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仲信著的《城镇绿地景观设计研究》详细的介绍了城镇规划中园林与景观设计的近期新研究成果。涉及自然、人文、空间、植物、建筑等元素的关系。全书插图采用原创手绘,解析了园林绿地与景观的结构。书中还附有丰富的实践案例,生动还原了城镇绿地景观系统的形成过程。
本书为清华大学建筑学院主办《城市与区域规划研究》2019年期(总第30期)。 本期聚焦“国土空间规划:方法研究和德国案例”,旨在从方法角度探索用以支持中国国土空间规划的技术体系并对德国的空间规划体系进行多角度立体解读。本期包括“特约专稿”“国土空间规划方法”“德国国土空间规划”“新人名篇”“书评”五个栏目共16篇文章。
城市照明工程系列丛书以《城市照明规划设计规范》(报批稿)、《城市道路照明设计标准》CjJ45-2015、《城市夜景照明设计规范》JGJ/T1632008、《城市道路照明工程施工及验收规程》CJJ892
《国家步道规划:理论·技术·实践》通过中国、美国步道经验比较借鉴,步道、绿道的比较分析,提出中国步道的概念、分类、等级划分和对中国国家步道的发展建议。 结合海外经验与中国步道规划实践,构建步道规划的理论框架,提出步道规划的层次划分、不同层次步道规划的原则与主要内容,提出步道线路规划、步道服务设施规划的主体内容。基于3S(RS、GIS、GPS)空间技术构建步道规划的技术方法体系,将3S空间技术集成应用于步道规划全过程,包括调研分析、条件j平价、步道线路规划、步道设施规划、规划成果展示等阶段。 基于上述步道规划理论框架与技术方法,成功编制完成《北京市旅游休闲步道总体规划》《顺义五彩浅山国家登山健身步道规划》《北京昌平国家登山健身步道规划》,并将以上三个规划的主体内容,作为《国家步道规划:理论
本书是“乡村规划建设”系列读物第9辑,由江苏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主编,江苏省城乡发展研究中心、江苏省乡村规划建设研究会、中国城市规划学会乡村规划与建设学术委员会副主编。本辑以“探寻乡村振兴之路”为主题,从理论和实践两方面来探讨新时代乡村振兴战略下乡村建设的策略路径,以期为实践者提供理论启迪,为研究者提供实践思考。具体包括“主题文章”“调查研究”“实践探索”“乡村规划”“乡村治理”“人文随笔”六大板块,共19篇文章。
本书在人居环境科学和系统科学的指导下,结合城乡规划学、生态学原理等多学科手段辨析自然及人工复合生态系统的各种绿地系统关系,使绿地系统规划从传统的城市绿地系统规划走向城乡一体化的人居环境绿地系统体系规划
随着我国城市规划建设的全面发展,作者将环境艺术设计的思维方法、设计方法、分类设计方法纳入小城镇规划建设的整体运作中.用艺术设计的观点去审视城市居住建设规划的全过程,希望能在物质空间形态构成之初、之后,对城市居住区的总体艺术风貌(形象与环境)有一个主动的把握,使城市居住规划与环境在精神理念和民众行为规范(文明家质)上有一个大的飞跃,一改现代居住区千城一面、建筑缺乏文化、无形象感的被动局面。同时,它也会促使传统文化与地方民俗结合起来起,加强环境保护,治理环境污染.使地球环境向着生态平衡的方向发展
中国人居环境设计教育年会暨学年奖是清华大学与高等学校设计学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联合举办的人居环境设计(囊括环境设计、建筑设计、城市规划设计、室内设计)领域的教学年会,本书为2015年中国人居环境设计教育年会暨学年奖论文集,收录了参展高校教师和学生人居环境设计领域的专业论文和专业教学论文。
本书以伦敦、巴黎、纽约、东京为代表的特大城市地区,广泛开展了基于可持续目标的土地使用模式研究与实践,并基于测度分析的结论、有关城市的规划经验和北京的情况提出形态、功能优化策略和协同路径建议。
本书选录了作者十余年来在设计实践和教学研究中的思考,尺度跨越城市、建筑、景观、室内、展览、家具等,从历史与审美、展览与体验、互联与定制等视角对城市和环境进行沉浸式考察,既有针对具体设计问题的分析和阐释
首先,本辑呈现了近期新的世界各地高层建筑建设的近期新动态。接着,哈德逊城市广场作为本辑的案例研究对象,探讨了在纽约曼哈顿西区,建设高密度可持续社区的任务与策略。然后一些从纽约展开的一些论文也十分有吸引力,如曼哈顿的高楼经济,高层建筑如何为城市基础设施的纵向延伸提供空间等。很后纽约的高层建筑统计为了解纽约高层建筑的建设高度、时间等内容提供了一些数据和图表分析。
本书是上世纪城市规划理论的经典著作,介绍了当时北美兴起的一场运动:停止郊区蔓延,取缔以汽车交通为基础的定居模式,取而代之以更加传统的规划法则。本书介绍了这样一种城市规划模式:既可以容纳蔓延,又能为不同类型、不同收入的家庭提供充满吸引力的生活选择。通过设计手段来清理我们自己所造成的混乱,进而再次创造出人性化的居住场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