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是美籍犹太裔神经科学家、诺贝尔奖得主埃里克·坎德尔的自传,在书中他不仅表达了个人对其生活和历史的感受和思考,也以亲历者的身份叙述了神经科学这个学科从无到有的发展史——人们如何开始用生物科学的方法研究学习和记忆,在过去的一个世纪里这个领域得到了哪些发展,科学界又对未来怀有哪些愿景和期待。通过阅读这本书,读者不仅可以了解神经科学这一学科的动向, 能窥见 科学家进行科学探索的思考路径,以及一个伟大科学家的素质和襟怀。本书已被翻译成德语、法语、俄语、意大利语、西班牙语、波斯语等十多个语种,先后荣获2006年度《洛杉矶时报》图书奖和2007年度美国 学院知识传播奖。
《医学细胞生物学(第2版)》由易静、汤雪明主编,本书分为四篇十四章。篇为概论,简要介绍细胞生物学的概念、与医学的联系以及细胞的基本特征和研究方法;第二篇为细胞的基本结构和功能,系统地、由内而外地介绍各种亚细胞结构或大分子复合物的化学组成、形态结构和功能,包括细胞核、染色体、细胞质中的各种细胞器、大分子复合物和细胞骨架、质膜,以及细胞连接与黏附、细胞外基质;第三篇为细胞的物质运输、信号转导与基因表达调控,介绍细胞与环境以及细胞内部各区室之间的物质和信息交流,特别增加了基因表达调控这一介于细胞生物学与生物化学一分子生物学之间的内容,以凸显各种细胞活动的核心调控事件;第四篇为细胞增殖、分化与死亡,介绍细胞从生长到死亡的生命活动基本规律。 《医学细胞生物学(第2版)》主要用作医学本科
为了适应“器官系统”教学模式的需要,本教材对生物化学及分子生物学、细胞生物学、生理学和遗传学中与医学相关的知识进行概括和总结,并在此基础上进行了重组整合。从器官和系统的角度,对细胞的结构和功能,人体的生理功能和能量代谢,生物大分子的结构和功能,遗传的分子基础和遗传性疾病的诊断治疗进行全面阐述。全书共分为12 章。包括:细胞生物学基础、人体的分子组成、人体内能量代谢、糖代谢、脂类代谢、氨基酸代谢、核苷酸代谢、物质及能量代谢的调节、基因信息传递、细胞信号转导、遗传性疾病、遗传病的诊断、治疗与预防咨询。各学科知识交叉融合,使学生系统地认识生命现象的分子、细胞、功能和遗传基础,为临床课程的学习夯实基础。
Maser medicine is a series of core texts for mediccal students. Each volume includes core information on a subject and a wide variety of self-assesssment exercise, with full answers.Taken togther ,the volumes in the master medicine series provide students with a complete package of core texts for self-directed learning and exam revision.
本书为全国高职高专医学规划教材。全书共分六篇三十章。篇为细菌学总论,共四章;第二篇为医学免疫学基础,共九章;第三篇为细菌学各论,共四章;第四篇为真菌学基础,一个章节;第五篇为病毒学基础,共八章;第六篇为人体寄生虫学,共四章。全书继承了版教材“科学性、先进性、启发性、创新性与适用性”相结合的特点,对教材的编排顺序,按照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原则进行了调整。本教材在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方面进行了两个方面的尝试。一是在每一章的起始部分,增加了课堂教学引言。其目的是:通过社会实践与人文社会知识、著名科学家生动的科研趣闻,吸引与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二是在每章的末尾增加了学习小结,简要归纳了本章的学习重点与难点,有利于学生总结课堂教学重点,有
肖纯凌、赵富玺主编的《病原生物学和免疫学》 针对医疗体制改革对高职高专教育提出的全方位要求 ,体现“预防、保健、诊断、治疗、康复、健康教育 ”六大职能,实现“早临床、多临床、反复临床”培 养模式。教材的编写充分考虑到学科设置、专业方向 、各院校的专业设置情况、学生的就业等问题。教材 中加入“学习目标”、“本章小结”“练习题”模块 ,各教材根据内容特点,加入“知识拓展”、“课堂 互动”、“病例分析”等模块,有助于教师开展引导 性教学,增强了教材的可实践性。本教材要介绍了适 合临床医学专业学生学习的《病原生物学和免疫学》 知识与技能,设置学习目标、特色栏目、本章小结、 练习题等,注重基础与临床相结合,紧密接轨执业考 试内容,突出体现职业教育的实用性。
伴随着功能基因组时代的到来,生物学技术日新月异,推动着生命科学的高速发展。掌握和运用这些新技术是一个生物研究工作者在科研和产品开发中居于领先地位的关键。《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中指出:生物学技术和生命科学将成为21世纪引发新科技革命的重要推动力量,基因组学和蛋白质组学研究正在引领生物学技术向系统化研究方向发展。据此,我们联合了复旦大学、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上海交通大学、美国Rockefeller 大学、美国Van Andel 研究所等机构的学者和研究人员,共同编著了本书。 本书共分15章,分别从基因克隆、遗传调控、信号转导、细胞凋亡、基因定向敲除、芯片技术、基因治疗、干细胞与组织工程、肽库构建、蛋白质组学、疫苗构建、纳米材料与药物制剂、蛋白质工程、生物信息学等15个层面对每个领域中的关
复旦大学的国家“211工程”分子医学重点学科和分子医学*重点实验室,与上海市遗传研究所、中科院上海生命科学院以及国内外专家等为了推动国内分子医学的科研和教学工作,于2005年结合自己的专业和专长为研究生开设“分子医学导论”新课程,深受学生欢迎,并在此基础上撰写《分子医学导论》教材。 本书共l8章,内容包括3个部分:从分子水平阐述基因组、基因、基因转录及其调控,细胞周期和信号转录等分子医学基础;主要疾病的病理变化分子机制及其关键性研究技术;迅速发展的基因诊断、基因治疗和基因工程蛋白质工程新药的研究。其内容新颖,理论联系实际,体现学科交叉以及具有启发性与前瞻性等特点。可供医学本科高年级学生、研究生和住院医生学习参考。
