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微生物学检验技术/全国高等学校教材》以检验技术为主线,借鉴了原编写的五年制教材和许多国内外其他教材的经验,共分五篇三十八章,包括微生物检验基本技术、临床细菌学检验、临床真菌学检验、临床病毒学检验和临床标本的细菌学检验等内容。基本技术篇中强调了细菌非培养检验技术和细菌检验的自动化;临床细菌学检验篇中根据医学检验技术专业的培养目标,以夯实基础理论为原则,以培养实际操作能力为目的,充分体现“三基”的编写思路;临床标本的细菌学检验篇中联系其他篇章知识点,体现从标本采集、运送、验收、检验、报告与解释全过程的贯通。全书确立适于教师讲课和学生自学,乃至对学生毕业后临床工作有一定指导作用的适用范围。 编写风格和内容组织,按传统的篇、章、节排序,但在章前针对章重点内容提出几个
《贝勒和斯科特诊断微生物学》译自2022年出版的Bailey Scott s Diagnostic Microbiology(第15版)。1962年首版出版以来,本书始终畅销不衰,是国际临床微生物领域的权威、经典著作。版(第15版)由著名微生物专家Patricia M. Tille教授主编,检验医学、微生物学、感染病学、公共卫生学等相关领域多位专家共同编写,是一本为临床微生物专业人员和从事感染性疾病诊治和防控的医务人员、科研人员准备的内容丰富、可靠实用且紧跟学科发展的高级工具书。 全书共分为八个部分。、二部分介绍诊断微生物学基础知识和临床微生物学原则。第三至六部分以病原微生物分类为主线,详细介绍各种细菌、寄生虫、真菌和病毒的流行病学特征、致病机制与疾病谱、主要实验室检查与鉴定方法、治疗与预防,同步更新了微生物的分子诊断、免疫诊断等新技术进展,并对部分微生物的属
《微生物学临床一线难题释疑2》是对临床微生物学和感染性疾病学的临床一线难题进行解答,在第一册的基础上又补充了66个问题,共分为六个部分:医学和微生物学基础、疾病、临床微生物学、诊断技术和耐药性检测、处置/治疗和临床沟通、微生物学管理六大部分。每部分提出专业问题若干,后给予问题的答案或思考,既有文献参考,也有业界规范,更有作者自己的思考、建议和经验。本书特别强调证据,无论是文献证据,还是实践证据,都符合国际主流观念,即循证医学观念,无形中增加了专业价值。
由李明远、徐志凯主编的《医学微生物学(供8年 制及7年制5 3一体化临床医学等专业用第3版)》适当 介绍了医学微生物学相关领域研究的新进展,并对未 来研究的重点和热点内容在展望中给予了描述。还对 微生物基因组学、幽门螺杆菌、肝炎病毒、反转录病 毒等研究领域的科学发展史作了介绍,增强了可读性 ,并增加了专业英语词汇介绍,旨在促进双语教学, 拓宽视野,启迪学生思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学能 力和工作中的创新能力。本版教材配套了学习指导与 习题集、实验指导,以及在线课堂等学习材料,因此 本书不仅供长学制医学生用,也可供其他医学生、研 究生、教师和科研工作者用。
本书为2018年版的修订版,文字、图片皆有较大幅度更新和增补,新菌种增加数十种,新的真菌检验技术如T2MR、下一代宏基因测序、免疫层析、血清学检测等,在书中均有详细介绍,这对提高国内各级医疗机构检验人员的真菌检测水平,更好地辅助临床诊治大有裨益。 全书共15章,以临床真菌检验工作流程为主线,前四章概括介绍医学真菌相关知识,第五章至第十二章对常见真菌的培养、镜检、形态学鉴定、分子检测、血清学检验技术作了系统介绍,第十三章至第十五章对常用抗真菌菌药物及其耐药机制、药敏试验、常见真菌病诊治举例等内容作了详细介绍。此外,文末五个附录部分可方便读者查找国内外真菌相关图书资料和深入钻研真菌检测领域知识之用。 超量的图片是本书亮点,共1639幅图片,显示不同培养基、不同培养时间、不同放大倍数下的菌落
中国西南地区野生蘑菇种类繁多,可食用的和有毒的容易混淆,正确鉴别至关重要。本书简要介绍了该区地理环境与真菌资源、毒菌中毒预防与治疗方法和蘑菇基本术语,记载了该区常见的食用菌和毒菌共计312种,每种提供个体彩图、重要特征描述、生态分布及可食或有毒信息。
拟层孔菌科及相关类群是大型真菌的重要类群,该类真菌均能降解木材的纤维素和半纤维素,引起木材褐色腐朽,在森林生态系统中具有重要的生态功能,部分种类是重要的食药用真菌,具有一定的经济价值,还有一些种类能够引起林木腐朽病害,为害林木。《中国真菌志 第七十四卷 拟层孔菌科及相关类群》包括绪论和专论两部分。绪论阐述了拟层孔菌科及相关类群的分类地位、生物学特性、国内外研究历史与现状,并简要介绍了它们的生态习性。专论论述了我国拟层孔菌科及相关类群12科51属166种,对每个种进行了详细的论述,包括宏观形态、显微结构、生境、分布、研究标本,以及一些必要的讨论,同时提供了每一个种的显微结构图。《中国真菌志 第七十四卷 拟层孔菌科及相关类群》提供了我国拟层孔菌科及相关类群中各个科的分属及分种检索表,书末附有
