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园林是由建筑、山水、花木等组合而成的一个综合艺术品,真是 寸草有致,片石生情 ,虽 半亩方塘 ,却追求 天光云影 之意境,极富诗情画意,走进中国园林就如同走进了中国艺术的殿堂。在本书中,园林学家陈从周先生将文史知识与园林建筑理论结合起来谈,结合不同地方的园林,系统论述中国造园理论诸如立意、组景、动观、静观、掇山、理水、建筑、栽植等,本书既可说是园林理论著述,也是婉约清丽、畅快明达的文学小品。因此,本书可说是中国园林*的导游。
《论园》是著名的建筑大师、中国园林研究的开创者童寯先生多篇园林文章的合集。他以精到和洗练的笔法,对中国园林和世界园林的历史、特色和区别,以及中国园林对东西方园林的影晌,加以详尽的论述。这13篇文章大致可以分为两种类型,其中一类是基于世界文化视角对于中国园林的审视,除*篇《中国园林 以江苏、浙江两省园林为主》的主要意图是在向世界介绍中国园林之外,《〈中国园林设计〉前言》、《中国园林对东西方的影响》则是从中外对比的角度介绍并分析中国园林的特殊性。而《造园史纲》则可看作是一部极简园林史,为中国园林研究提供了一种世界园林及造园历史的基底。另一类则是以《江南园林》《石与叠山》《苏州园林》《亭》等专题文章为代表,着重探讨江南造园中的技术问题。 童寯先生对于江南园林的研究进入到江南园林的深
中国园林是由建筑、山水、花木等组合而成的一个综合艺术品,真是“寸草有致,片石生情”,虽“半亩方塘”,却追求“天光云影”之意境,极富诗情画意,走进中国园林就如同走进了中国艺术的殿堂。在《梓翁说园》中,园林学家陈从周先生将文史知识与园林建筑理论结合起来谈,结合不同地方的园林,系统论述了中国造园理论诸如立意、组景、动观、静观、掇山、理水、建筑、栽植等。本书既可说是园林理论著述,也是婉约清丽、畅快明达的文学小品。因此,本书可说是中国园林的导游。
中国园林是由建筑、山水、花木等组合而成的一个综合艺术品,真是“寸草有致,片石生情”,虽“半亩方塘”,却追求“天光云影”之意境,极富诗情画意,走进中国园林就如同走进了中国艺术的殿堂。在《梓翁说园》中,园林学家陈从周先生将文史知识与园林建筑理论结合起来谈,结合不同地方的园林,系统论述了中国造园理论诸如立意、组景、动观、静观、掇山、理水、建筑、栽植等。本书既可说是园林理论著述,也是婉约清丽、畅快明达的文学小品。因此,本书可说是中国园林的导游。
苏州园林是苏州山水园林建筑的统称,以私家园林为主,已有2500多年历史。现保存完整的有60多处,对外开放的园林有19处。1997年,苏州园林作为中国园林的代表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被胜誉为 咫尺之内再造乾坤 ,是中华园林文化的翘楚和骄傲。苏州园林主要有拙政园、留园、网师园、狮子林、沧浪亭、怡园等。 刘珊编著的《苏州园林》从江南鱼米之乡苏州入手,结合园林的历史积淀,描写了苏州园林写意山水的布局方式、虽由人作而宛自天开的景象构成以及丰富多彩的文化天地三个层面,展示出造园的高超技术,并联合古典园林流传的美丽故事与传说,通过文字和图片向读者展示出跃然纸上、栩栩如生的苏州古典园林。此外本书还从国内和国际的发展角度,论说了作为文化符号苏州古典园林,其传承和创新的方向。
北宋著名学者沈括在《梦溪笔谈》中很入神地描绘了自已园林生活的丰富: 渔于泉,舫于渊,俯仰于茂木美荫之间……与之酬酢于心目之所寓者:琴、棋、禅、墨、丹、茶、吟、谈、酒,谓之“九客”。 ——刘天华 本书作者巧妙借助中国古典文学理论,选取十二个重要的角度,解读中国古典园林之美,勾勒出中国传统文人的精神世界和安身之道。本书第四章到第八章,是关于古代造园艺术的法、韵、情、趣,谈的都是园林艺术文化含意上的妙处。
苏州园林,是人工创造的自然山水美景。其主旨是为满足人们精神生活享受的一种物质环境,除了源于自然而又胜于自然的山水景色之外,还有与生活密切相关的建筑物,如厅堂、轩榭、馆斋。厅堂为全园活动中心,在厅堂、书房前后,多构筑曲廊,缀以山石,栽植花木,组成住宅庭院;厅堂周围和山池之间,缀以亭、榭、馆、斋,用蹊径和回廊贯通,组成一个可居、可游、可赏的园林整体。 本书从品赏苏州园林造园艺术的角度,分吴门胜景、裁山得趣、分水清润、幽亭成翠、深院映碧、亭憩廊游文饰精到、绿影留人八个方面,为广大读者娓娓道来。
《风景速写:园林古建筑》详细介绍了风景速写的各种技法,着重基础练习的讲解,并将重点、难点及易失误处一一列解,使读者走出单纯技法训练的误区,以方便读者学习、应试,少走弯路。
