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与绘画同属艺术,自古就有将建筑、绘画、雕塑合称为三大造型艺术的说法,许多建筑师都善于绘画,甚至一些建筑师在绘画方面的造诣与画家并无二致。 但建筑师有一种独特绘画方式,不是对已有建筑的表达,而是对从无到有、无中生有的建筑的表达,在建筑师的创造性活动中,不断地需要将头脑中的构想图形化,形体、空间,甚至场地氛围都需要通过这样的图画来进行表达,因为这是一种呈现设计意图的非常便捷的方式,这是独属于建筑师的一种绘画方式。本书就介绍了这样一种绘图的方式,在作者循序渐进的教导中,初学者会发现,掌握这样一种绘画方式,既非毫无规律可循,又是一件饶有兴趣的事情,即使是在电脑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这种绘画方式仍旧是建筑思维表达的非常有力的方法之一。 有关钢笔画、效果图画法的书籍很多,但与建筑师的
本书依据作者在北大开授中国传统建筑通选课的讲义而成,该课程在北大很受欢迎,是历年来为学生喜爱的课程之一。 本书与通常讲述中国传统建筑的著作相比,突出了中国传统建筑的人文特质,尤其注重思考在当下西方建筑观念和建筑设计占据强势的情况下,如何挖掘和发展中国传统建筑中的精华。 与此同时,作者也全面地介绍了中国传统建筑的各种类型,宫殿、园林、佛塔、桥梁等,并配有大量插图,与精湛的文字相得益彰。
《新建筑与流派》是著名的建筑大师童寯先生积多年之力,经反复修改而写成的一部西方现代建筑简史,在上个世纪八十年代曾经享有盛誉,中国几代建筑师都曾受惠于这部小书。在本书中,童寯教授总结了19世纪中叶以来建筑的演变和流派的相互影响,为我们描绘了现代建筑由萌芽、成长到繁荣的鲜明而完整的全景。著者并以探索中国的建筑方向为出发点,把世界现代建筑发展过程所经历的曲折坎坷,引为经验教训。 本书中所提的 新建筑 ,即今日常说的 现代建筑 ,以英国伦敦的 水晶宫 的设计建造为其诞生的标志。按照童寯先生的看法,现代建筑的风格流派约有15个之多,如意大利的未来主义、荷兰的风格派、法国的立体主义、德国的表现主义等,在本书中,童先生以风格流派及其代表人物为线索分别一一加以评述,尤其是影响了现代建筑走向的格罗皮乌斯
《如何欣赏建筑》以古今中西十七座经典建筑为例,带领读者认识、理解,进而欣赏建筑之美。《如何欣赏建筑》以游记式的轻松笔调,将这些建筑的来龙去脉娓娓道来,又层层剖析它们的内涵深意,是一部具有典范性的建筑美学普及读本。
建筑作为承载人类文明的物质载体,所传递的信息包含社会秩序、技术水平、宗教信仰、文化思想、生存状态、艺术情操以及对自然环境的态度。从民居到宫殿、从桥梁到宝塔、从长城到石窟、从园林到城市布局,建筑的内容可谓包罗万象,集工程技术与艺术于一身,融人工与自然于一体。古老的建筑,展示的不仅仅是丰功伟绩,而且折射了我国悠久的历史。
《建筑空间的魅力 芦原义信随笔集》是由芦原义信的著作《阁楼上的小书斋》 《建筑空间的魅力 我的体验》和《探索秩序》精选而成,按 关于城市与建筑的研究 和 人生体验记 的上下卷进行重构,从而得以清晰地摄取芦原义信先生所表述的理论和观点。上卷主要讲述作者对城市、建筑以及建筑空间构成的研究。下卷内容主要是作者通过在日本和海外的生活和工作经历,讲述其对建筑、对人生的感悟和见解。
