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都计划》是中华民国国民政府在民国十八年(1929年)所编写的建设首都南京的计划大纲。《首都计划》吸收当时古今中外的建设理念,对抗日战争前的民国南京城的各项建设发挥了重要的指导作用,对于今天的城市建设仍有相当的参考价值。
城市群是我国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战略核心区,但城市群的高密度集聚和高速度扩张带来了高强度污染和高生态风险,成了生态环境问题突出、亟待治理的“重点区”。 《城市群地区城镇化与生态环境耦合机理及规律》重点从理论角度系统分析了城市群地区自然主控要素和人文主控要素的时空变化特征及近远程耦合关系,构建了城镇化与生态环境主控要素的耦合关系模型,集成提出了城镇化库兹涅兹曲线(UKC),揭示了城镇化与生态环境多维耦合曲线为对数二次项复合函数曲线,发现了城镇化与生态环境耦合拐点,进一步揭示了城市群地区城镇化与水资源、土地利用、生态格局、碳排放及能源、环境污染、人口迁移、经济发展、全球化等单要素的近远程耦合机理及规律。
新中国成立尤其是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政治、经济、社会的环境发生了巨大的变迁,相应对城乡规划思潮的产生与演变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张京祥、罗震东两位学者的专著《中国当代城乡规划思潮》将中国城乡规划思潮的演进置于这一宏大背景中予以研究,以重大发展时期的政治、经济、社会转型为序,将1949年以来中国的总体发展划分为4个时期,分别阐述了这些时期中城乡规划所面临的主要问题、主要的价值取向、主要的规划思潮等等,并试图给予这些城乡规划思潮以历史性的客观评价。《中国当代城乡规划思潮》最后提出中国所处的压缩城市化总体环境特征,以及本土规划思想理论建构的基本方面。 《中国当代城乡规划思潮》可供从事中国城乡发展研究、城乡规划研究与实践、城市地理研究等领域的学者,以及研究生或其他相关专业人员参考。
本书系统地介绍了城市地震灾场控制的概念、方法、模型和算法,主要内容包括:地震灾场的系统特性,地震灾场系统仿真的基本思想,地震灾场模拟控制的基本模型,城市地震灾场复合仿真模型和综合模拟算法,城市地震次生火灾模拟控制实例分析等。本书可供土木工程、安全科学与工程等领域的工程师、科学技术人员与高等院校师生参考。 21世纪初,人们开始关注城市地震韧性(Resilience)问题,2009年,美国前总统奥巴马在就职演说中提出了“韧性城市”的理念:“我们的居民、社区和经济要能够适应不断变化的环境,能够抵御各种突发事件带来的动乱并且能从中迅速恢复过来”。最近5年,韧性城市研究已经成为世界范围内的研究热点。 早在20多年前,本书作者即开展了城市地震灾场控制研究,这一工作,可视为今天国际抗震韧性城市研究的一个起点。作者
《市政工程质量检查验收一本通(第2版)》依据市政工程施工与质量验收规范编写,全书全面系统地对概论、材料质量检查验收、城镇道路工程、城市桥梁工程、给水排水管道工程、给水排水构筑物工程、城市污水处理厂工程、城镇燃气输配工程、城镇供热管网工程等市政工程施工质量检查验收的内容进行了介绍。 《市政工程质量检查验收一本通(第2版)》是市政工程施工企业管理人员、技术人员、质检人员对工程施工质量进行自检,以及监理人员、质量监督人员对工程质量进行检查验收和监督的工具书,同时亦可作为对建设工程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进行培训时的教材。
