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与绘画同属艺术,自古就有将建筑、绘画、雕塑合称为三大造型艺术的说法,许多建筑师都善于绘画,甚至一些建筑师在绘画方面的造诣与画家并无二致。 但建筑师有一种独特绘画方式,不是对已有建筑的表达,而是对从无到有、无中生有的建筑的表达,在建筑师的创造性活动中,不断地需要将头脑中的构想图形化,形体、空间,甚至场地氛围都需要通过这样的图画来进行表达,因为这是一种呈现设计意图的非常便捷的方式,这是独属于建筑师的一种绘画方式。本书就介绍了这样一种绘图的方式,在作者循序渐进的教导中,初学者会发现,掌握这样一种绘画方式,既非毫无规律可循,又是一件饶有兴趣的事情,即使是在电脑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这种绘画方式仍旧是建筑思维表达的非常有力的方法之一。 有关钢笔画、效果图画法的书籍很多,但与建筑师的
本书依据作者在北大开授中国传统建筑通选课的讲义而成,该课程在北大很受欢迎,是历年来为学生喜爱的课程之一。 本书与通常讲述中国传统建筑的著作相比,突出了中国传统建筑的人文特质,尤其注重思考在当下西方建筑观念和建筑设计占据强势的情况下,如何挖掘和发展中国传统建筑中的精华。 与此同时,作者也全面地介绍了中国传统建筑的各种类型,宫殿、园林、佛塔、桥梁等,并配有大量插图,与精湛的文字相得益彰。
《新建筑与流派》是著名的建筑大师童寯先生积多年之力,经反复修改而写成的一部西方现代建筑简史,在上个世纪八十年代曾经享有盛誉,中国几代建筑师都曾受惠于这部小书。在本书中,童寯教授总结了19世纪中叶以来建筑的演变和流派的相互影响,为我们描绘了现代建筑由萌芽、成长到繁荣的鲜明而完整的全景。著者并以探索中国的建筑方向为出发点,把世界现代建筑发展过程所经历的曲折坎坷,引为经验教训。 本书中所提的 新建筑 ,即今日常说的 现代建筑 ,以英国伦敦的 水晶宫 的设计建造为其诞生的标志。按照童寯先生的看法,现代建筑的风格流派约有15个之多,如意大利的未来主义、荷兰的风格派、法国的立体主义、德国的表现主义等,在本书中,童先生以风格流派及其代表人物为线索分别一一加以评述,尤其是影响了现代建筑走向的格罗皮乌斯
建筑作为承载人类文明的物质载体,所传递的信息包含社会秩序、技术水平、宗教信仰、文化思想、生存状态、艺术情操以及对自然环境的态度。从民居到宫殿、从桥梁到宝塔、从长城到石窟、从园林到城市布局,建筑的内容可谓包罗万象,集工程技术与艺术于一身,融人工与自然于一体。古老的建筑,展示的不仅仅是丰功伟绩,而且折射了我国悠久的历史。
《建筑空间的魅力 芦原义信随笔集》是由芦原义信的著作《阁楼上的小书斋》 《建筑空间的魅力 我的体验》和《探索秩序》精选而成,按 关于城市与建筑的研究 和 人生体验记 的上下卷进行重构,从而得以清晰地摄取芦原义信先生所表述的理论和观点。上卷主要讲述作者对城市、建筑以及建筑空间构成的研究。下卷内容主要是作者通过在日本和海外的生活和工作经历,讲述其对建筑、对人生的感悟和见解。
建极绥猷 ,高悬在故宫太和殿上的乾隆御笔匾,语出十三经《尚书》所记 建用皇极 克绥厥猷惟后 。关于 建用皇极 ,《尚书》传曰: 皇,大;极,中也。凡立事,当用大中之道。 建用皇极 即 立中 。甲骨文卜辞常见 立中 之语,意即立表正位定时。关于 克绥厥猷惟后 ,《尚书》传曰: 能安立其道教,则惟为君之道。 意即惟天子推行教化之治。 在农耕文明时代,对农业时间的掌握关系着社稷安危。谁能够告诉人民时间,谁就提供了一种生死攸关的公共服务,也就因此获得了权力,得以推行教化之治。 本书作者首次发现并揭示了明清北京城子午卯酉时空格局之中央,太和殿高悬 建极绥猷 ,见证了支撑人类在东亚地区独立起源的农业文化与文明持续不间断发展的*基础性的知识体系与哲学观念,书写了北京历史文化名城*核心的文化价值。
