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道夫·路斯是西方现代主义的先锋人物,他比同时代的任何人都更加清醒地揭示了现代社会的建筑困境,并提出了创造性的应对策略,柯布西耶称赞路斯“就像荷马一般用其思想和实践创造了现代建筑的史诗”。《言入空谷(路斯1897-1900年文集)》是路斯生前出版的仅有的两本文集之一,收录了路斯为1898年维也纳博览会所写文章和同时期其他的一些评论。其中著名的文章有“饰面原则”和“一个可怜富人的故事”。路斯的文章观点尖锐激烈、充满文采,抓住了那个时代转瞬即逝的某些本质特征,一些学者甚至认为他是那个时代伟大的作家之一。
《勒·柯布西耶全集》共8卷,约400万字,由瑞士Birkhauser出版社引进,堪称建筑界有关柯布西耶资料为详尽的权威著作。全套书囊括了1910~1969年柯布西耶的作品及理论,图样详细、照片丰富,文字生动。 “该如何丰富我们的创造力呢?”这位伟大的建筑大师、哲学大师柯布西耶给我们指引的方向是:“去向那无疆之域,去自然的瑰丽多彩中发现”,“满怀激情地投入到对事理的探究中来,至于建筑变成了自然而然的结果。”他的设计没有边界,没有桎梏。在他而言,建筑师应该“成为整个社会之杰出--精神之富足”,“对任何事情都是开放的。” 建筑,是一种思维方式,而非一门手艺。柯布西耶教给我们的不仅是知识和方法,更是深入人心的思想和纲领。 柯布西耶的语言是慷慨激昂的,柯布西耶的设计是激情四射的,柯布西耶的理论是历久弥新的。让热
《勒·柯布西耶全集》共8卷,约400万字,由瑞士Birkhauser出版社引进,堪称建筑界有关柯布西耶资料为详尽的权威著作。全套书囊括了1910~1969年柯布西耶的作品及理论,图样详细、照片丰富,文字生动。 “该如何丰富我们的创造力呢?”这位伟大的建筑大师、哲学大师柯布西耶给我们指引的方向是:“去向那无疆之域,去自然的瑰丽多彩中发现”,“满怀激情地投入到对事理的探究中来,至于建筑变成了自然而然的结果。”他的设计没有边界,没有桎梏。在他而言,建筑师应该“成为整个社会之杰出——精神之富足”,“对任何事情都是开放的。” “建筑,是一种思维方式,而非一门手艺。柯布西耶教给我们的不仅是知识和方法,更是深入人心的思想和纲领。 柯布西耶的语言是慷慨激昂的,柯布西耶的设计是激情四射的,柯布西耶的理论是历久弥新的。让热爱
作为20世纪后半叶美国著名的建筑师之一的凯文·罗奇(1922~)。自60年代初埃罗·沙里宁去世时继承其事务所开始蜚声美国建筑舞台,他在主持实施沙里宁生前未完成的10项重要工程项目的同时,也很快推出了一批独到的优秀作品,震动了国际建坛。40多年来,他完成的建筑设计遍及美国及世界十多个国家的主要城市,其中主要作品对推动美国乃至世界建筑文化的发展有不可忽视的重要影响,从而获得包括第四届普瑞茨克奖在内的多项世界建筑大奖。全书收录图照近500幅,大部分为作者从凯文·罗奇事务所档案室精选的或由作者本人拍摄的。书末按国际学术著作的通行标准附有词条索引,为读者查寻特定信息提供了方便。这是研究凯文·罗奇及现代、当代美国建筑和建筑史的重要参考书。本书可供建筑设计、规划、科研人员及建筑院校师生参考。
保罗 鲁道夫的设计作品对20世纪后半期的建筑风格已经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但是这些作品潜在的、更为深远的影响却刚被发现。新一代的学生和建筑历史学家们从他的设计作品中获得灵感,重新发现其作品中蕴含的意义;与此同时,对保罗 鲁道夫在学术上的贡献重新评估的活动也在悄悄地进行着。鲁道夫先生的学术遗产和在素描领域中作出的额外贡献,代表了他的全部建筑事业生涯。在州立图书馆和国立图书馆的建筑过程中,鲁道夫先生参与了设计、施工的每一项具体工作;另外鲁道夫先生还积极支持建筑中心的筹建工作。这些事实都可以用来评价鲁道夫先生的贡献,在对他所做的工作有所了解的前提下还可以更加深入的认识他的设计作品以及他在设计领域的杰出贡献。
《靳·柯布西耶全集(第2卷)(1929-1934年)》的工作极为丰富,作品超出了建筑专门领域的局限,呈现为一种启示,通过行动证明,我们这个时代的生产能力完好无损。