海绵城市建设是实现我国生态文明发展国家战略的重要对策。城乡绿地及其自然生态空间是海绵城市技术实施的主要场所,城乡绿地的结构调整和功能优化是实现海绵城市构建的主要手段。车生泉、于冰沁、严巍编著的《海绵城市研究与应用(以上海城乡绿地建设为例)(精)》明确了海绵城市概念、意义和价值,梳理了海绵城市发展历程,总结了海绵城市研究的相关理论,提出了海绵城市绿地雨水调蓄能力调查、评估、分析方法,构建了海绵城市建设的绿地格局优化策略、建设指标体系,并筛选了适宜的低影响开发技术。在此基础上,经过降雨模拟实验,结合具体应用和建设案例,提出了适合上海地区气候及土壤条件的绿色屋顶、生态植草沟和雨水花园的多种适应性模式,提出具有高雨水截留能力的绿地植物群落构建途径,为我国海绵城市的构建提供了借鉴。本书具有
《解读杭州:山水城市的美学》是从文化美学、景观美学的独特视角探讨杭州城市、山水、园林建设的美学专著。全书论述了杭州和谐、自然、艺术的城市美学特征,在把握西湖山水风景的特征与规律的基础上,从美学专业角度、从历史与现实两个维度.系统讨论了杭州城市既有的景观建设及其特点。着重思考和展望了以风景旅游城市及历史文化名城为定位的杭州创造”新天堂”城市形象的发展前景,并提出有价值的见解与分析,是就杭州城市美学所做的一项开创性研究.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本书为无障碍设计的综合性读物。全书共分10章,章为绪论,介绍无障碍环境的内涵和使用对象;第2、3章为调研和行为观察部分,采用了访谈法、问卷法、现场跟踪观测法和行为模拟法等科学研究方法对肢障者进行调研,对统计结果进行数据分析;第4-6章是将调研结果从生理、心理和行为特性三个方面分别进行研究,指导无障碍设计;第7章是肢障者辅助器具和交通工具的无障碍设计,从产品设计的角度结合人机工程学,对步行车、护理床、移位机等辅助器具进行功能、结构和形态尺寸的无障碍分析;第8章是根据以上生理、心理和行为特性的研究结果,分析生活居住空间、公共交通空间和公共活动空间的无障碍设计,从室内空间形态与组织、室内界面处理、室内采光照明、室内色彩与材料质地、室内家具与陈设、室内设施和室内绿化七个方方面进行归纳总结;第9章
《商业街区规划及设计》是一本全面介绍和展示外商业街区设计的专业书籍。其案例都是在外作品的基础上精挑细选的,案例主要涉及CBD商业街区、新区商业街区、社区商业街区以及特色商业街区。《商业街区规划及设计》的主要内容涵盖了商业街区的规划、单体建筑设计及街区景观小品设计等诸多方面,并通过大量的专业技术图全方面地展示商业街区的设计精髓,同时采用“理论 实例”的模式编排内容,的理论、丰富的案例使本书的内容更专业、更详实。
2017年正逢上海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上规院)成立60周年,《集粹扬帆:上海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规划设计作品精选集3》既是上规院院庆献礼之作,同时亦是一部上规院向业界各方及公众展示其研究及实践能力的大作。 《集粹扬帆:上海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规划设计作品精选集3》主要展示了上规院2008年至今近十年来的项目,书中收录的项目除城市规划与设计的实践项目外,还有与实践相结合的研究类项目,以及上规院参与编制的规划类标准规范等。各入选项目的主题亦紧扣当前城市规划设计领域热点话题,如规划转型、新型城镇化建设、“城市双修”等,具有很强的时效性,对于城市规划与设计领域的从业人员有很高的借鉴价值。
本书利用现存的1855、1865、1876、1947等年代历史地图及不同时期历史照片,通过扫描、拼合、描绘、复原等技术措施,针对近代上海公共租界中区,制作了大量的历史空间分析、示意图纸,并在此基础上对其空间演进进程进行了研究。该书对公共租界中区的初期发展进行了城市规划解读,根据经整理的历史地图和历史图片,分别对公共租界中区的城市功能、住宅布局、空间形态、道路桥梁、市政水系等空间元素的历史变迁进行阐述,反映了外滩地区空间形态的来龙去脉及其缘由。
