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是世界钢结构技术发展*的国家之一,钢结构应用比例占其新建总建筑面积约40%,历次地震都证实了其设计、施工及维护管理的一系列工程技术是行之有效,技术可靠的。通过本书,期待读者对日本钢建筑结构设计有更加深入的了解。钢结构构件由钢板构成,存在较容易发生屈曲的问题,在设计时需要考虑构件的连拼接等细节问题。本书通过3种不同类型建筑的设计案例,对钢结构设计的许多细节问题进行了详细的解说,具有很高的实用价值。
本次修订主要是依据颁布的国家标准对相关章节内容做了更新、修编。 本书是一本土木建筑结构静力计算应用的工具手册。内容不但包括建筑结构的梁、板、桁架、拱、刚架、排架等基本静力计算方法,也涉及一些具体结构或构件的受力分析计算,如地下室侧墙板、薄壁杆件扭转、井式梁、螺旋楼梯、悬挑楼梯、网架、组合网架等的计算,以及针对钢结构的梁 、柱、板件的稳定计算。手册中除列有截面特性、梁变位计算的基本资料外,一般以列出各种计算公式和计算用表为主,并简明地介绍其计算方法和应用例题。对于一些具体结构或构件则着重介绍它的计算方法和例题的演算。为读者采用手算和计算机计算的方便,手册分别将常用数学公式,矩阵位移方程的基本内容、方程的求解和一些工程设计中的问题,以及考虑剪切变形杆件的剪应力分布不均匀系数等
● *版《钢结构设计标准》GB 50017-2017、《高层民用建筑钢结构技术规程》JGJ 99-2015、《门式刚架轻型房屋钢结构技术规范》GB 51022-2015、《建筑钢结构防火技术规范》GB51249-2017、《冷弯型钢结构技术规范》GB 50018等现行钢结构各种规范的*诠释、延伸与补充。
《建筑结构设计新规范综合应用手册》(第二版)、《建筑结构设计规范应用图解手册》和《建筑地基基础设计方法及实例分析》的相继出版发行、博客(http://blog.sina.com.cn/zhubingyin)的开通,及在国内主要城市的巡回宣讲,笔者有机会通过博客、邮件、电话及与网友和读者面对面交流,就大家在实际工作中遇到的、与工程实际*为紧密的、及大家感兴趣的工程问题进行讨论交流,现将这些问题及笔者对这类问题的理解和解决问题的建议归类成册,以回报广大网友和读者的信任与厚爱。其目的拟使结构设计过程中,在遵守规范规定和解决具体问题方面对建筑结构设计人员有所帮助,也希望对备考注册结构工程师的考生在理解规范的过程中以有益的启发。本书所根据的主要结构设计规范是:《建筑结构荷载规范》GB 50009、《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 50011、《高层建筑混凝土
《水泥及混凝土检验员常用标准汇编》主要依据水泥和混凝土企业检验员常用的国家与行业标准进行编写,便于职业院校学生和从业者的查找和学习。本汇编共分水泥类、骨料类、掺合料类、混凝土外加剂类、混凝土用水标准、混凝土等六部分共计32个标准、规程。
《地下结构设计理论与方法及工程实践》为国家科学技术学术著作出版基金、上海科技专著出版资金、同济大学学术专著(自然科学类)出版基金资助项目。 《地下结构设计理论与方法及工程实践》系统总结了孙钧院士学术团队近十年来主持承担各类重大地下工程结构设计理论与方法研究的若干创意性成果,包括:海底隧道制定*小埋深及其衬砌结构设计、软基盾构法越江隧道纵向三维数值计算、水工输水隧洞预应力混凝土复合衬砌相互作用及其深大竖井基坑围护结构静动力分析、地下工程施工变形预测与控制的人工智能方法、地下水封油库围岩块体稳定分析与渗流控制等方面所作的较深入细致的探讨;在一些地下结构设计关键技术与工程应用方面,也体现了多项学术上新的突破,如:桥梁桩基础的群桩效应和工后沉降、桩基三维非线性抗震动力分析与试
目前我国的海外建设工程越来越多,很多工程项目使用欧洲规范,中国钢结构协会钢结构设计分会特组织了一次中欧钢结构设计标准对比研讨会,得到广大从业者的热情响应。会后组织专家们编写此书,以促进钢结构从业者对欧洲规范的了解和掌握,并给出可以借鉴参考的案例。全书共分六章及附录,主要内容包括欧洲结构设计规范基本规定;欧标规范抗震设计;钢结构设计流程及管理;建筑设计实例;民用建筑设计实例;钢结构深化设计和施工实例;按欧洲规范设计钢结构常用软件简介。 本书可供钢结构设计人员学习参考。