金国琴编著的《医用化学与生物化学》是我社全国高等院校中医药类专业卫生部“十二五”规划教材、全国高等医药教材建设研究会规划教材。《医用化学与生物化学》教材共20章,分为上下两篇。上篇为医用化学(17章);下篇为生物化学(20章)。上篇除章绪论外,医用化学主要包括溶液;有机化学;基础知识、生物分子——糖、脂、蛋白质、核酸的化学三大部分。医用化学主要为后续的生物化学奠定基础。下篇生物化学主要包括物质代谢、遗传信息传递和专题医学生化三大部分。注意将化学与生化基础理论知识与耳闻目见的常见病、多发病诸如糖尿病、心血管疾病、肝性脑病等的发病过程及临床诊断、防治和药物的作用等联系起来,为学生将来从事相关工作奠定重要的基础理论知识,提高护理、康复等人才的综合素养。为便于教学,各章前有学习目的与学
作为我校的实验系列教材分册,原教材[病原生物学实验]出版后,将寄生虫学和微生物学实验教学内容按照*学科分类合并为病原生物学实验,并进行有机重组,将临床知识与病原生物学实验相结合,使学生对实验教学相关的理论有更深的了解,同时掌握基本的研究方法,为学生进入临床后学习传染病学相关的疾病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和实践基础。随着实验教学改革的深入,病原生物学实验与免疫学实验进一步整合为一门实验课,为有利于教学,故将原病原生物学实验与免疫学实验教材改编为病原生物学与免疫学实验。
本书的编写具有鲜明特色,采用了中、英文双语形式,共精编了11章内容,分别用中、英文阐述了当前医学分子生物学的基础知识和前沿进展,包括基因组、转录组、蛋白质组学的基本概念,RNA及非编码RNA、基因表达的调控、细胞周期与细胞凋亡、细胞信号转导、肿瘤分子生物学及生物信息学等基本原理和应用。 本书是为帮助我国医学院校高年级学生(七年制、八年制)和硕士、博士研究生学习医学分子生物学的基础知识,熟练运用专业英语查阅国外文献,从事科学研究而专门编写的教材,旨在帮助那些具备一定英语基础并初步掌握医学分子生物学知识的人士提高生物医学专业水平及专业英语水平。
《医学分子生物学(第二版)》在**版的基础上对有关内容进行了适当的调整,及时补充了新进展,系统地阐述了分子生物学的热门研究领域。《医学分子生物学(第二版)》共有14章,**章简要介绍分子生物学的研究对象、发展历史以及与医学的关系;第二章至第六章介绍分子生物学的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第七章至第十章介绍现代分子生物学研究策略、方法、原理及其应用;第十一章至第十四章讨论疾病产生的分子基础和分子生物学在医学领域中的应用。
从地球诞生至今,已有近46亿年的光景,而人类出现并发展至今,也仅仅只用了几百万年的时间, 复杂、美丽的大自然是如何造就的?在人类出现之前,地球上又出现了什么样的动植物?这些问题不仅是科学家们研究的命题, 是孩子们的好奇所在。跟随 彩绘大师李健良,以不同的视角,了解古生物,漫游古生代。 作者根据四亿年前出现的 个单细胞生物画起,描绘出不同时期的场景及代表生物,想象出多彩的远古时代,并着重描绘了恐龙盛行的两个时代-白垩纪、侏罗纪。利用漫画的表现方法,绘制出古生物间各种各样互动的场景。在色彩的特点上,作者脱离了复原图的固有形象,以考古资料为基础,充分发挥想象力,为我们不知道的世界涂上了充满想象力的色彩,使得视觉上 清新明丽,在众多的相关题材中,让人眼前一亮,好像生命已经在纸上活了一样。
本书分为绪论、上卷医学微生物学和下卷医学寄生虫学三部分,包括微生物学基本原理、细菌学、病毒学、真菌学、寄生虫学基本原理、医学蠕虫学、医学原虫学及医学节肢动物学8篇,计45章。本书阐述了各类病原生物的生物学性状、致病性和免疫性、病原学诊断方法和防治原则,并着重阐述各类病原生物引起的感染过程和机体抗感染免疫的机制、遗传变异的原理和消毒灭菌的基础知识及其应用。本书对细菌、病毒、真菌、蠕虫、原虫和节肢动物六大类病原生物,从对比的角度,阐明了其各自的基本特性与区别,既为学习后续课程打下了基础,又为今后的临床实践提供了指南。本书对近来进展飞速、对病原生物学有重大影响的新知识及新现和再现的病原体予以补充阐述。 本书可作为医学院校本科生教材,还可供医学检验、临床医学及其他相关专业科研人员及研究
Mathematical Biology is the study of medicine and the life sciences that uses mathematical models to help predict and interpret what we observe. This book describes several major contributions that have been made to population biology and to physiology by such theoretical work. We have tried to keep the presentation brief to keep the price of the book as reasonable as possible, and to ensure that the topics are presented at a level that is accessible to a wide audience. Each topic could serve as a launching point for more advanced study, and suitable references are suggested to help with this. If the underlying mathematics is understood for these basic examples. then mathematical aspects of more advanced life science preblems will be within reac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