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建筑二十讲》是三联书店经典的 插图珍藏本 之一种,以专题讲座的方式,结合读者的阅读兴趣,系统地介绍中国古代建筑的历史及建筑元素特征。从居址到都城,从祭坛到祠堂,从建筑个体到建筑理论,图文并茂,讲述全面,翔实、准确、深入浅出。本书全四色印刷,三百余幅精美图片与文字相辅相成、相得益彰,是学习中国传统文化、理解中国古代建筑理论和实践的优秀读本。
本书以中国古代建筑体系发展进程为脉络,详述从原始建筑、夏商周建筑、秦汉建筑,直至明清建筑以及延续传统的近代乡土建筑的发展历程和活动特点。对各个历史时期有代表性的城市、建筑实例和技术、艺术成就,采取列词条的写作体例,分项逐条展开深入细致的阐述。全书精选墨线图500多幅,史料翔实,图文并茂。文字阐述简练精要,版面编排紧凑充实,学科信息浓缩密集,是建筑院校学生学习中国建筑史课程的对口参考用书,也是建筑学专业与城市规划、环境艺术等相关专业研究生应试和注册建筑师资格考试的重要参考书。本书也可以作为文化、艺术、旅游等部门的广大读者学习中国古代建筑遗产的知识读物。
随着我国园林建筑、仿古建筑的发展和广泛应用,很多从业人员迫切需要了解古建筑基础知识。本书以宋《营造法式》、清《工程做法则例》、吴《营造法原》三本历史著作为基础,讲解古建筑中所涉及的常用名词,剖析古建筑构造的细节内容。体系清晰,层次分明,读者可以很方便地查找到自己需要了解的内容。全书共分八章:中国古建筑文化特征;中国古建筑台基与地面;中国古建筑木构架;中国古建筑屋面结构;中国古建筑砖墙砌体;中国古建筑斗栱;中国古建筑木装修;中国古建筑油漆彩画。本书可供古建筑设计、施工、预算和教学人员参考阅读,是一本随用随查的知识手册。
中国古建筑具有悠久的历史传统和很高的审美价值。相对于西方古建筑的砖石结构体系来说,中国古建筑有其独特的建筑理念、结构体系和风格特点,体现了华夏民族的空间意识、哲学观念和艺术水平。《雨中春树人家:品味华夏古建筑》对中国古建筑的样式、形制、美学风格等等进行了分门别类的讲解,结构清晰、行文流畅、图文并茂,激发人们的想象和思考,引领读者深深感悟华夏古建筑的流风遗韵。
《明清古建筑概论/中国古建筑营造技术丛书》是古建筑工程技术专业的入门教材,内容以北方官式古建筑为主,包括古建筑从业者必知必会的各工种基础知识。 《明清古建筑概论/中国古建筑营造技术丛书》采用新颖的活页教材形式,授课或自学时,可携带某一项目的工作页,按推荐路线展开工作。书中有图片和可播放的视频,通过现场或线下教学,观察建筑实物并完成练习。书中内容覆盖古建筑考试中的专业知识点,适合古建筑工程技术专业以及建筑学、历史学、艺术设计、文物与博物馆、旅游等专业的学生学习,也可供广大中国传统建筑文化的爱好者参考。
中国传统建筑经过几千年的发展和演变,已经形成了独特的建筑体系,我国的古建工作者对古建筑有系统、全面、专门的研究。随着国家进一步落实宗教政策,各地寺庙有恢复重建及新建的设计需求,笔者将四十余年来设计的三十余座寺庙建筑的经验汇编成书,供设计人员参考借鉴。 本书采用公制计量单位,通俗易懂且实用,避免了单位换算的麻烦,设计者可直接使用,即便是初学者,也能很快上手。另外,本书以典型单体建筑为例进行介绍,如遇组合式建筑,设计者可自行组合,方便实用。 本书适用于教学、岗前培训和在职人员专业技术指导等。
本书以科学准确地保护、修缮砖石作古建筑为编写目的,引导学生全面了解砖石作古建筑的构造 原理及专业术语、文物保护原则、工程施工步骤等。本书通过设计不同的实训项目,使学生由点及面 地理解古建筑如何完成从地面到台基、墙面、屋面的构造方式,由浅入深地掌握古建筑砖石作的传统构造技艺。 本书还介绍了砖石作典型历史建筑的构造与保护修缮方式,增加了保护施工案例实操分析,进一 步明确了科学保护砖石瓦材料的重要性。 本书结构合理,内容丰富新颖,行文浅显易懂,可操作性强,可作为高等院校古建筑、历史建筑 专业师生,以及相关设计、施工单位人员的专业教材和参考用书。
