,介绍各个历史时期建筑的风格与特征,还深入研究建筑风格特征的演变规律及其制约因素,研究不同历史时期的建筑思想。书中有作者以及其他建筑学家手绘的平面图、剖面图或断面图等,弥足珍贵。
《建筑的复杂性和矛盾性》是 文丘里 很有影响的一部建筑理论著作。作者认为,建筑具有不足性。出色的建筑作品必然是矛盾和的复杂的,而不是非此即彼的纯净的或简单的。意义的丰盛胜于简明,甚至杂乱而有活力胜于明显的统一。密斯有一句名言 少就是多 ,文丘里却认为 多并不是少 。 本书要阐明的概念过于复杂,很难用展览的方式予以表明。本书的论述就像眼前的窗帘一样徐徐升起,一点一点地、论点一个接一个逐渐显现出本书论述的整体。愿读者能够理解作者所要表达的理念,看见窗帘后面的东西! 全书观点清新、论证有力、并配以精美插图,值得建筑专业的工作者和业余爱好者阅读欣赏。
《东西建筑十讲》一书是作者2012年讲授的十堂 中西建筑文化 课的文本呈现,主要内容架构在以古希腊、罗马文化为起点的西方建筑,与以中国黄河流域文化为起点的东方建筑的对比之上,呈现了从远古到当代的东西建筑及人文思潮,浓缩了 中国建筑史 、 西方建筑史 和 现当代建筑风潮 的精要。作者以不凡的见识和丰富的学养,在有限的篇幅(约9万字)内,钩玄提要,穿古越今,盱衡东西。全书行文晓畅,深入浅出,并辅以大量图片(226幅),是一本很好的面向一般知识读者的建筑文化普及读物。
本书重点介绍了民国阶段 (1912—1949 年 ) 曾在南京注册执业或开展过职业实践的 27 个代表性中外建筑师或设计机构的背景、职业履历、历史地位、在宁创作经历和作品。此外,还系统完整地梳理了中国建筑师职业体系的建设过程,展示了民国条件下职业建筑师群体的真实工作状况和不同寻常的成长经历,深入探讨在近代科学观念和中国传统思想、制度间的碰撞下,建筑师如何将主观能动性和被动适应性结合起来应对时代条件和要求,以期对同样面临转型的当代人和当代社会有所启迪。作为时代精英,这些建筑师的活动及影响力不仅限于专业领域,一定程度亦从物质空间塑造上折射出国家、政治以及社会情感的状态及需求,通过他们的工作和成果亦可一窥民国社会的成长和发展。
本书聚焦中国古代建筑,对中国古代的城防建筑、园林建筑,以及宫殿、庙宇、民宅、古塔、古桥等建筑的结构、文化背景等进行了详细解读,旨在丰富读者的建筑知识,带领读者深刻地了解中国古代建筑的文化底蕴和历史故事。此外,本书还通过图文并茂的形式,让读者直观地感受中国古代建筑无与伦比的美。
李慧民编著的《旧工业建筑的保护与利用》全面系统地阐述了我国代表性城市旧工业建筑保护与利用项目的基本情况。其中第1~2章主要论述旧工业建筑保护与利用的相关概念,介绍旧工业建筑保护与利用在世界范围内的发展及其现状;第3~24章整理汇总出7个地区22个城市百余个项目的相关调研信息,并在此基础上分析论述旧工业建筑保护利用的历史沿革、政策法规、开发流程、优势及不足;第25~26章从地区视角对旧工业建筑保护与利用的推广现状、单体特征、改造策略、发展前景等方面做系统的分析和展望。 本书适合相关专业研究人员阅读,也可供相关专业规划、设计、管理、施工、教学人员参考。
《外国建筑史(中国高等院校建筑学科精品教材)》结合高等艺术院校建筑学和环境设计专业的知识构成,系统全面地介绍了外国建筑历史的发展,并着重研究了每个历史时期重要的建筑事件、代表性建筑和建筑师。通过深层次评析从古代一直到当代历史上出现的种种代表性的建筑、建造活动、建筑思想等各种建筑成就来识别各个时期的建筑特征,剖析形成这些建造活动与建筑成就的社会、宗教、文化与科学技术的影响因素,有助于形成关于建筑历史与传统关系的基本观念,提高从事建筑或环境设计专业所的理论素养。
本书为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规划教材,高校建筑学专业指导委员会规划推荐教材。 全书主要介绍了古代埃及、两河流域和伊朗高原的建筑,欧洲“古典时代”的建筑,欧洲中世纪建筑,欧洲资本主义萌芽和*君权时期的建筑,欧美资产阶级革命时期建筑,亚洲封建社会的建筑,美洲印第安人建筑等。 本书对第三版进行了修订,文字更准确,更精炼;并更换和增加了一些效果更好的插图。 本书可供高等学校建筑学、城市规划、风景园林等专业教学使用,也可供其他相关院校使用。
