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向新建筑》阐述了伟大的建筑师勒柯布西耶的机械美学理论,以及有关工业,经济,形式与功能的关系, 批量生产精神 等观点。柯布西耶从1920年起,在其主编的《新精神》杂志上连续发表论文,提倡建筑的革新,走平民化、工业化、功能化的道路,提倡相应的新的建筑美学。这些论文汇集为《走向新建筑》一忆,于1923年初版,1924年出增订的第二版。近一个世纪的岁月流逝并未减损它的光辉。 这本书的*版出版之后,到处都产生了对与建筑有关的事情的兴趣。普通人因此而谈论建筑、喜欢谈建筑、希望有能力谈论建筑。这是一场深刻的社会运动的后果。 这本书不企图说服专业人员,而是说服大众,要他们相信一个建筑时代来临了。建筑成为了时代的镜子,现代建筑关心的住宅,是普通而平常的人关心普通而平常的住宅,这是时代的一个标志。为普通人,"
本书是日本一级建筑师饭冢丰根据自己多年的实践经验,结合实际案例,总结出来的住宅设计基本原则和做法,以及*操作顺序。虽说是格局设计,但真正的工作从思考住宅用地就开始了。 书中一一阐明了如何合理规划建筑用地,扬长避短;保持建筑外观的简洁性,让适当的凹凸变化带来律动感;公共区、用水区、私人区,基本的区域划分要相信直觉;紧凑、宜居的四叶草形动线,一点不浪费空间。还有空间划分如何拿捏得当,做到既保护隐私,又通透敞亮;而恰到好处的层高,会让格局焕然一新。还有舒服的休息区、超强的收纳 从宏观到细节,好的住宅格局,让生活更舒心。
本手册按照一般规定,场地,建筑防火,建筑防、排烟,建筑防、排水,建筑防雷,建筑无障碍设计,楼梯间和楼梯,电梯,卫生间,门窗,建筑节能和绿色建筑等建筑设计基本元素,对现行60余本建筑法规、建筑设计规范、规程的相关条文进行了分类整理和重新编排,便于建筑设计相关工作人员根据工作需要快速查询和使用。本次再版,重点依据《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标准》(GB 50180 2018)、《剧场建筑设计规范》(JGJ 57 2016)、《铁路工程设计防火规范》(TB 10063 2016)、《建筑防烟排烟系统技术标准》(GB 51251 2017)、《宿舍建筑设计规范》(JGJ 36 2016)、《老年人居住建筑设计标准》(GB 50340 2016)、《建筑设计防火规范(2018年版)》(GB 50016 2014)、《绿色建筑评价标准》(GB/T 50378 2019)等8本规范做了相应的修改和补充。 本手册是建筑设计相关工作人员的手边书,也是建筑施工图审图单
前期设计可说是日本现代建筑发展的重要内涵所在,展现了日本的现代建筑设计专业中非常重要的知识整合及方法,对于中国建筑学习和从业者而言,非常值得参考。本书深入浅出地为读者讲解了前期设计理论与设计实践的方法,相关理论不仅是学术研究的视点与方法,也可作为建筑设计的方法,其终的目的是提升人们的生活质量。从作者的论述中,可以清楚地看到这个时代在空间场域、行为计划和文化知识之间,有了传统和激进的辩证和想象,他一面乐观地接受了现实功能和科学理性的系统逻辑;但另一方面也在行为、场所和经验上获得了更多可能。
《一个小家》是由著名建筑大师勒 柯布西耶撰写的回忆性作品,回顾介绍了他在1923年至1924年间在莱芒湖湖边给父母设计并建造的住宅。其中包含设计草图、照片和柯布西耶创作的一系列思想随笔以及对家人的爱。本书篇幅不大,但意义却十分重大。透过一个 私人项目 ,我们得以了解一代建筑大师职业生涯中的创作方法和创作观念的建立过程,并窥见其真实的成长足迹。 全书共分为三个部分,序、正文与后记。序由长期对勒 柯布西耶的生平及作品进行研究的法国建筑师和历史学家,巴黎美丽城国立高等建筑学院教授玛丽-珍妮 杜蒙所撰写,他向我们介绍了柯布西耶的成长历程,小家设计建设的缘由,《一个小家》出版的背景,引导读者了解柯布西耶及其小家。正文部分共分五个章节,从房子的设计建造,到父母搬进小家后的居住情况,以及日后小家的发展等,