《理想空间自然与生态设计:德国SBA事务所理论研究与实践检验25年》适合应考数学一和数学二的考生学习使用。同时,也适合学习微积分、线性代数、概率论与数理统计课程的新生使用,也适合已经大学毕业但想时常温习大学数学知识点的经济领域工作人员参考。
本书系统地阐述了城市照明设计的内容和方法,分为(1)光、颜色与视觉环境;(2)光源与灯具指南;(3)照明的数量与质量;(4)光与城市;(5)城市道路、隧道与桥梁照明;(6)城市步行空间照明;(7)建筑物外观照明;(8)景观性照明;(9)城市光污染与控制:(10)城市照明规划与设计等章节。作者以人的视觉、心理和光的文化艺术为切入点,深入浅出地、系统地解析了城市光环境的诸多方面。本书可以作为城市照明设计的参考和指南。另外,书中配有大量作者精选的图片,以生动形象的方式,充分阐释了光与照明在城市环境设计中所扮演的角色和作用。 本书的读者对象为照明设计师、电气工程师、建筑设计师、景观设计师、城市照明管理人员以及任何对照明设计感兴趣的读者,同时可作为城市照明设计的培训教材。
本书利用现存的1855、1865、1876、1947等年代历史地图及不同时期历史照片,通过扫描、拼合、描绘、复原等技术措施,针对近代上海公共租界中区,制作了大量的历史空间分析、示意图纸,并在此基础上对其空间演进进程进行了研究。该书对公共租界中区的初期发展进行了城市规划解读,根据经整理的历史地图和历史图片,分别对公共租界中区的城市功能、住宅布局、空间形态、道路桥梁、市政水系等空间元素的历史变迁进行阐述,反映了外滩地区空间形态的来龙去脉及其缘由。
《百年城市规划史》一书通过对20世纪现代城市规划设计案例的分析和总结,为读者建立都市风貌与密度的设计目标和城市理想,这些案例包括功能混合、社区开放、公共空间、城市综合体、历史风貌和城市文脉。此书探讨了被忽视的近现代城市发展问题,例如密度的设计和产生,致力于传统城市文化的城市空间发展,同时也记录了现代城市综合建筑群的创立过程。在重新书写20世纪城市发展历史的过程中,此书将成为解决当前城市规划问题的重要参考书籍。
本书为无障碍设计的综合性读物。全书共分10章,章为绪论,介绍无障碍环境的内涵和使用对象;第2、3章为调研和行为观察部分,采用了访谈法、问卷法、现场跟踪观测法和行为模拟法等科学研究方法对肢障者进行调研,对统计结果进行数据分析;第4-6章是将调研结果从生理、心理和行为特性三个方面分别进行研究,指导无障碍设计;第7章是肢障者辅助器具和交通工具的无障碍设计,从产品设计的角度结合人机工程学,对步行车、护理床、移位机等辅助器具进行功能、结构和形态尺寸的无障碍分析;第8章是根据以上生理、心理和行为特性的研究结果,分析生活居住空间、公共交通空间和公共活动空间的无障碍设计,从室内空间形态与组织、室内界面处理、室内采光照明、室内色彩与材料质地、室内家具与陈设、室内设施和室内绿化七个方方面进行归纳总结;第9章
《匠心铸园:苏州工业园区规划探索与创新》基于江苏省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20多年来“基地化”服务苏州工业园区的规划实践与成果累积,系统梳理了苏州工业园区从改革开放到转型发展不同阶段、从“园区”到“新城”华丽转身的非凡历程,总结了江苏省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在不同时代背景和苏州工业园区不同发展阶段的规划研究和持续探索,结合典型案例与分析,展示了苏州工业园区在规划理念、技术方法、内容体系等方面从借鉴国际、先进经验到与时俱进不断创新的规划特色。 《匠心铸园:苏州工业园区规划探索与创新》是针对苏州工业园区规划、建设的个案研究,希望为相关规划管理部门、设计单位及关注新区、新城规划建设的人们提供的技术参考和案例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