梁旻、胡筱蕾编著的《外国建筑史》结合高等艺术院校建筑学和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知识构成,系统全面地介绍了外国建筑历史的发展,并着重研究了每个历史时期重要的建筑事件、代表性建筑和建筑师。《外国建筑史》通过深层次评析从古代一直到当代历史上出现的种种代表性的建筑、建造活动、建筑思想等各种建筑成就来识别各个时期的建筑特征,剖析形成这些建造活动与建筑成就的社会、宗教、文化与科学技术的影响因素,有助于形成关于建筑历史与传统关系的基本观念,提高从事建筑或环境艺术专业所的理论素养。
近现代建设发展史是西方建筑史上的一个重要阶段。因此,也是国内外学者论述较多的一个课题。国内已出版的书籍,主要是从历史发展或建筑大师这两个角度来介绍19世纪末至20世纪60年代的建筑发展情况。本书以全新的角度,从建筑语言的发展来分析这一特定历史时期的建筑潮流、艺术倾向,以及材料、结构特征。本书适合于建筑历史工作者、大专院校教师,以及建筑、城市规划、室内设计、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研究生、本科生阅读,亦可作为高校建设史教学的参考书。由于作者绘制了书中几乎所有的插图,因而本书达到了图文并茂的效果。
经典的力量是巨大的,但是经典的篇幅也是巨大的。在这白驹过隙转瞬千里的时代,还有谁能安下心来如老僧唪经般去苦读经典? 好在经典还有一种读法,那就是快速品读法。它是把如山的宝藏取了精英给你,它是将厚重的历史汲了萃华给你。 建筑是人类站立在地球上的恢弘的风姿。 人类从远古时期的凿洞而居,到今天的万丈高楼,期间经历了难以描述的艰辛与努力。人类建筑文明的发展与社会文明的发展是同步的。一座伟大的建筑,容纳了人类物理力学的丰厚底蕴,彰显了人类手工业制造者的巧夺天工,承载了人类开拓创新的勇气与决心。 每一座建筑背后都有一个动听的故事,每一座建筑的年轮都记载了一段鲜为人知的历史,每一座建筑的脚步都烙印了人类文明的辉煌。 品读了本书,就明晰了建筑科学的奥秘,就观览了地球上伟大的奇观
本书将中外建筑历史按时间顺序加以论述,重点介绍了每个时期*代表性的建筑,并介绍了一些有代表性的建筑大师及其设计理论和设计观点。 本书可作为中等专业学校建筑设计技术(建筑学)、建筑装饰、城市规划专业的教材,也可作为二级注册建筑师资格考试复习参考资料的辅助用书,同时也可作为一本介绍中外建筑史的普及性读物。
本书是对南方发达地区传统建筑工艺抢救性研究的一部分,针对福建地区传统营造体系中的大木匠师技艺和大木作技术进行记录、解读与分析研究。 作者根据实地调查和匠师访谈的一手资料揭示了传统营造体系中许多保密以及面临失传的技艺精华,例如记数图、水卦技艺和篙尺技艺,对其内容与特点进行释读与研究。本书同时记录了传统营造体系中大木匠师技艺培养和技艺内容;探讨传统图纸系统以及影响设计的观念思维;分析穿斗体系中大木匠师的构架设计原则,以及福建地域的传统营造特点。 本书适合高等院校建筑学专业师生、建筑史学、科学技术史学以及建筑遗产保护专业工作者阅读参考。
本书以太和殿为中心,通过2个方面来讲述太和殿的故事。书的前半部分主要围绕太和殿建筑本身的故事而展开,主要内容包括太和殿的建造、太和殿的建筑力量、太和殿的建筑之美、太和殿的金砖地面、太和殿的小兽,以及太和殿的镇殿之宝等内容。书的后半部分主要围绕在太和殿内曾经发生的故事来展开,主要内容包括李自成火烧太和殿、八国联军在太和殿胡作非为、溥仪太和殿登基、袁世凯太和殿称帝、日本帝国主义太和殿前受降、太和殿百年大修等内容。作者试图通过太和殿这一具有典型代表性的文物建筑,来展现明清官式木构古建的艺术精华与工匠精神,并见证紫禁城古建筑数百年来饱经的沧桑和荣辱,以希冀社会公众来更加珍惜和爱护紫禁城的宝贵文化遗产。
城市空间是由事实城市、想象城市、认知城市三方面的原型共同构成,本书作者以此作为本体论基础和认识论框架对城市空间的理论和方法进行系统研究,并以厦门为个案进行完整的实证研究。通过实态、规划以及量化评价的叠合分析,可以全面了解城市空间形态与结构发展的历史脉络,以及城市空间发展的特征及趋势。有关城市空间模式转型与战略发展,本书也从理论与实证两方面进行了简要的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