本书试图从建筑与城市的角度对古都开封与杭州的历史进行梳理,其焦点自然集中在这两座城市作为都城的两宋时期。和其他重要古都相比而言,开封与杭州的主要遗址均叠压在繁华的现代城市之下,而地上又没有留下太多相关的实物遗存,因此这两座城市在千年之前作为世界上首屈一指的繁华都市时的城市与建筑形象,只能凭借方志、诗文的文字记载,或已发掘的极其有限的遗址去想象,抑或是从繁盛精湛的两宋绘画遗存中小心爬梳。幸而对于这两座城市,已经有很多考古学界、历史学界和建筑学界的学者进行了广泛深入的研究,《中国古代建筑知识普及与传承系列丛书?中国古都五书:古都开封与杭州》的编写尽可能地从建筑与城市的角度梳理收集前辈学者们数十年文献研究、考古发掘及建筑调查的成果,辅以实地调查和作者的理解,*终以通俗易懂的方式呈现
本书以简要文字和大量精美图片,宣传、介绍了佛塔的起源、传播、种类,我国早期佛塔塔刹的形制、不同材料制作的塔刹形制的演变、组成塔刹不同元素的演变、佛塔塔刹的民族特色及地方特色等,显示了佛教建筑艺术由外来逐步汉化的历程。本书可供建筑师,相关专业在校师生,及国内广大读者和国外读者阅读、参考。
中国传统村落是中华农耕文明和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是中华民族心灵的根和精神家园。 《中国传统村落保护与发展政策管理研究》介绍了传统村落的由来及其保护价值,通过对国内外传统村落保护模式和保护路径的探讨,提出传统村落保护立法的必要性和可行性,以及立法的一些初步构想。 《中国传统村落保护与发展政策管理研究》以浙江传统村落保护政策管理体系为案例,通过浙江金华、台州等地的立法实践,从管理体系和技术体系两个维度给出了传统村落保护与发展政策管理体系建议。
中国古代桥梁是中国古代建筑中的一个特色门类,其独特的技术和艺术特色已经引起了足够的重视。本书重点关注桥梁建筑的艺术特色,重点介绍了桥梁出入口、桥上建筑、桥栏、桥上雕塑、泥塑、彩绘等各种装饰内容,较为形象地显现了我国古代桥梁的装饰艺术特色。
《梁思成心灵之旅》由梁思成、林洙所著,收是一本图文并茂的,梁思成、林洙夫妇珠联璧合的文集 。《梁思成心灵之旅》分为正编副编两大部分。 部分主体为梁思成建筑方面的文稿,主要系其古建调查报告,辅之林洙的导读、梁思成自少年至 成年的大批珍贵照片、还包括部分梁先生自己的古建摄影。其品位非常适合大众阅读欣赏。 第二部分为附录,约占《心灵之旅》二分之一分量。附录为梁思成晚年与林洙的通信。这部分内容, 从未公开面世,可谓首度曝光。信中, 我们看到的是一个身体孱弱,情怀细腻,思想矛盾,追求进步的老人梁思成,这批珍贵资料,对后人了解 和研究梁晚年思想具有不可估量的价值。
王贵祥主编的《明代城市与建筑--环列分布纲维布置与制度重建》以七个部分,从城市史与建筑史的角度,对明代城市和建筑进行了较为全面的梳理与研究。明代是一个制度重建的时代,明代的城市、宫殿、王府、第宅、衙署、坛壝、祠庙等很多方面,与其前的唐宋辽金元时代有很大的不同。系统研究明代的城市和建筑,有助于理解清代的城市与建筑,对理解明代以前的城市、建筑的空间、尺度、分布格局等也会有一些帮助。《明代城市与建筑--环列分布纲维布置与制度重建》对建筑历史、城市历史的研究者、考古工作者及相关专业在校师生和相关研究人员具有较好的参考阅读作用。
圆明园作为大型皇家园林遗址公园,地形环境集山地、林地、水域、湿地、草地等于一体,生物种类丰富多样,生态环境良好,不仅是众多野生动植物的宝贵的家园和落脚地,也是北京城市中观察自然了解自然的绝佳场地。本书不同于传统的 说 与 学 的知识获取方式,本书将专业的环境相关的知识通过环丁 小叶子 的漫画故事与读者互动,互动方式多样、漫画画风卡通,更容易被广大读者接受,且适合制作衍生环保文创产品,有利于多种渠道的传播。
