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标准共分九章,其主要内容有:总则,术语,防烟系统设计,排烟系统设计,系统控制、系统施工,系统调试,系统验收和维护管理等。 本标准适用于新建、扩建和改建的工业与民用建筑的防烟、排烟系统的设计、施工、验收及维护管理。对于有特殊用途或特殊要求的工业与民用建筑,当专业标准有特别规定的,可从其规定。
Grasshopper(简称GH)是一款可视化编程语言,它基于Rhino平台运行,是数据化设计方向的主流软件之一,同时与交互设计也有重叠的区域。与传统设计方法相比,GH的*大的特点有两个:一是可以通过输入指令,使计算机根据拟定的算法自动生成结果,算法结果不限于模型,视频流媒体以及可视化方案。二是通过编写算法程序,机械性的重复操作及大量具有逻辑的演化过程可被计算机的循环运算取代,方案调整也可通过参数的修改直接得到修改结果,这些方式可以有效的提升设计人员的工作效率。本书分为三个部分的内容,部分主要讲解Grasshopper建模的相关原理与技巧;第二部分的内容主要讲解建筑采光、辐射、风环境和能耗的相关模拟方法和设计优化流程;第三部分主要解读了相关的参数化建筑设计案例。
本规程主要技术内容是:1、总则;2、术语和符号;3、结构设计基本规定;4、荷载和地震作用;5、结构计算分析;6、框架结构设计;7、剪力墙结构设计;8、框架-剪力墙结构设计;9、筒体结构设计;10、复杂高层建筑结构设计;11、混合结构设计;12、地下室和基础设计;13、高层建筑结构施工。本规程由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发布,2011年10月1日起实施。原《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JGJ3-2002同时废止。
在制订过程中,规范编制组开展了多项专题研究,进行了大量的调查分析和验证性试验,总结了近年来我国混凝土结构加固设计的实验经验;与国外先进的标准规范进行了比较和借鉴;与相关的标准进行了协调。在此基础上以多种方式广泛征求了有关单位和社会公众的意见,并进了试设计和试点工程的试用,对重点章节进行了反复修改,后经审查定稿。 本规范主要规定的内容有:混凝土结构加固设计的基本规定、材料、增大截面加固法、置换混凝土加固法、外加预应力加固法、外粘型钢加固法、置换混凝土加固法、外加预应力加固法、外粘型钢加固法、粘贴纤维复合材加固法、粘贴钢板加固法、增设支点回固法、绕丝回固法、钢丝绳网片、聚合物砂浆外加层加固法等设计、计算与构造规定以及有关的附录。此外,还有与各种加固方法配套使用的植筋技术
建筑工程设计文件编制深度规定(2016版)于2017年1月1日开始施行,是建设工程设计行业重要的文件资料,本套书邀请该规定的负责人或是具有多年工作经验的设计工程师进行编写,以帮助读者更好地学习和执行规定的要求。本书主要分为三个部分,*部分是对相应部分规定的解读或解析,第二部分列出了满足规定要求的工程师范设计文件,第三部分是规定中相关条文的摘录
根据(原)建设部《关于印发 2007年工程建设标准规范制订、修订计划(*批) 的通知》(建标(20071125号)的要求,规范编制组经广泛调查研究,认真总结实践经验,参考有关国际标准和国外先进标准,并在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编制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GB 51249-2017):建筑钢结构防火技术规范》。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GB 51249-2017):建筑钢结构防火技术规范》共有9章和7个附录,主要技术内容是:总则,术语和符号,基本规定,防火保护措施与构造,材料特性,钢结构的温度计算,钢结构耐火验算与防火保护设计,组合结构耐火验算与防火保护设计,防火保护工程的施工与验收等。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GB 51249-2017):建筑钢结构防火技术规范》中以黑体字标识的条文为强制性条文,必须严格执行。
本书适用于房屋和一般构筑物的钢筋混凝土、预应力混凝土以及素混凝土结构设计。
本书采用《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新旧规范对照的形式,全面介绍了新修订规范GB50010-2002与旧规范GBJ10-89的主要内容、新旧规范的区别;以及新规范与旧规范相比,新规范增加、删除、修改、补充的内容。全书主要根据新GB50010-2002的内容,系统阐述新规范条文要求、条内容理解及说明、条文中设计计算公式的实际应用等。同时,为适合广大读者阅读,本书完全按照《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2002的结构体例编写。为使读者对新规范内容能快速掌握和应用,本书对于新旧规范内容相同或修订变化不大的条文,做简要介绍;对于新规范修订比较大或新增加的条文做详细介绍。另外,在各章内容的节均编排了“本章主要修订内容介绍”;各章节中编入了大量混凝土结构设计计算例题,使本书更具有指导性。 本书可供从事建筑结构设计、施工、科研人员使用,也可
