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预防接种示教培训指导手册》详细介绍了预防接种法律法规、预防接种门诊基本设置和管理要求、疫苗免疫程序与接种原则、预防接种服务实施、疫苗管理和预防接种信息系统操作、疫苗和注射器管理、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AEFI)监测与处置、其他常规免疫规划工作、疫苗可预防疾病监测与控制、预防接种案例警示教育及预防接种常用英文等内容,并通过大量图片对云疫苗馆的各操作系统进行了详细描述。全书内容详尽,条理清晰,实用性和可读性很强。
本专著分两个专题进行研究,专题一为新技术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的应用,重点跟踪了远程诊疗技术、健康码技术、无人技术、物联网技术、大数据技术、5G技术、信息通信技术、云计算技术的应用案例;专题二为国内外应急管理体系,研究了中国国家一体化应急信息平台的搭建、中国国家传染病网络直报系统及中国应急预案编制等问题,同时研究了美国、欧盟和日本的国家应急预案体系,并对我国应急体系的发展完善提出了改进建议。
《SIFIC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临床实践指引(2013年)》由上海国际医院感染控制论坛(SIFIC)组织医院感染各相关专业的专家共同编写,从临床角度阐述如何正确预防与控制感染,内容涵盖了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的基本技术、微生物标本采集与转运、检验报告的解读、临床用药及重点病原、重点人群和重要部门的感染预防与控制,以及职业防护与培训等多个领域。 《SIFIC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临床实践指引(2013年)》有以下特点:,注重临床实用性、针对性及可操作性;第二,简明扼要、重点突出,对医院感染的重点和热点问题,如重点病原(MRSA、VRE、CRE等)、重点人群(呼吸机相关肺炎、中央导管相关血流感染、导管相关尿路感染、手术切口感染、皮肤软组织感染等患者)、重点科室(ICU、手术室等)的感染预防与控制以及抗菌药物管理等问题,进行了重点介绍;第三,编
本书从医疗社会史视角探究19世纪英国以“免疫接种与隔离”为代表的天花防治举措演变历程。自18世纪人痘接种术传人英国以来,以萨顿法和牛痘接种术为代表的医学革新成为防治天花的新举措。在英国政府、医学界和民众各种形式的参与下,19世纪英国天花防治几经变迁,从以人痘接种、萨顿法、牛痘接种为代表的免疫接种为主演变为免疫接种和以莱斯特方法为代表的隔离并行,天花防治成效显著。英国天花防治体现出医学进步与传统观念的碰撞,中央政策与地方自治的权力调整,政府政策与民众诉求的协调,形成渐进性、灵活性与独特性的特点。19世纪英国天花防治,作为传染病防治范例之一,在传染病 化的 ,仍有其现实意义。
2019年12月,湖北武汉出现了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疫情。在本次防疫诊疗中,影像学检查对疾病诊断、分期、动态评估和疾病转归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本图谱由中华医学会超声医学分会和中国医药教育协会超声医学专业委员会组织全国相关影像专家编写。内容针对影像和临床医师在抗击新型冠状病毒肺炎中的实际临床工作需求设计,收集了30余例典型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患者的HRCT和同步超声影像图进行对照分析,试图为临床一线医师床旁快速诊断和治疗评估提供实时影像学依据,有助于提升对重症监护室患者进行及时有效的临床实时精准诊断和治疗能力。 本图谱将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肺部超声和CT的影像基本征象、诊断流程对比并列呈现,有助于影像科、呼吸科、急诊科、ICU和超声医师在短时间内对疾病诊断、分期与动态评估等。
本书是一部研究1912到1949年间川东北地区疫病史的学术著作。此时期川东北农村地区疫病危害严重,疫病频发,疫区广泛,死亡率高。本书旨在探究疫病发生的主要因素。在研究方法上,一是完整呈现民国时期川东北疫病的历史样态,力求复原主要疫病疫情的本原景象,填补四川疫病史在局部区域专题探索的学术空白。二是在史实重建的基础上,寻找线索,梳理脉络,把握特征,对民国时期川东北公共卫生及疫病防治给予客观评价。三是透过文本,寻找疫病流行的横切面,分析川东北疫情与四川社会的互动关系。在研究方法上,注重扎实的史料梳理,注重研究对象的 内部眼界 ,尤其是使用档案、方志、文史资料、乡村志书等多样化史料。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
为系统阐述艾滋病暴发进程及人类社会对这种疾病的认知和防控经验,彼得·鲍德温教授所著的《流行病的应对》采取比较方法,不仅描述了艾滋病暴发后西方发达 (欧洲和美国)的应对之道,还针对与艾滋病防治问题息息相关的婚姻家庭、法律惩处、公务警察、 恋、血液病等各领域进行了梳理评介,同时也从政治演进与文化革新角度对艾滋病的社会影响进行了剖析。19世纪是公共卫生策略的大熔炉,这些策略通过社会学家所说的路径依赖范式一直延续。各国从预防这些早期疾病中吸取的教训— 之间是不同的—到20世纪被再次应用于这一新的流行病。
