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族造景又可以细分为水草造景、水陆造景、雨林造景、微景观造景等不同类型的自然生态景观造景。本书既有面向水族造景爱好者的易维护打理的水陆缸和雨林缸,也有面向资深玩家和行业从业人员的水草缸。内容具有专业性和系统性,基本涵盖了水族造景需要具备的基础知识,具体包括水族箱、过滤系统、光照系统、二氧化碳系统、温控系统、除油膜系统、保湿系统、底床、石材、木材、植物等的选择与搭配,以及景观后期的维护。详细的造景技巧和丰富的开缸案例是本书重量级的内容。本书可作为水族造景行业的自学书籍和培训教材,也适合普通造景爱好者学习阅读。
也一样
本书围绕建筑学、城乡规划学和风景园林学相对抽象的研究方法讨论,基于设计学科研究活动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为设计学科知识的积累呈现特定的方法和范式。本书的结构分成总论、程序论、分论三个主要部分,并有一部分余论。总论部分主要论述研究活动的本体特征,包括知识论、设计学科研究、研究方法的类别和谱系三章。程序论主要论述研究进行的一般步骤,包括确定研究问题、文献综述两章。分论共十章,分别包括搜集材料为主的研究方法五章,即问卷调查法、实验研究法、实地观察法、访谈研究法、文档搜集法 ;以及分析材料为主的研究方法五章,即定量分析法、定性分析法、历史研究法、案例研究法(综合研究法)、思辨研究法。余论作为第四个部分,论述了研究型设计的内容,即如何在设计活动中发展理论,并将研究结合入设计过程。读者在阅
西方现代景观的产生和发展,有深刻的社会经济原因,涉及绘画、雕塑、建筑等其他艺术领域,范围也相当广泛。本书涉及的内容,从地域上看,包括欧洲和美洲两个大陆;从时间上看,跨越19、20世纪,直到21世纪初。本书用22万文字、约600幅珍贵的图片,首先简述了西方园林发展的历史和西方现代景观探索的过程,然后按地区和时间的先后介绍西方现代景观的产生和发展、以及西方现代景观的主要流派,*后介绍西方景观设计某些方面的新发展。全书将各个单一现象联系在一起,把不同国家众多的设计思想、设计流派和设计师联系起来,构成西方现代景观设计产生和发展的脉络,成为读者了解西方现代景观的重要文献。
本书稿是《幻园》系列的第三辑。作者自我约定的三步《幻园》功课,是为辨明 山水画 园林 建筑 这一蒂连关系,梳理脉络,创新法式,为日后应对造园诸事做好准备。步主要是搜罗学习历代山水画中的奇境奇景,并安置以居游人物;第二步以 借 为题,借自然天工,助居游意趣,所画多为一半人工一半自然,庭园构筑与山石树木交融一体。第三步是要将山水树石与建筑的交合关系,尽量完全地以建筑语言的方式进行转化,并不断推演出新境,即以建筑主导园境构想。 在前两辑的基础上,第三辑集中展示了三步中后一步的成果,包含《幻》系列220幅画作和《红》系列46幅画作。幻系列一直是幻园画作的主体,奠定了体式脉络,各阶段层层推进的关系也较清晰。它也是以 幻想 为旗帜,摸索新画境的先行系列,之后才有了更多其他系列的方向扩展。这一阶段的 红系列
本书总结了我国园林绿化工作近年来的新理念、新技术、新设备、新材料、新工艺,并认真总结这些年来在城市园林绿化实践中的经验教训。是一本探讨现代城市园林绿化工作的应用型读物。全书共分为七章,分别讲述了组成园林绿地的物质要素、园林绿地的功能与城市园林绿地类型及定额指标、种植设计与居住区绿地设计、植树工程与有关工程的施工、园林绿地的养护管理、地被植物与草坪绿地、园林植物有害生物及其综合防治等方面的内容,并在书中以附录的形式提供了常用园林植物,有关绿化种植与养护的劳动定额等方面的内容。
本书为国际语境中关于中国造园艺术与山水画艺术的跨学科文集,汇集了数位当代国际一流相关学者在该领域的出色成果,在思想、文化、设计各个维度,以及表达、观赏与体验方式等方面,从历史考证、案例分析以及当代创作等多个视角,对中国园林和山水画的深层关联进行了细致的剖析论述。本书作为中国造园艺术与山水画艺术的跨学科研究成果,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和阅读、收藏价值,可供建筑学、风景园林、艺术史专业的研究者和学生、相关文化爱好者阅读参考。