微生物组学正在迅速发展成为促进经济增长的一个新兴学科,以肠道微生物为代表的人体微生物组与健康和疾病的关系已经成为国际学术前沿的重大科学问题。本书共 7 章,第 1 章对人体微生物组,包括肠道、口腔、胃、呼吸道、皮肤、生殖系统等部位微生物组的研究进行了介绍;第 2 章介绍了人类微生物组研究计划的主要进展,以及开展中国微生物组计划实施的必要性和紧迫性;第 3、4 章分别介绍了肠道微生物对人体生理功能的影响及其与慢性疾病之间的关系;第 5、6 章分别介绍了影响健康人肠道微生物的因素和肠道微生物研究的主要方法;第 7 章介绍了肠道微生物在粪菌移植、益生菌和益生元干预及某些疾病的诊断和治疗中的应用。
红菇属是种类众多的伞状类真菌,有重要的经济价值,多数种是著名的味道鲜美、营养丰富的食用菌,有些种在我国有着悠久的药用历史,可单方或复方入药,少数种误食会引起中毒甚至死亡。所有种均为外生菌根菌,在苗木培育和植树造林中是林木生长的重要因子。本卷概述了红菇属真菌的基本特征和分类研究的历史,记载了我国红菇属真菌 159个分类单位,其中含152种3亚种4变种。每个分类单位有形态描述、生境、分布、讨论和特征插图,并注明可食、可入药、毒性;有些种附有彩色照片和担孢子扫描电镜照片。《中国真菌志 第七十一卷 红菇属》提供了我国红菇属的分亚属、分组和分种检索表,并附有参考文献、真菌汉名索引和真菌学名索引。
《微生物学涂色绘本书(中文翻译版)》是由Alcamo和Elson两位教授编写,由北京大学医学部及首都医科大学、复旦大学医学院等多院校教授联合翻译的一本图文并茂的教学参考书。《微生物学涂色绘《微生物学涂色绘本书(中文翻译版)》(中文翻译版)》共包括105个单元(章)。每一单元包括2页,文字部分在左页,插图部分在右页,一组图文对照单元解释一个独立的主题,易于读者理解性阅读。阅读时,读者可通过对插图涂色将微生物学理论知识以形象思维的方式牢记,而不是单纯的死记硬背。同时,图文设计亦可激发读者的联想思维,以便于对微生物学相关领域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在插图的设计上突显了阅读的趣味性。
多重耐药微生物的不断出现和播散,已成为全球关注的主要健康问题,且成为重要的医疗经济和精神负担。我国是多重耐药微生物的重灾区,加强多重耐药微生物的监测和防治策略研究,是摆在卫生管理部门和医务工作者面前的一项紧迫任务。本书系统介绍了多重耐药微生物产生的原因、*的流行趋势,以及国内外多重耐药微生物诊治的典型病例和经验,全面阐述了耐药机制、标准的检测和监测方法及检测技术,提出了预防和治疗策略。本书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体现多重耐药微生物的*监测、防治进展,具有较强的科学性、前瞻性和实用性。希望本书能够真正为医务工作者认识多重耐药微生物,并系统监测和规范防治起到指导作用。
全书共分为三篇,即临床细菌学检验、临床真菌学检验、临床病毒学检验,共42章。教材中的“学习目标”“知识链接”与“知识拓展”“案例分析”等都是本版教材的特色,有助于学生对相关知识的学习与复习。 本教材适用于医学检验专业本科生、专科生使用,也适合于从事医学检验工作的医师、技师和各级微生物学实验室工作人员参考
本教材由全国21所重点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的专家学者合作编写完成。在整体框架上未按传统的系统方式编排,而是围绕目前基础微生物学和临床微生物学的重要进展或热点问题分为若干单元进行编排。总体上突出了总论部分,力图结合新知识、新进展的介绍,讲深、讲透医学微生物学的基本问题和重点问题。在各论部分将几个重要细菌和病毒单独列章,其他则选代表性的分别组成单元(章);注意了基础与临床的结合,注意了突出其代表性的特点,也提出了存在的问题及发展趋势。因此,徐志凯、郭晓奎主编的《医学微生物学》不仅可供医学研究生使用,也可作为相关专业的教师及科研和临床工作者的参考书。
细菌是生命科学研究,特别是生物技术及其产业研发的重要材料。本指南介绍了微生物生物技术系列实验原理、反应试剂的作用、操作步骤、操作流程、操作要点,以及如何观察实验结果、如何记录结果和对结果进行分析对比、实验中出现问题的原因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及注意事项,将复杂的生物技术研究方法,通俗易懂地介绍给读者,便于本科生、硕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科学工作者和技术人员理解和建立成功的信心。内容涉及细菌基础分子微生物学、克隆和转化、 的分子微生物学、分子微生物学计算机辅助研究和分子微生物学的应用。本书既有常规的生物技术实验,也融入了 生物技术实验;既有理论研究实验,又有应用型研究实验。