阿以旺民居的气候适应性研究立足于民居的传统技术,面向当代,从民居的气候适应性为出发点,对民居的空间布局、组织原理、建筑构件、建筑材料、装饰色彩等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和归纳,旨在全球的能源危机和环境危机的背景下,找到既适宜当地冬冷夏热的气候环境,又能维护地区环境的生态平衡,提高能源、资源的利用效益,还能满足现代人对居住环境舒适性需求的适宜技术,以此为鉴从中获得对现代民居建设有益的启发。 本书首先从分析阿以旺民居的现状入手,总结其通风、采光、遮阳、保温的技术经验,来探讨气候环境在民居发展演变中发挥的作用机制;其次,依据环境资源的实际状况,提出从地方材料和传统构筑方式中挖掘传统技术的潜力,采用被动式技术与主动式技术相结合的适宜技术,高效地利用太阳能、风能和地下水循环系统;后,形成高
本书的作者是来自清华大学建筑学院的陈志华教授。在作者的学术生涯中,其前期一直从事外国建筑方面的研究,但自退休之后,便一头扎进中国乡土建筑当中。在他看来,乡土建筑是乡土生活的舞台和物质环境,是乡土文化*普遍存在的、信息含量*的组成部分,甚至可以说,乡土建筑研究是乡土文化系统研究的基础。 本书集合了作者有关乡土建筑两类具有代表性的著述,一是乡土建筑研究的论述,一是精选了序跋中的七篇。文章学术观点清晰,短小精悍,优美抒情,可读性强。在这一篇篇饱含深厚感情的文章里,每一个读者都会感受到家园故去甚至遭受摧残的伤痛,也能体会到中国传统文化根基被点滴侵蚀的忧虑,更有一份为 为抢救传统村落 子规夜半犹啼血,不信东风唤不回 的决心。
楼庆西教授早年任梁思成先生的助手,深得梁先生的学术真谛,后在清华大学建筑学院研究讲授中国古代建筑史。 本书以讲座的方式,系统地介绍中国古代建筑的历史及建筑元素特征,并配有300余幅精美图片。共分二十讲,从居址到都城,从祭坛到祠堂,从建筑个体到建筑理论,叙述全面,语言平易,深入浅出。 楼庆西亦精于古建筑摄影,有三百余幅精美图片,使本书更富鉴藏价值。
20世纪30年代以来,中国和西方的一批建筑大师,如吕彦、童寯、杨廷宝等设计了我国现代史上一批经典建筑、这些建筑既艺术地解说着中国近现代的建筑史,也彰显着这些建筑巨匠们的历史踪迹。 能够成为一名建筑师应该是一件值得庆幸的事,因为他们所创造的建筑作品毕竟要比建造者长寿,即便后人依然只能记住那些经典的建筑,但那终究是建筑大匠们智慧和心血的载体,何况它们还记录着一个时代的往事和一种文明的永恒呢。当然,追寻建筑大匠们踪迹的有效方式,还是走进由他们创建的那些经典建筑中,这也许也正是他们所希望得到的一种尊重方式。 曾几何时,我试图探寻中国建筑文脉的源流,没想到一深入进去才发现,这竟然是另一个宇宙乾坤。别说寻找什么建筑文脉的肇始发轫,就连其中一支脉也“原非竭一、二人之驽钝所能及事”,更不敢奢谈循
本书以中西文化为理论基础,以中西建筑为比较对象,以问题意识为研究视角,通过对中西建筑的审美特征、时空意识、审美尺度、物质载体、装饰意匠以及发展道路六个方面的美学比较与研究,揭示出中西传统建筑不同的文化内涵和美学品格,并对当代建筑的发展方向进行了尝试性的探讨。 本书认为,建筑是文化的组成部分,也是人类的物质、精神产品。文化的内涵决定着建筑的形式,建筑的形式也丰富着文化的内涵。中西建筑美学品格的差异在于中西文化的不同内涵。从总的方面看,中国传统建筑在空间布局、结构造型、装饰设计等方面以人为中心,体现出乐生、重生的现世理性精神和浪漫情怀;西方古代建筑则以神为中心,表现出对上帝、来世的虔诚向往和宗教迷狂。中西传统建筑的差异性在当代文化的整合中逐渐变小。本书认为,中西建筑只有相互借