本书介绍了我国传统工艺榫卯的发展历程、特点、所用材料等,以“经典小木作”和“经典大木作”为例,分别介绍了榫卯结构的应用。书中以图文结合的形式,使晦涩枯燥的学术知识变得清晰易懂。为传统文化爱好者和相关领域从业者,提供了参考。
《空间是机器——建筑组构理论》从空间与社会入手,重新诠释了建筑与城市理论中的一些关键问题,如什么是建筑?建筑学的理论是什么?建筑与城市中形式与功能是如何关联的?建成形式是否导致社会问题?城市形态演变的过程又是如何?设计过程是推理还是直觉?等等,从而它试图建立一种分析性的建筑学理论与研究方法,其中核心概念是空间组构,即一组相互依存的整体空间关系,常常简称为“空间句法”。 本书为西方建筑与城市形态的经典理论读物,自1996年剑桥大学出版社发行了英文*版之后,不久便脱销,1999年得以再版,又告罄,应广大读者的强烈要求,伦敦大学学院与空间句法有限公司于2007年中旬以电子版的形式再版了英文第三版,并更正了第二版中所有图文错误。对照英文第三版,本来已完成的翻译稿件立刻进行相应的修正工作,确保中国读
本书从玻璃态的结构假说、玻璃态物质的玻璃化转变过程中的热力学和动力学变化规律、玻璃态形成的物理机制和理论预测等玻璃态物质研究的焦点和难点出发,简明研讨和阐述玻璃态物质的基础问题并提出玻璃结构的相图模型。《BR》全书分为两篇共9章。 篇专注于玻璃的结构,阐述玻璃态物质基础和玻璃结构相图模型的提出与应用。基于玻璃结构的相图模型,定量预测与计算氧化物和非氧化物玻璃的结构及性质,阐明玻璃成分、结构、性质之间的关系。第二篇致力于讨论玻璃形成的判据及玻璃形成的基础问题,主要阐述玻璃形成区预测与计算方法以及一些典型体系玻璃形成区的预测与计算。
2019年1月24日,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发布了“关于发布 标准《近零能耗建筑技术标准》的公告”,《近零能耗建筑技术标准》GB/T51350-2019自2019年9月1日起实施。本标准为我国 性建筑节能 标准,由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和河北省建筑科学研究院会同46家科研、设计、产品部品制造单位59位专家历时3年联合研究编制完成。《标准》主编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专业总工、环能院院长徐伟表示:本标准是 上 通过 标准形式对零能耗建筑相关定义进行明确规定,建立符合中国国情的技术体系,提出中国解决方案。《标准》的实施将对推动建筑节能减排、提升建筑室内环境水平、调整建筑能源消费结构、促进建筑节能产业转型升级起到重要作用。本书为《近零能耗建筑技术标准》落实贯彻的重要技术支撑。
本书介绍了结构地震反应分析的主要方法及其原理,包括逐步积分法、振型叠加法、振型分解反应谱法等方法,涵盖了弹性体系、非弹性体系、消能减震结构、隔震结构等结构体系,并对能量分析、阻尼矩阵构造进行了专题介绍。各主要章节均给出了详细的原理公式推导和具体算例,各算例除给出完整的MATLAB编程代码,还在SAP2000及midas Gen软件中建模分析,并将分析结果进行对比,以对书中的公式推导及MATLAB编程代码的正确性进行验证。 本书可作为一线结构工程师和相关技术人员理论学习与技术应用的参考书,也可作为相关专业本科生、研究生结构动力学和工程抗震设计等课程的学习参考书。
本书系统介绍了现代木结构的研究与发展现状及趋势、材料选用、结构设计、结构抗震抗风设计、建筑防火设计、防护与维护设计、建筑舒适性与节能、装配式与信息化设计、施工与质量验收等。结合现行 标准和 研究成果,重点介绍了结构用木材及工程木制品、构件与连接设计方法、结构体系选型与设计原则、结构抗风与抗震设计和建筑防火设计等内容。 本书可作为现代木结构工程技术与管理人员、科研人员的参考用书,以及土木工程相关专业本科生和研究生的参考教材,还可用于本科生课程设计、毕业设计和其他教学实践环节的指导用书。