2020年7月1日起,我市取消了房屋建筑和市政基础设施工程施工图审查,为保障工程勘察设计质量,加强事中事后监管,住房建设主管部门组织开展勘察设计质量监督抽查工作,如今已三年有余。为了促进勘察设计质量提升,规范房屋建筑工程施工图设计,在市住房建设局指导下,深圳市建设科技促进中心对三年来房屋建筑工程勘察设计质量监督抽查发现的常见问题进行收集整理,形成了《深圳市房屋建筑工程施工图设计文件监督抽查常见问题汇编(第1版)》。 本汇编着重于房屋建筑工程施工图设计中经常出现的问题,共十二个章节,包括一个基本要求,六个主要专业(建筑、结构、给排水、暖通、电气、燃气)和五个专项设计(人防设计、无障碍设计、绿色建筑、建筑节能、海绵城市),其中基本要求主要为施工图设计文件资料上传问题以及设计依据、设计深度
每个企业都会在不断变化的需求或新机遇的驱动下持续演变。大多数情况下,这种演变是通过对战略、组织、流程或基础设施的小幅调整而逐步实现的。但有时,为了应对突发事件或剧烈变化的环境,企业需要超越这些微调,进行彻底的转型,例如,一次合并或新竞争者的出现。在本书中,企业架构领域的专家德博拉 J. 奈廷格尔和唐娜 H. 罗德斯提出了一种企业转型框架。她们认为,成功的转型应从整体出发,不仅关注单一因素(如信息技术或组织结构),而且要综合考虑企业及其环境的各个方面。这便是对企业未来的架构设计:为企业转型后的发展绘制蓝图。奈廷格尔和罗德斯在书中介绍了ARIES(创新企业战略架构设计)框架,包括一个涵盖十个企业要素的模型和一个架构设计过程模型,并展示了如何从头到尾运用这一框架。她们详细说明了如何为未来的企业创
《新农村建设丛书:新农村住宅设计》共分为七章,主要介绍了新农村住宅概述、新农村住宅建筑设计基础、房屋建筑施工图基础、房屋建筑构造、新农村住宅设计、新农村公共建筑设计及新农村生态建筑设计等内容。
《建筑细部(2013年10月·第11卷第5期·总第58期)》主要内容包括:细部专题探讨、新哥特式立面背后的前卫设计、2013年蛇形画廊临时展馆:像云,像雾,又像樱花树林?大宰府的T幼儿园、凉亭办公室、
《2007-2008同济都市建筑年度作品》收录了同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集团)有限公司都市建筑设计分院在2007、2008两年中承担的一百余项工程设计的案例。作为连续的年度性选集,《2007-2008同济都市建筑年度作品》依然力求通过作品来反映设计师的创作理念与思想,以供读者交流。愿更多的新老朋友都来继续关注同济、关注同济都市建筑。
本书由建筑者联手执笔,深入浅出介绍十七位普里茨克建筑奖得主的生平及代表作,其中不乏国人所熟知的建筑师,例如贝聿铭、安藤忠雄、弗兰克·格瑞、霍朗明、范裘利、伦佐·皮亚诺、乌戎等。 这些桂冠得主跻身建筑大师行列,不仅在领域独领风骚,各自拥有众多追随者,而且他们在世界各地留下的旷世巨作,已成为建筑人士和旅游者的必访圣地。 普里茨克建筑奖(The Pritzker Architecture Prize)具有“建筑界的诺贝尔奖”之美名,因其严格的评审委员制度、强势的媒体宣传以及贴近大众的建筑社会教育等机能,成为瞩目的性建筑奖项。
写作的过程比想象的还要艰难。一是因为我们的才疏学浅,“书到用时方恨少”,先哲在若干年前就预言到我等今天的境遇:二是在于设计本身,设计是一个综合性的思维行动,当我们从不同方面不同角度谈设计的时候,总是觉得所阐述的各个主题之间似是而非、模棱两可又相互关联,实在是难以区分;三是对设计过程的描述,它实在是难以做到“现场直播”,我们是站在现在的立场上讲一件过去的事情,虽然在努力地保持原汁原味,不做粉饰,但是也注定会加入今天的观点。而令我们在艰难痛苦之余感到欣慰的是,我们进一步认识到设计的面目,它原本就是这样的。 写作的过程是和实际工作穿插进行的,中途经常因为工作的紧张而被迫停笔,在感叹精力有限的同时,也由衷地佩服海岩的笔下生风。走走停停之间做了几个设计,读了几《建筑设计起点与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