一般人甚至许多专业者对这个问题虽可提出个人的看法,但仍旧模糊而且残缺,在本书中,我尝试为初学建筑以及关心建筑的人们,勾勒出一幅较完整的画面,也企图建立一个探讨建筑物与建筑设计的架构。 首先我对建筑在整体环境(由都市、景观、建筑、室内、家具等的连续总体)中的地位,以及建筑所要反映的历史精神、社会关系和风土人文等提出初步的看法,并简要地说明建筑工作需要建筑师以及许多专业顾问、业主和居民等共同参与,各司其职,才能成就一件好的建筑作品。 接着我分别叙述了建筑在使用功能、形式美感和深层含意上所应具备的本质,并佐以中西历史上的一些例子,希望能清楚地将建筑师该考虑哪些问题,以简单的方式加以说明。 后,我将建筑设计过程中设计者思考的程序和表现方式,以几个大家熟知的阶段来分析,并以思考
《中国建筑文化讲座》这不是一部中国建筑史,作者的用意也不在于写一部中国建筑史,而是从文化的角度切入,对中国建筑进行深度省思。 作者根据多年来对中国建筑梳理、研究的成果,给予文化上的诠释。通过对中国文化特质的了解,更深刻地认识中国的建筑,更生动地欣赏中国建筑空间中包容的生活。从建筑与文化的交互对照中,把握中国建筑的意义与价值。
在城市环境剧变的今天,建成环境下的城市建筑设计问题应当如何应对,应当引起当代建筑师的广泛关注。金彦编著的《建成环境下的城市建筑设计》试图通过对城市建筑定义的解读,对城市建筑在建成环境中“自主”的分析,将其置于复杂多变的城市建成环境中,理解城市建筑对应建成环境的语义表达。随后,在建筑形体、中介空间、建筑表皮等三个层面上,就其与建成环境的对话进行讨论,并通过与之相关的设计实践进行类比、分析,从而对当代建筑学科发展中的城市建筑设计进行了探讨,后,回到当代中国这一复杂多变的环境进行思考。《建成环境下的城市建筑设计》可供建筑设计人员及建筑学专业师生阅读、参考。
本书从后现代基本概念入手讲述了西方后现代建筑简史,阐释了现代主义、新古典主义、历史主义、高技术派、新理性主义、解构主义及反构成主义等一系列与后现代主义有关的概念;从绘画、建筑以及文化心理等多个层面,描述了后现代文化多元混杂的特性,并通过对后现代代表人物的作品图解,展示了后现代主义建筑的复杂、矛盾与冲突特性。这套图书既是建筑专业读物,又是一般普及性文化读物。可以为建筑界、设计界、建筑院校、房地产业界、城市规划机构及普通建筑爱好者等相关专业人士提供关于后现代建筑文化方面的系统参考资料。
本书里的文章集中地反映了我国第四代建筑师对建筑学界所面临的诸多问题的认识、观点以及困惑,包括建筑遗产保护、现代主义建筑、建筑创作理念、切身体验、设计体制改革等等。其中,不乏给人们以启迪的新思路、新观点,而且许多文章,应该说,是一些没有脱离中国实际的理论阐述。
李振宇、周静敏主编的《不同地域特色的农村住宅规划设计与建设标准研究》通过对不同地域典型村镇住宅调研,采集相关的数据和指标,在此基础上,归纳、整理、推导不同地域村镇住宅的适宜指标,建立村镇住宅建设在总体设计、建筑设计和配套设施的标准体系,使各种需求在标准体系的框架下能得到基本解决;同时,又在标准体系的基础上设置分类指标和阶段指标,以满足随时间变化和社会经济的发展需求;并针对不同地域的可操作性和实用性进行探讨,是其主要的创新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