传统中国园林艺术有较多论著介绍,已渐为世人熟知,但庭院、村落、邑郊、沿江、名山诸理景艺术则未引起学界足够重视、研究与介绍者尚属廖寥,而这些方面又恰是中国传统景观建设艺术成就的重要组成部分。本书的出版弥补了这项欠缺。 书中除对江南6种理景艺术作文字分析介绍外,还以众多照片及300余幅测绘图翔实而准确地表现出现存优秀实例的风貌。 本书可供风景园林、建筑、城镇建设、文物保护等方面的规划设计者以及园林史、建筑史、文化史等学者研究参考之用,也为一般艺术爱好者提供了新的欣赏视域。
《外国造园艺术》根据作者在清华大学建筑学院讲授西方造园艺术史的内容整理成文,全面系统地介绍了外国造园艺术的四个主要流派及其代表作品:意大利的文艺复兴园林(附古罗马园林),法国的古典主义园林,英国的自然风致式园林及伊斯兰国家的园林,阐明了它们所赖以产生的社会,经济条件和当时的历史文化背景,深入分析了各种造园艺术的内在规律,并对中国造园艺术在欧洲的影响作了开创性的穷根究底的研究。
魔都上海和丽都巴黎,凡举城市的街道风貌和文化时尚、市民的精致生活和精神气质的方方面面,都是相当 对味 的一双。 双都游走的人士更可能惊喜地发现,在上海,作为行道树的悬铃木被称为法国梧桐,而在巴黎大街上的行道树悬铃木被称为东方梧桐。这种树其实是一个杂交品种,由法国人在12世纪杂交东方梧桐和美国梧桐而成的新树种。这种梧桐因为它对环境的高度适应性被法国人栽培于本土,也带向世界。开放交融和高度适应恰恰又是魔都和丽都的底色。 本书是关于这对顶流国际大都市如何 出圈 (由城市迈向区域)的比较研究著作。21世纪10年代,上海和巴黎几乎同步实质性启动超越城市行政边界的城市-区域协同发展,分别规划了 大巴黎大都市 和 上海大都市圈 。本书汇集了深度参与大上海、大巴黎前期研究、规划编制和实施监测的城市-区域研究知
本书紧跟前沿设计节奏,理论与实例相结合,在讲述商业空间展示设计概念、设计原则的基础上,将展示空间分为服装类、书刊类、百货类、食品类、电子产品类等,详细分析其设计因素、内容;从橱窗、店面陈列、人体工学、色彩、光环境、材料、道具详细分析商业空间展示设计的要素;通过创意思维、主题、内容与形式、具体表现来讲解商业空间展示设计的创意表达;又通过实际案例,重点讲述商业空间展示设计的方法与程序;并与时俱进地展示了国内外优秀的商业空间展示范例。 本书适用于高等院校环境设计、展示设计、艺术与科技等专业,也可作为环境艺术设计、展示展览行业从业者、研究者的参考用书。
明代长城是中国*代表的世界文化遗产,其宏伟的气势和律动的美感震撼人心。但长城并非人们传统上所理解的狭义的线性防御墙体,而是隶属于更庞大的复杂系统 明长城军事防御体系的组成部分。本书基于分形理论,精确解析明长城军事防御体系核心要素 军事防御聚落和长城墙体 的宏观系统关系,研究发现两者通过分形自组织结构耦合形成复杂的协同系统,基于此实现了资源的高效配置、军队的快速调动以及系统的协同防御等功能;同时,从系统关系角度,进一步探讨了明长城军事防御体系的运行机制和原真价值。
本书是 中国国土景观研究书系 中的一册,在我们持续开展的国土景观研究的大框架下,探讨了传统山水文化影响下古代福州的城市发展与风景演变。全书分为四个部分。导论简要阐释了山水文化与空间营建的交互作用、山水风景体系概念的学术价值,概述了学界相关研究成果,并确定了研究对象的时空范围;上篇从先秦、秦汉、魏晋南北朝、隋唐五代、宋元、明清六个历史阶段梳理了福州古代城市的发展历程,剖析了福州传统空间营建的影响因素与主要成就;中篇构建了山水风景体系研究框架,通过山水格局、世俗空间、艺术表达三方面多层次的综合解析,全面、生动地展现了福州传统空间营建中山水科学、山水美学与山水空间的相互影响,总结了福州山水风景体系的重要特征;下篇从传统经验与现代科学价值互补的角度,提出了福州山水风景体系保护发展的三