英国建筑师理查德·罗杰斯是继伦佐·皮亚诺、诺曼·福斯特以后第三位以擅长在建筑中极力表现技术美为特征的普利茨克建筑奖获得者。他的突出成就是将作为原生态技术的一根大梁、一榀钢架、一组设备管道升华为艺术技术,充分赋予它们以文化属性和艺术属性。他的建筑作品以强有力的视觉冲击体现着建筑技术对建筑创作的强大作用力。他的设计理念以深邃的哲学思辨审视着高科技主导下信息化社会建筑发展的前沿动态。 解读理查德·罗杰斯建筑作品的一个重要视角,就是要准确把握他的作品所表现出的审美属性,以技术审美表达为切入点进行逐层分析,梳理出一个清晰的理论脉络。 理查德·罗杰斯的建筑作品在技术审美层面上表达出独特的视觉形态。他迎合当今大众审美口味与审美习惯,运用艺术手法使原生态技术向艺术技术升华,创造了前卫、新奇的建筑
启蒙思想——从理论上引进和介绍了1979年以来世界范围内不断演变的各种建筑思潮。见证历史——见证了老一辈建筑泰斗晚年的呕心沥血和巨星一般的陨落,见证了新一代建筑师的悄然升起。记录事件——策划并记录了1979年以来,二十多年内建筑学术界以及设计界的诸多大事。 本书适用于高等院校建筑系师生、建筑界专业人士以及对建筑艺术和建筑文化感兴趣的其他学术界读者等。
让·努韦尔是一位善于运用建筑语言进行巧妙言说的建筑师。他一直孜孜不倦地以成熟稳健的姿态去探索经典语汇与现代修辞的融合,将建筑诗意表现得惟妙惟肖。他的每一件建筑作品都不是拘泥于某一种特定的风格,这与他的个性化设计手法是分不开的。他频频刷新了建筑语汇,变幻的光影、通透的墙体、含蓄的窗洞以及飘逸的屋顶极大地提升了建筑的表现力。他还采用精粹的修辞策略,以信息、情感、场域为媒介,塑造扑朔迷离的、诗意栖居的建筑。 通过对让·努韦尔建筑创作的设计理念、技术手段和表现手法三个层面的深入分析,从一个侧面揭示了当代西方建筑发展的深刻内涵。同时,也给我们中国建筑师提供一个不同的观察视角,使我们在了解当代西方建筑的发展轴线、思维模式、时代精神以及所带来的意义信息的同时,恰当地定位我国建筑师的设计理
鲍姆施拉格和埃伯勒的作品近十年来不断出现在国际著名的建筑刊物上,而且获得了不少的建筑奖项,特别是在生态节能建筑方面的成就格外引人瞩目。事务所成立以来,作品从初的奥地利西部山区的经济住宅,到现今的遍布欧洲各地的大型项目,涉猎广泛,近些年还参与北京的一些建设项目。贾倍思编著的《鲍姆施拉格-埃伯勒》介绍了当代欧洲建筑师鲍姆施拉格和埃伯勒的近10年来的设计作品。本书首先介绍了改事务所的建筑思想和所处的环境文化背景,分析结合中国建筑发展现状和面临的课题。作者对每个作品都加以点评。
《现代建筑名家名作系列》旨在进一步挖掘、梳理对现代建筑的发展过程产生过重要影响的建筑作品。或许这些作品对读者来说已是耳熟能详,但一切 永恒的建筑 都具有当代性,作者在此提供了大量 客观的 图片,以空间为主线,采取围绕、进入的方式,展示出建筑的形态特征和空间意象,以期让读者以自己的角度重新去解读、体验这些作品。截取这些建筑史上的 断片 ,暂时从容易陷入教条主义窠臼的固定的 历史 理解中解脱出来,在每一个 断片 中去探寻建筑的根源和本质;同时追寻建筑师创作的理念及建筑形态形成的精神结构 即使这些以不可见的方式存在 但是它们仍将以各种不同的形式不断地在未来的建筑中延续和再生。
《建筑论与大师思想》是一本为满足广大读者的需求,选定91个条目作为关键词并加以必要解释的专业理论图书。《建筑论与大师思想》的特点在于每个条目的解释都比较长,这是因为执笔者不但从语意上,而且要从建筑理论的角度进行解读;其次,《建筑论与大师思想》不仅便于目录查询或索引查询,而且也便于全书阅读或部分查阅。 在部分“建筑理论的方法与范畴”中,通过建筑理论固有的课题或现代思想的方法概念,展望建筑理论的主题拓展,论述其成果及可能性。第二部分“建筑师的思想”,通过对作为理论家、创作者或实践者的建筑师的“语言”和“作品”的分析,解读其丰富多彩的世界,而且广泛讨论建筑理论和设计行为或造型构思的各种现象及其相互关联。
本丛书第二辑的编写体例基本参照了辑的模式。已出版的詹姆士·斯特林;矶琦新;西萨佩里及诺曼·福斯特四个分册,和辑一样,受到国内外广大读者的欢迎。特别值得提出的是有的分册如《黑川纪章》、《诺曼·福斯特》在编写过程中还得到建筑大师本人十分热情友好的合作,主动无偿地提供了大量手技术资料(包括自撰序言、作品插图和照片、原版书等),大大提高了专集的图版质量和印刷质量。我们近期已在组织丛书第三辑的选题和出版计划,力求通过至第三辑的出版,在中外建筑师之间架起一座广阔的友谊之桥,让我国建筑同行全方位、多视点地了解国外*的著名建筑师,真正达到我们出版这套丛书的宗旨。