建极绥猷 ,高悬在故宫太和殿上的乾隆御笔匾,语出十三经《尚书》所记 建用皇极 克绥厥猷惟后 。关于 建用皇极 ,《尚书》传曰: 皇,大;极,中也。凡立事,当用大中之道。 建用皇极 即 立中 。甲骨文卜辞常见 立中 之语,意即立表正位定时。关于 克绥厥猷惟后 ,《尚书》传曰: 能安立其道教,则惟为君之道。 意即惟天子推行教化之治。 在农耕文明时代,对农业时间的掌握关系着社稷安危。谁能够告诉人民时间,谁就提供了一种生死攸关的公共服务,也就因此获得了权力,得以推行教化之治。 本书作者首次发现并揭示了明清北京城子午卯酉时空格局之中央,太和殿高悬 建极绥猷 ,见证了支撑人类在东亚地区独立起源的农业文化与文明持续不间断发展的*基础性的知识体系与哲学观念,书写了北京历史文化名城*核心的文化价值。
本书的作者是来自清华大学建筑学院的陈志华教授。在作者的学术生涯中,其前期一直从事外国建筑方面的研究,但自退休之后,便一头扎进中国乡土建筑当中。在他看来,乡土建筑是乡土生活的舞台和物质环境,是乡土文化*普遍存在的、信息含量*的组成部分,甚至可以说,乡土建筑研究是乡土文化系统研究的基础。 本书集合了作者有关乡土建筑两类具有代表性的著述,一是乡土建筑研究的论述,一是精选了序跋中的七篇。文章学术观点清晰,短小精悍,优美抒情,可读性强。在这一篇篇饱含深厚感情的文章里,每一个读者都会感受到家园故去甚至遭受摧残的伤痛,也能体会到中国传统文化根基被点滴侵蚀的忧虑,更有一份为 为抢救传统村落 子规夜半犹啼血,不信东风唤不回 的决心。
《建筑与文化》为什么不同的建筑蕴含着不同的意义?为什么有些建筑如此特别?哪些建筑可以名垂青史?从古埃及金字塔、悉尼歌剧院到普通的农舍,作者深入到建筑的背后,探寻其中的经济、政治因素和美学意义,揭示出建筑自身所负载的文化元素。
这是一本包括梁先生在建筑学有关诸领域学术思想的选集,着重收集了粱先生在抗日战争胜利前夕和解放后发表的关于城市规划、古建筑保护、建筑理论和设计等方面的文章和信函。这本选集并未收集那些只供少数专家研究的专著和科研报告,倒是收集了不少梁先生为报刊写的科普作品,所以也适合于有兴趣了解和欣赏建筑艺术的读者阅读。 本书重点编选了城市规划、古建保护、建筑理论等方面的文章,三十余篇。建筑界业内人士、青年学生以及文化爱好者,都是本书的读者对象。
楼庆西教授早年任梁思成先生的助手,深得梁先生的学术真谛,后在清华大学建筑学院研究讲授中国古代建筑史。 本书以讲座的方式,系统地介绍中国古代建筑的历史及建筑元素特征,并配有300余幅精美图片。共分二十讲,从居址到都城,从祭坛到祠堂,从建筑个体到建筑理论,叙述全面,语言平易,深入浅出。 楼庆西亦精于古建筑摄影,有三百余幅精美图片,使本书更富鉴藏价值。
凝固着中国古老文明和悠久历史的建筑,融汇了中国绝美风情的亭台楼阁、屋角飞檐、青砖灰瓦、雕梁画栋,依然散发着迷人的光彩。于是,我们编了《读点经典:中国美的建筑》,希望读者朋友能够尽情徜徉于这美丽的中国建筑之中,尽兴而返。
家居环境文化是营造优良家居环境的重要因素,直接影响和指导着现代住宅、住宅小区、家居装饰的设计和建设,并影响到人们的日常生活。因此,作为从事建筑设计的工作者学习家居环境文化理论,可以更好地指导住宅的建筑设计实践,使住宅与自然和谐融合。 本书中用现代语言阐述了传统家居环境文化缘起、特点和内容概要的基本知识及其与现代科学技术的关系,探析了设计住宅就是设计家居环境的全新理念,同时还分别介绍了室内外家居环境文化、家居装饰等相关知识,本书是作者学习心得和工作实践的归纳总结。