让作者惴惴不安的是,本书当时仓促成篇,按照原打算,拟在初版后利用较长时间,广泛听取各方面的意见,再花三五年功夫修订原书。初步设想是将原书上、下编独立开来,形成《唐代园林述论》和《唐别业考》两部系列著作。但变化永远比计划快,此次因出版社规定修订时限,作者只能对原书的史料及文字误讹进行一些增删订正,另补充了相关的部分图版,但基本观点和结构一仍其旧,系统全面的研究只能留俟将来。 此次修订,作者将近年来寓目的园林史和隋唐文史研究新成果尽量吸收进去,并且做了标注,以继古人“言必称先,不敢掠美”之例。惟一遗憾的是,作者曾从台北《中国唐代学会会刊》索引中查到侯迺慧教授在台湾政治大学的博士论文题目《唐代文人的园林生活——以全唐诗文呈现为主》,台大教授萧丽华博士屡与津梁,将作者介绍给侯教
《园林/中华优秀传统艺术丛书》编著者关锡汉。所谓园林,就是指在一定的地域运用工程技术和艺术手段,通过改造地形、种植树木花草、营造建筑和布置园路等途径创作而成的美的自然环境。园林,从我国古代的先秦到清末,随着功能的变化有着很多不同的名称,例如:圃、苑、庭园、行宫、别墅、避暑山庄等。
扬州是国务院批准的首批二十四个历史文化名城之一。在它将近两千五百年的历史中,曾经几度繁荣,几次浩劫。它是一座美丽的城市,英雄的城市,一座如诗如画的城市。人们走进扬州,或由唐诗引领,或由“八怪”相伴,或由园林的大门走进来,一步步走进扬州的腹地,认识它的历史、它的文化、它的方方面面。 解放以后,古城扬州如沐春风,扬州园林也渐有恢复。改革开放以来,园林建设持续发展,绿地日增,市区旧园不断修葺重建,北郊一带更形成了*的蜀冈一瘦西湖风景名胜区,已基本上恢复了乾隆时“两岸花柳全依水,一路楼台直到山”,名园相属,楼台相望,宛如画图的旖旎景观。 为了给读者一个较为完整的印象,本书内容以园林为主,兼及名胜;介绍园林,又以现有的为主,兼及一些故园。章试图对扬州园林两千多年历史,勾出一个轮廓,
本书精选著名园林艺术学家陈从周先生脍炙人口的美文,从“说园”“游园”“园景”“园趣”四个维度,概述中国园林艺术,解析传统造园工艺,品鉴园林艺术和其他艺术形式之间的关联,深入浅出地讲解了中国古典园林的艺术美、造型美、文化美和意境美。全书配以全彩插图及陈从周书画作品,既有深厚学养,又有诗情画意。
本书是一本集理论研究和资料参考为一体的书籍。全书分为岭南园林概述部分和实例部分。前者系统地介绍了岭南园林的地理环境、历史渊源、艺术风格、文化特点和构成要素,以及这些特点与环境和文化的关系,对园林的深层研究有一定的指导意义。实例部分以图片和文字资料详尽地介绍了在岭南文化圈内广东、广西、海南、香港、澳门、福建、台湾五省两区220个一般公园、主题公园、古典园林、寺院园林、住区园林、度假区园林、风景区园林,宾馆酒家园林、滨水绿带的概貌,对每个园林的介绍不仅有景点和构成分析,而且有历史和文化分析,对园林历史回顾和园林创作具有很强的指导意义。
本教材共分概述、绘画基础知识、欣赏三大部分。在概述中,介绍了美术的分类及沿革和园林专业学习《园林美术》的意义。绘画基础知识中,分三方面内容:一是介绍形体结构、绘画透视、形体比例、明暗、构图、色彩、图案及美术字的基本知识,都以举例说明的形式进行表述,使学生看得懂、学得会;二是针对学生对园林绘画知之甚少和未来的工作需要,介绍了树、水、山石的画法及园林小品、风景写生等作品的各种表现手法;三是写生,内容包括石膏、静物、人物、风景的素描、速写的方法步骤。水彩、水粉的静物、风景写生的方法步骤。并在每一内容后附有范画、小节和练习等内容,供学生临摹、练习、参考和借鉴。欣赏中介绍了一些绘画人师们的绘画作品、山水盆景、插花艺术、园林效果图等优秀作品以及书法的沿革,供学生欣赏水干、审美修养提高之
本书内容简介:孙剑冰博士在日本留学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现在得以在中国出版成书,对此表示祝贺。为表达发自内心的祝福,在此书出版之际作序如下。近年来,世界文化遗产的登录制度使对文化遗产价值的界定有扩大的趋势。与遗产相关的文化景观和社会经济制度得到评价,遗产保全、保存的范围也扩大到其精神、功能和社会价值诸多方面。以此为背景,积极促进文化遗产的现代利用成为当前的趋势。换言之,追求文化遗产的发展性继承的时代已经到来。
中国园林应该说是“文人园”,其主导思想是文人思想,或者说士大夫思想,因为士大夫也属于文人。其表现特征就是诗情画意,所追求的是避去烦嚣,寄情山水。 陈从周先生大约是当代中国惟一不能画图纸却可以设计园林的古建筑专家。因此,同济大学那些学工程出身的教授们对学中文的陈从周在园林界的声誉有些莫名其妙,而从周先生则以为,我国园林,与诗词曲画,同一意境,若无文艺修养,“正如工程家造园,终少韵味。”他说,中国园林,讲究以少胜多,余味无穷,像一首小令,而不是长篇大作。我们编辑他的《看园林的眼》一书,有意将书编得像一个令人留连的苏州园林。 陈从周看园林的眼,是一双诗眼。他常从诗的角度来欣赏园林,他说“游必有情,然后有兴,钟情山水,知己泉石”,然而情从何来?不是触景就可以生的,而是从文化修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