本书以图文并茂的形式系统介绍临床微生物学诊断的知识与技术。全书共分7篇25章。篇为临床微生物学基础知识,介绍细菌与真菌的形态和结构;第二篇为临床微生物基本技术篇,介绍细菌学与真菌学检验的基本技术、临床标本的采集与处理,以及药物敏感性试验及耐药性检测;第三至第五篇分别介绍临床常见及罕见的细菌、真菌和寄生虫等微生物的形态与染色,以及培养特性、生化反应、鉴别要点和临床意义;第六篇简述微生物检验的自动化和微量化;第七篇介绍临床工作经验,包括如何准确分离与鉴定临床标本、如何做好室间质评以及如何应对疑难菌种。附录部分包括菌种保存法,以及临床常见细菌、真菌拉丁学名和中文名对照,临床微生物学检验常用术语、缩略语、抗生素药名英汉对照,方便读者检索和使用。全书有彩图(照片)1000余幅,形象直观,图像逼
本次修订全国高等学校医药学成人学历教育临床医学专业(专科起点升本科)教材29种(含12本专本共用)。本套教材将采用涵盖纸质教材、数字资源以及网络课程、平台功能融为一体的 融合教材 编写模式,坚持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和思想性、科学性、先进性、启发性、适应性,同时注重内容安排合理,深浅适宜,适应成人学历教育教学的需求。注重遵循医药学成人学历教育教学规律,体现医药学成人学历教育的特点。在继承和发扬上一版教材基本精神的同时,旨在提高全国高等学校医药学成人学历教育教材的实用性,使更多的医疗工作人员从中受益。
医学实验室ISO15189认可指导丛书 以CNAS CL02:2012《医学实验室质量和能力 认可准则》为指导,由全国医学检验各专业领域的专家共同编写,对开展ISO15189医学实验 室认可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和实用价值。 本书共分2篇20章。*篇为管理要求,主要介绍组织和管理、质量管理和实验室安全 管理等方面的操作程序。第二篇为技术要求,从标本采集、临床标本的细菌学检验、抗菌药物 敏感试验等方面来阐述临床微生物实验室相关操作规程,包括检验前质量管理、实验室仪器设 备、常用培养基及试剂、血清学试验、微生物相关抗体抗原检测、各种染色方法、各种标本的涂 片镜检与培养、常见病原菌及高致病菌检验、手工检验人员比对与仪器性能验证等标准操作规 程。附录部分不仅收录了实验室管理、仪器和设备以及质量控制
本书共分11章,系统论述管理文件,试剂与培养基的配制,仪器设备的操作及维护保养,标本采集、验收与接种,各种标本的处理程序,各种微生物的鉴定程序,各种鉴定试验,相关抗原抗体检测,抗菌药物敏感性试验,结果报告与检验后标本的处理,质量保证等内容。书后附有与医学实验室有关的国际和国家标准。该书内容全面、编排格式规范、语言通俗易懂、便于读者理解,可操作性强。书中附有大量图表,可直接供临床微生物实验室工作人员参考和借鉴。该书是建立实验室质量管理体系和申请实验室认可的重要参考书。
本书以图文并茂的形式系统介绍临床微生物学诊断的知识与技术。全书共分7篇25章。篇为临床微生物学基础知识,介绍细菌与真菌的形态和结构;第二篇为临床微生物基本技术篇,介绍细菌学与真菌学检验的基本技术、临床标本的采集与处理,以及抗菌药物敏感性试验及耐药性检测;第三至第五篇分别介绍临床常见及罕见的细菌、真菌和寄生虫等微生物的形态与染色,以及培养特性、生化反应、鉴别要点和临床意义;第六篇简述微生物检验的自动化和微量化;第七篇介绍临床工作经验,包括如何准确分离与鉴定临床标本、如何做好室间质评以及如何应对疑难菌种。附录部分包括菌种保存法,以及临床常见细菌、真菌拉丁学名和中文名对照,临床微生物学检验常用术语、缩略语、抗生素药名英汉对照,方便读者检索和使用。全书有彩图(照片)1000余幅,形象直
本书是对《微生物生理学》(李季伦编,1993)的修订再版,由中国农业大学、山西大学和沈阳农业大学的教师共同协作编写完成。全书尽可能地参考了国内外科学研究的**进展,汲取国内外教材的精华,结合编者多年的教学经验,力求全面系统地阐述微生物生命活动的规律及其研究方法。全书共分为13章,内容主要包括:微生物细胞结构的特点,微生物的营养需求、吸收营养的机制和细胞分泌特征,微生物细胞的合成代谢、分解代谢、次生代谢及其代谢调控机制,微生物的生长、分化及其对环境胁迫的应激反应,寄主与寄生微生物的关系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