本图集适用于严寒、寒冷和夏热冬冷地区民用建筑和工业建筑,以及既有建筑节能改造;抗震设防烈度不小于8度的地区,基层为混凝土和砌体结构的墙体外墙外保温工程。 涵盖了粘贴保温板系统、胶粉EPS颗粒系统、EPS现浇混凝土系统、EPS钢丝网架现浇混凝土系统、胶粉EPS颗粒贴砌保温板系统、现场喷涂硬泡聚氨酯系统、保温装饰板系统七种外墙外保温系统和作为附录的岩棉系统外墙外保温系统。 包括了各种外墙外保温系统的基本构造、组成材料的性能指标。墙体、门窗洞口、勒脚、阳台、变形缝、空调搁板等建筑部位的构造详图,说明了不同气候分区、不同基层墙体、不同传热系数的各种系统保温层厚度,特别是依据公安部、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民用建筑外保温及外墙装饰防火暂行规定》(公通字[2009]46号文)的要求设计了防火隔离带的构造。
11J122《外墙内保温建筑构造》,修编代替03J122《外墙内保温建筑构造》国家建筑标准图集,其适用于夏热冬冷地区、夏热冬暖地区的外墙内保温工程,也适用于严寒和寒冷地区,采用外墙内外复合保温的民用建筑和工业建筑,以及既有建筑节能改造的内保温工程。 图集内容包括五种外墙内保温系统: 1.复合板内保温系统 2.保温板内保温系统 3.保温砂浆内保温系统 4.喷涂硬泡聚氨酯内保温系统 5.玻璃棉、岩棉、喷涂硬泡聚氨酯龙骨内保温系统。 图集主要包括:说明、选用表、性能表、立面示意图、构造节点详图及附录等内容。 本图集具有以下几方面特点: 1.根据新制定的《外墙内保温工程技术规程》(报批稿)对原图集进行修编,内容符合新规程要求。 2.补充和调整了部分构造做法,取消了原图集中钢丝网
《11G101-3 独立基础、条形基础、筏形基础及桩基承台应用详解与实例》一书共分为六章,主要内容包括:概述,建筑制图基本规定,独立基础平法施工图制图及识图,条形基础平法施工图制图及识图,筏形基础平法施工图、基础相关构造制图及识图和桩基承台平法施工图制图及识图。
本图集是在03G329-1的基础上,按照新版《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10、《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2010、《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JGJ3-2010进行修编,是对规范内容的延伸。该图集适用于抗震设防烈度为6~9度地区、抗震等级为一、二、三、四级A级高度现浇钢筋混凝土结构,包括框架结构、剪力墙结构、框架-剪力墙结构、板柱-剪力墙结构、部分框支剪力墙结构、筒体结构的抗震构造详图,还提供部分错层、转换层等结构构造做法。设计师可根据设计需要在图集中查阅相关设计规定并直接选用相关的抗震构造详图,施工单位按图进行施工。
本规范是根据建设部[1997]建标第108号文的要求,由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会同有关的设计、勘察、研究和教学单位对《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J 11-89进行修订而成的。本次修订后共有13章11个附录。内容包括:总则;术语和符号;抗震设计的基本要求;场地、地基和基础;地震作用和结构抗震验算;多层和高层钢筋混凝土房屋;多层砌体房屋和底部框架、内框架房屋;多层和高层钢结构房屋;单层工业厂房;单层空旷房屋;土、木、石结构房屋;隔震和消能减震设计;非结构构件。
《中华人民共和国行业标准:高层民用建筑钢结构技术规程》主要技术包括:总则、材料、结构体系和布置、作用、作用效应计算、钢构件设计、组合楼盖、节点设计、幕墙与钢框架的连接、制作、安装、防火。
本书适用于房屋和一般构筑物的钢筋混凝土、预应力混凝土以及素混凝土结构设计。
《建筑隔声与吸声构造》08J931国家建筑标准设计图集适用于新建、扩建和改建的各类民用建筑中对声学有要求的建筑和房间,以及民用建筑中配套的水泵房、风机房、空调机房、锅炉房等设备用房的隔声与吸声构造。 本图集内容包括建筑隔声构造和建筑吸声构造两部分,主要有建筑外墙、内隔墙、楼板、吊顶以及门窗等部件的隔声与吸声构造,同时提供相应的技术数据以方便设计人员使用。 本图集内容丰富,能有效地指导建筑设计人员进行建筑隔声与吸声设计和施工人员施工。
《砌体结构设计规范》(GB50003—2011)于2012年8月1日起正式实施。为了使专业读者对新规范有更好的了解和把握,本书对新规范条文进行了详细解读,并在新规范“条文说明”的基础上作了适当的补充。 本书可供土建类专业技术人员参考,也可作为土建类相关专业师生的教学辅助用书。
本书是根据《砌体结构设计规范》GB 50003-2001,以有代表性的新型砌体材料的建筑结构体系的工程设计实例编写的。其内容涉及(建筑结构荷载规范》GB 50009-2001、《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 5001 1-2001、《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 50010-2002、《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 50007-2002等规范。本书算例基本包括了这类工程设计的全过程:如工程概况、设计依据、结构选型及布置、结构计算和构造要求等。在每个工程实例中力求作到准确、全面地贯彻有关规范的条文,并对某些较原则或不够明确的条文进行讨论,并提出作者的解释和处理意见,而有些是涉及到规范尚未包括而需要完善的内容和意见。书中以示范工程设计的方式,给出这些新材体系方面的建筑工程设计计算实例,为这种新型砌块结构体系,尤其是配筋砌块结构体系的推广应用有所帮助。本书内容几乎涉及到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