建筑,是人类社会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在物质上,建筑满足了人类的现实功能需求,为人类遮风挡雨,提供庇护所;在精神层面上,建筑创造出特定的空间,影响人的本能心理感受,引起心灵的共鸣,由此建筑也被称为“凝固的音乐”。在一定程度上,建筑记录了社会文化的发展变革,承载了人类文明发展的足迹,被誉为“石头的史书”。从古至今,在所有文明中,建筑无不被视 为表现人类力量的永久纪念物,在金字塔、神庙、教堂、宫殿等留存至今的著名建筑中,不仅蕴含着不同时期和不同地域的特定文化,也表征了人类在浩瀚宇宙中寻求自身存在意义的漫漫征程。 人们习惯于从文化和艺术的角度来审视建筑,我们知道如何根据建筑细节判断建筑类型,我们了解科学技术进步带来的建筑变革,却没有人能清楚地回答“建筑为什么存在”这个问题,也就是建筑
本书凝结了法国著名作家索莱尔斯与建筑家鲍赞巴克的思想对话,交织融会了这两位当代名家在建筑、文学、音乐、哲学等领域的独特见解,是一场思想的交锋与对撞,也犹如一场别具一格的交响音乐会。这本书构思源自在法国高等建筑学院组织的数位作家与建筑家的见面会,但两位作者的友谊历时已久,早在鲍赞巴克设计巴黎音乐城之前,以音乐为名,他们之间就经常来往,早在次见面时,索莱尔斯如是说:“需要为声音设计一座建筑。”在此书中,我们听到了一种独特的音乐,带着节奏、诗意、空间的深度、光线、梦想,正是在两人渐渐上升的视野中铺展开的“观看”与“书写”。
本书称得上是一本 大师小书 ,兼具学术性与普及性。 在本书中,染思成先生以随笔的方式,漫谈中国的建筑与城市规划,话题性强,文笔优美,深入浅出。本书的上编 拙匠随笔 收入梁先生在上世纪60年代的多篇建筑科普作品,寥寥数语,解释清楚了建筑学是什么、建筑师是怎样工作的等来自公众的疑问,并饱蘸了对祖国的热爱之情撰写了 祖国的建筑 中国建筑的特征 建筑与建筑的艺术 等文章,阅读这些文章,一个伟大的建筑学家跃然纸上。 本书中编 城市与规划 收入了梁思成在城市规划领域有代表性的几篇名文,如具有历史价值的 市镇的体系秩序 梁陈方案 关于北京城墙存废问题的讨论 北京 都市计划的无比杰作 等,集中体现了梁思成从1946年至1951年在城市研究领域的学术创见,这几篇文章所提出的问题,例如北京城的规划、北京城墙的是否应拆除、人居
《边走边看:建筑内外的奥秘》是以人文历史和中外古典建筑为重点,用详实的史料和简约的文字配以精美插图,力图使读者从多角度领略各类旅游活动的内涵和文化底蕴,获取尽可能广泛的文化视野、审美感受和想象空间,帮助读者如何欣赏人文景观和各种风格的建筑,为大众旅游增添智慧风景。
《读点经典:世界美的建筑》所讲述的经典建筑,只能算是其中的精彩片段,遗珠之恨在所难免。读者若能从中领略一些艺术之美,我们也就知足了。
《漫游世界建筑群》是英国广播公司(BBC)的一部经典纪录片,由英国建筑历史学家丹 克鲁克香克(Dan Cruickshank)主持,于2008年4月在BBC2首播。本书系以纪录片内容为基础,配置以更为精美细致的建筑图片,按照8个主题为大众讲解了足以震撼世界的36座建筑,并探寻这些建筑背后更为震撼的故事、文化的起因和曾经的人物传说。从俄罗斯西北边陲基日岛的木结构教堂,到埃及西奈的圣凯瑟琳修道院,你会发现世界各地风格迥异的建筑物之间竟有着意想不到的联系。 《漫游世界建筑群之死亡 灾难》是书系分册之一,作者游历了意大利、埃及、叙利亚等国家的著名城市和建筑,并探寻这些建筑的起源、建造历史和人文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