名城八探共分八个部分。初探名城由来,探讨名城制度建立的背景和目的,以及与西方历史文化保护制度的区别。二探名城内涵,分析历史文化名城在物质和非物质等两种形态方面的内涵要素,及其与文物保护等方面的区别。三探名城标准,探讨名城保护的不同层次和内容的标准,及其与文物保护和文化旅游的区别。四探名城分类,探讨名城保护中应当按照不同类型、内容、层次进行相关技术分类,才能便于对名城进行科学的保护。五探保护理念,针对当前名城保护基本理念的问题,在逻辑分析和实践经验的基础上,提出本书的观点和新的保护理念。六探保护要点,探讨名城保护中各个层次、相关领域和专业技术方面应该关注和做到的关键环节。七探保护方式,探讨名城的不同类型、层次、内容对象的相应保护方式。八探保护路标,探讨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工作
在 14 17世纪,世界文明发展的十字路口上,明代中国形成与其他文明的历史分途,明中期榆林长城的修筑,是一个承上启下的关键点。到今天,保存还是毁灭?长城的命运又处于一个十字路口。如何让长城免遭进一步的破坏,避免灭亡的命运,是我们这个时代的历史使命。 榆林长城修筑时间,大体与西方大航海时代发端的 15世纪末16世纪初同时。正是在这一时期,亚欧大陆东、西两端社会皆发生重大变化,在文明指向上呈现不同的历史选择。综合考量15世纪亚欧大陆文明轨迹,东、中、西之东亚文明、阿拉伯文明、西欧文明皆在该世纪末年发生重大变化,形成了世界近代史开启之初世界核心地区的核心变迁,引领与构建了世界近代潮流之初的趋向与格局。而榆林长城正处这一历史风潮,其蕴含的历史剧变,犹如山雨欲来,不仅被时人视为关系疆土边防、庙堂
跟随着《中国古建筑二十讲》:从网师园到天山蒙古包,从紫禁城到丽江民居,从布达拉宫到苗寨吊脚楼,跟随楼庆西教授来一次古建筑文化之旅。听楼教授细细讲述木结构房屋为何“墙倒屋不塌”、飞檐斗拱的力学原理、山石房屋的色彩搭配、风水学说的科学运用……
《中国园林古建筑制图》一书为建筑工程制图技术的基础教程,旨在培养学员具备规范的作图意识和较强的识图能力,掌握园林古建作图工具的使用,理解投影的基本原理,灵活运用制图原理绘制园林古建筑设计的平面图、立面图、剖面图及施工详图。本书采用逐步引导、循序渐进的讲解方式,与园林古建筑工作环境紧密结合,大量选用已实施的园林古建筑设计方案图示,以工作任务为导向,对理论的阐述以够用为原则,突出实用性。
小品建筑 指区别于大型建筑的小型建筑,是中国传统建筑中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有着特殊的形态和丰富的内涵,在世界建筑史上有突出的地位。 本书以讲座的方式,介绍中国小品建筑的产品、作用及其在建筑和艺术上的特点,从门楼、影壁而碑碣、堆石 引领读者徜徉于独特而神秘的中国古代建筑之中。近三百幅精致的照片和线描,使阅读直观而又赏心悦目;文字亦有小品的特点,晓畅,清雅,质朴,自然。
本套丛书主要对象为陕西省古建筑。丛书各册以市县域来划分,*册为泾阳、三原,之后陆续有西安、韩城、汉中等各册。每册基于各县市范围内现存的古建筑保存现状,其中主要包括陵墓、祠庙、道观、佛塔、民居等丰富的建筑类型。本套丛书是在全面田野调查、文献资料研究、测绘的基础上形成的。各册均由两部分组成,*部分为测绘图纸和现状照片,其中测绘图纸主要包括建筑组群总平面图,单体建筑平、立、剖面图,梁架仰视图以及斗拱、墙头、雕花等的大样图;第二部分为文字描述,简要、精炼地描述了测绘对象的现状及其建筑形制特征。*后附每册书的图纸目录,便于读者使用检索。本书对象为泾阳、三原县的古建筑,主要包括陵墓、祠庙、佛塔、民居等建筑类型。全书共由两部分组成,*部分为测绘图纸和现状照片,第二部分为文字描述。其中测绘图纸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