本书介绍作者近年来在传统木结构主要节点抗震性能与整体结构耗能减震机理等方面的研究成果。全书共10章,主要内容包括传统木结构的结构特点与震害特征、直榫节点抗震性能、燕尾榫节点抗震性能、榫卯节点力学模型、殿堂式斗栱节点力学性能、叉柱造式斗栱节点抗震性能、榫卯连接木构架抗震性能、带填充墙木构架的抗震性能、传统木结构振动台试验和传统木结构有限元动力分析模型。
本书共分10章。第1章介绍地震的发生原因、规模及地震波的传播的方法。第2~4章介绍结构动力学的基本知识,主要涉及单自由度体系、多自由度体系及无限自由度体系的振动特性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第5章主要讲地震波的分析、归纳方法,人工模拟地震波的作成方法。第6章介绍结构地震反应分析常用的几种具有代表性的数值计算方法。第7章涉及内容为现阶段结构地震反应分析中常用的梁、柱及剪力墙等构件的弹塑性分析模型,以及这些构件的恢复力滞回模型。第8章论述结构的平面分析及立体结构分析的基本方法。第9章介绍混凝土、钢材等建筑材料的各种弹塑性特性,以及整个结构的地震反应特性。第10章介绍隔震装置的弹塑性性质,以及隔震结构、减震结构的振动特性。 本书既适用于土木、建筑专业的工程技术人员,也可供高校师生学习使用。
本书结合国家游泳中心(“水立方”)屋面和墙面围护系统的膜结构工程的设计与施工实践,详细介绍了ETFE充气膜结构系统的技术原理和功能特点,包括材料、性能、制造与施工技术等。 本书可供从事建筑幕墙专业的技术人员和施工人员、建筑设计师、建筑业主、开发商等建筑业界人士以及关注“水立方”及其膜结构外衣的人士阅读。
本书主要介绍高层与超高层建筑结构分析的新理论、新方法,重点介绍作者的新成果。主要内容包括:高层与超高层建筑结构体系,结构非线性分析,结构不确定性分析,结构损伤分析,结构可靠度分析,结构振动控制分析,结构非线性稳定性分析,结构抗风分析、抗震分析、抗火分析的新理论、新方法及其在高层与超高层建筑结构中的应用。本书内容丰富、新颖、富有创造性,不仅有理论意义,而且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本书可供建筑工程设计人员、科研人员及有关专业的高校师生及硕士生、博士牛参考。
本资料集是建筑结构设计的工具书,以图为主、辅以文字说明,内容囊括了各种建筑结构的常用构造,包括民用及工业、抗震及非抗震、现代建筑及古建筑等各方面的建筑结构构造资料。本版修订时,除依据2000年以后*修订的有关结构设计、施工标准与规范编写外,还增补了轻型结构、大跨度结构、高层结构的详图和实例,以及一些国外的产品资料。 全书共六篇,分上、中、下三册。上册:钢结构篇、木结构篇;中册:特种结构篇、地基基础与基坑支护篇;下册混凝土结构篇、砌体结构篇。 中册内容:水池,沉井,油罐,管道,架空管道支架,储气罐,筒仓,水塔,烟囱,高耸结构,膜结构;浅基础,箱筏基础,桩基,壳岩基础,基坑支护,挡土墙及其他。 本书可供建筑结构设计人员和建设单位施工人员参考。
目前我国已成为世界超高层建筑发展的中心,但超高层建筑仍面临技术难度高、运营风险大的难题。本书以 十二五 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 重要大型建筑结构功能提升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 研究成果为依托,从前期开发与规划、地基基础、结构设计、抗风、抗震、综合化防灾、施工、健康监测等方面对超高层建筑设计关键技术和研究成果进行了系统阐述。 全书共分为14章,包括:绪论、超高层建筑前期开发与规划设计、超高层建筑结构体系选型及布置要点、超高层建筑结构指标控制及关键构件设计、超高层建筑结构抗风技术、超高层建筑结构抗震技术、超高层建筑消能减震技术、超高层建筑结构防火及综合化防灾技术、超高层建筑结构抗爆及防连续倒塌技术、超高层建筑结构地基基础技术、超高层建筑施工装备、超高层建筑绿色虚拟仿真建造技术、超高层建筑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