本书从方案设计、竖向、种植、建筑小品和细部设计方面对风景园林设计方法进行全面而扼要的介绍和论述。随时结合经典园林设计实践案例进行论述,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丛书作者均为从事风景园林设计实践多年的从业设计师与高校一线的教学人员。
苏州园林营造技艺是吴地工匠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 技 与 艺 的完美结合。本书由苏州园林发展有限公司、苏州香山古建园林工程有限公司的一批高级技师,充分发挥多年来在造园、修园中积累的经验,用通俗易懂的文字编写而成。全书分为:石作、瓦作、木作、假山、油漆、砌街铺地等六个章节,主要内容包括江南古建筑施工技术,及新工艺和新材料在古建筑中的应用,
本书选择历史记载中富有盛名但今已无存的私家园林,通过对相关历史文献的文本分析管窥其面貌,并借助作者的传统水墨山水画功底,以 画境 作为切入点,通过对已消失的洛阳金谷园、会稽始宁墅、吴郡甫里梅花墅、山阴旷园、金陵冶麓园、镇江乐志园、镇江逸圃、溧阳彭氏园、马鞍山小昆山读书处、太仓静庵公山园、太仓澹圃等十一处园林文献资料的详细整理,以不同的层面对其进行全貌复原,并通过绘画的方式和意境建构对其进行空间复原,力图还原文人精神世界中的理想园林图景,并以此接近中国古代文人日常生活和精神生活的真实状态。
本书尝试以实录的形式具体而细致地将《景观手绘表现》课程的整体面貌铺陈于字里行间,力求做到对现实课堂的忠实还原。 作者从景观专业的角度出发,根据教学情况,将课程分为一、二两个单元,第一单元为基础训练及实践练习板块,选择了最具广泛应用的景观要素作为训练对象,提升学生的塑造、组织、表现等能力,同时结合简单的实践运用。第二单元为空间遐想及实践运用板块,以实践运用为主,先是通过景观构筑物与绿化等元素相组合进行练习,旨在提升画面的组织能力及空间的想象力,增强学生的空间意识。再是平、立面图的绘制及手绘表达的实践与应用练习。 书中既有大量生动的关于表现原理、表现技法的理论性文字描述,也不乏各类优秀案例的赏析。
从2007年本套丛书的 规划设计篇 在市场发行,取得满意的市场预期,随后基于学科与专业课程建设的需要,陆续完成了欧洲篇及园林植物识别与应用篇的编写。整套丛书已被国内大多高校的风景园林专业作为实习辅助教材。项目编写的特色是充分发挥与体现图纸的作用,而尽量少的应用照片,使书籍具有专业性、资料性与准确性。随着风景园林及城市规划专业人才培养的国际化进一步加深,对于专业案例的研学已经列入众多高校的教学体系,目前使用者基本集中在从业人员及研究生,伴随着探索的不断成熟,本科生也会成为重要的图书使用群体。当前市场还未有如此项目丰富、体系完整的书籍。
《国家公园与自然保护地研究书系》旨在构建中国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建设的理论与实践体系。国家公园与自然保护地理论研究,本部分内容旨在借鉴与参考国外国家公园和自然保护地建设经验,梳理国家公园与自然保护地建设的基础理论,总结我国相关实践经验,形成理论研究文集。
北方高纬度寒冷地区拥有漫长而寒冷的冬季,地域气候特征对城市公园的规划设计提出了挑战,营造宜人的城市公园微气候环境,让市民享受到高品质户外公共生活,成为风景园林设计师面临的现实课题。本书采用实地测量法获取了寒地城市公园景观特征与微气候的相关数据,利用数理统计分析模型与微气候模拟分析模型,阐释景观空间特征与微气候效应的关联机理。同时,结合国内外优秀案例,解析寒地城市公园规划设计的气候适应性的策略与方法。本书旨在从微气候调控的视角,从理论研究与实践应用两个方面拓展寒地公园规划设计的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