现在的建筑师们比以前有更多环球旅行的经历,许多国家委托外国建筑师在他们无名的土地上建设。倘若建筑变得越来越同那些形成建筑的局部与总体关系、形成建筑的内涵与感知的基本原理相断离,《锚》阐释的这些基本哲理就相当于阐明一个相关的、具有内涵的建筑概念。面临变化多端的土地、文化、气候以及它们的城乡环境等形成的挑战,对于如何能使建筑锚结于场地而言仍然是一项新的任务。
赖特的这本手绘图集是赖特本人在意大利佛罗伦萨花了一年的时间整理完成,然后交由德国的Wasmuth出版商于1910年出版发行。本书汇集了当时赖特的全部有价值的作品,图集中的绘画本身也是精美的建筑透视艺术品,成为一代又一代建筑师临摹的范本。据吴良镛先生回忆,杨廷宝先生在推敲国家图书馆设计方案的时候,透视图中的建筑和树木就都受到赖特这本画集的影响,每一个细部都反复打出小草稿,然后再画到正是图纸上去。 通过他的作品,赖特向我们展现了有机建筑和人文主义精神的生命力。
当“复杂性”这个术语出现在建筑语境中,我们立刻就会明白这个术语有不止一种的定义,有不止一种的解释,有不止一种的建筑概念化。和其他文化学科相比,建筑或许在为多元化的层面上遭遇复杂性。显然,这是一个更深层面上复杂性的模型问题,而且因此也是构思出一个不同的世界图像的问题,而不是精确地分类或是分析现存的一切。所需要的是解读复杂性的模型——尽管或许正是由于其差异——不可阻挡地导致关涉它们各自相关性系统的问题:哪个情境产生哪个复杂性概念?哪个复杂性概念产生哪个情境? 书中收录了克莱门斯贝鲁特约翰费施特安德里娅格莱尼哲 克劳斯迈因策尔、丹尼斯斯科特布朗 考斯塔斯泰兹迪斯、罗伯特文丘里和格奥尔格瓦赫里奥提斯的文章。
该书试图延续阿尔伯蒂的名句中所蕴涵的那种崇高感,以此表达对建筑与建筑师的尊敬。书中的内容试图解释少许几个建筑现象,进而完成从敬畏到愉悦的转换,记录了作者如何尝试着在建筑的阴影中展开故事的情节,讲给身旁愿意驻足的人听。
该书收录的全部文章都以“当代中国”作为观察建筑、理解世界的起点和终点,反思现代建筑制度和当代中国城市化进程,指出中国当代建筑行业流弊,探讨当前中国建筑思想特质,讨论经典、父权、身份、血缘、反叛等与建筑师职业息息相关的问题。这些文章均绕开我们习以为常的建筑话语,带有强烈的个人色彩和鲜明的文化立场。
这是一本有关“会走的房屋”的建筑小史。活动房屋(MobileHomes)在现代社会中又称作“房车”、“拖车屋”等,但其实无论是古埃及靠人力拉动的可移动的金字塔、古希腊用马拉的帕克城,还是现代靠发动机驱动的房车,都是我们这本书的主角。本书是职业建筑师、漫画家史蒂夫·谢克尔的“大师的建筑小品”系列绘本之一。
伦佐·皮亚诺早在米兰理工大学读建筑学专业时,就已经在建筑大师佛朗科·阿尔比尼指导下工作了。他父亲也是一名建筑师,承接过不少设计项目,这些项目也成为皮亚诺设计经验的重要源泉。他在1993年开办了自己的公司——伦佐·皮亚诺建筑事务所。本书介绍皮亚诺的作品有哥伦布国际展览馆、贝耶勒基金会博物馆、重建波茨坦广场、奥罗拉广场、尼科罗·帕格尼尼音乐厅等10余个案例。内容包含每个设计案例的设计建造地点、施工时间及设计说明,以图文结合的形式讲述了大师的成就。
受计算机编码操作功能的影响,如今编码的概念几乎是无处不在的,这特别适用于建筑设计方案的生成,因为越来越多的建筑设计方案是由程序的算法定义的。同时,编码的概念开始在建筑功能和意义这两个*之间摇摆。关于这种重要发展趋势的问题成为我们研究编码那些多样化的、与建筑学概念相关的各个领域的基础。
本书是大师系列丛书的《伊东丰雄的作品与思想》分册,主要包括四部分内容:部分是伊东丰雄的生平简介、所获奖项和主要作品列表等;第二部分介绍了伊东丰雄的建筑风格和创作思想;第三部分是伊东丰雄的4个经典作品赏析;第四部分对伊东丰雄的其他22个主要作品进行了简要的介绍。通过本书,读者可以对伊东丰雄有一个相对完整了解。 本书内容丰富,版式新颖,适合建筑设计专业人士,以及大专院校建筑相关专业的师生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