《实用预防接种手册(第2版)》于2010年6月由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后,陆续收到许多相关行政和业务管理领导人、行业专家、专业技术人员、医学院校学生等读者赞誉,有的地区将《实用预防接种手册(第2版)》列为预防接种工作者资质培训教材,许多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和预防接种点把《实用预防接种手册(第2版)》列为工具书,同时也收到部分读者极有意义的反馈意见。《实用预防接种手册(第2版)》在保持版架构风格的前提下,增加了疫苗与循证医学;疫苗中的添加剂、载体与残留物;疫苗储运不当事件的处置等节次;各论中增加了3种疫苗;修订了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的处置与补偿等内容。
本书把自身免疫性疾病的发展过程比喻成一种疾病谱,一端是充满活力的健康状态,另一端是出现疾病的状态,介于两者之间的是形式多样但相互关联的疾病不同阶段,且发展趋势通常是朝着 多疾病的方向发展。而人们患病的诱因通常是我们吃的食物中的麸质、糖和乳制品。书中深度剖析饮食及生活环境如何对我们的自身免疫系统产生影响,指导读者通过自我检测配合医学指标找到出现问题的原因,并实施简单高效的免疫系统康复方案,重获真正的健康。
无论哪里爆发广泛的疾病,流行病情报局的“特工”都可能被派去调查。在亚特兰大疾病控制和预防中心的支持下,这支训练有素的专业队伍于1951年 集结,当时联邦政府担心二战后会爆发生物战,之后警报解除,但这支队伍已经多次证明自己的价值,阻止了从天花到脊髓灰质炎等重大疾病的爆发。直到 ,这些年轻人——医生、兽医、牙医、统计学家、护士、微生物学家、从事学术研究的流行病学家、社会学家、人类学家,甚至律师——还冒险在 范围内寻找疾病,有时乘飞机开吉普,有时乘坐破旧的船只,乘狗拉雪橇,骑大象和骆驼。他们拯救了无数的生命,防止了疾病不受控制的传播,并在疾病蔓延之前对其进行预判。他们甚至可能救了你的命,尽管你不知道。 除了传染病,他们还研究和预防几乎所有对公共健康的威胁:烟草、癌症集群、肥胖、 天气、酗酒
本书总结和分析了 进入21世纪以来的将近20年间,从SARS到新冠肺炎疫情等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下 的公共政策,进行了细致的对比分析,总结了各地区公共政策的经验和教训,并探讨了公共政策的创新。书稿内容涵盖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下“经济增长、就业和收入;民众的影响及公共政策;财政转移支付和补贴政策;税收政策;养老保障政策;医疗保障政策;就业促进政策;社会救助政策;工伤认定政策;损害补偿与行为激励政策;个人风险保障政策;工伤责任风险转移政策;住房保障政策;公共福利与激励政策;社会组织参与慈善事业”的比较与创新研究,并为我国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下公共政策的创新和重构提供具有时效性和针对性的政策建议。
《中医防治艾滋病十二记》用真实的故事,将艾滋病患者的染病原因、染病过程和染病后的遭遇及其心路历程徐徐铺展在读者面前,将艾滋病防治相关知识和中医的专业内容融于其中,有助于人们对艾滋病相关知识进行全面了解。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会对公众的身体健康与生命安全、正常的社会秩序造成非常大的影响。在历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健康教育和普及工作中,上海完善了群防群控机制,加大了健康科普力度,对于每一个重要的节点,实施有效的健康科普策略,有针对性地开展了各个方向的健康科普,总结出以 速度、精度、跨度、广度、温度、深度 为核心的健康科普实践经验,不断地提升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战斗力,广泛发动市民群众,构筑了2400万市民共同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 铜墙铁壁 。
慢性原发性疼痛定义如下:发生在 1 个或多个区域且持续时间或复发时间超过三个月,与严重的情感或功能障碍有密切的联系(这些障碍影响到患者的日常生活和社会角色),且不能归为其他慢性疼痛种类。这是一种新的定义,之所以这样定义是因为许多慢性疼痛的病因未知。此大类将囊括诸如腰背痛(既不是骨骼肌疼痛也不是神经病理性疼痛),慢性弥散性疼痛,纤维肌疼痛以及肠道易激综合征等一些普遍存在的疾病,造成这些疼痛的生物学机制可能并不清楚。 慢性原发性疼痛的相关参考书目前没有,本书拟弥补此空白。
本书核心内容聚焦于我国卫生防疫制度演进与传染病治理现代化,包含建立的防疫体制机制、制定的防疫方针政策、颁布实施的法律法规等,研究主要时间范围为20世纪20年代至今的百余年历程,主要考察了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等不同历史时期,我国卫生防疫制度演进及其内在逻辑,着重阐述了我国在法治轨道上推进传染病治理现代化,突出了新时代这个重点,总结了取得的重要成就和形成的历史经验。
毒理学是一门研究与评估化学物质或物理因子对生物体产生毒副作用的科学与实践。本书汇集了作者几十年来在教学、演讲、科研与社会活动等经历中所撰写文稿的精华。不对毒理学作深奥和繁琐的介绍,重点介绍与大众日常生活和工作联系密切的常见化学物质酒精、咖啡因、尼古丁、 、农药、铅、汞、砷、金属、溶剂、环境中不易降解的污染物、内分泌干扰剂、空气污染物、煤炭与柴油燃烧的排放物、动物与植物毒素家中的有毒化学物质、纳米材料与辐射对健康的影响。涵盖了有关毒理学问题的历史事件、病例或不良反应背后的简明毒性作用机制、监管标准及由来,以及对化学品进行危险度评估与管理的方法与原则。特别介绍了化学品对神经系统、怀孕与发育的毒性作用,以及肿瘤发生与化学品接触的关系。此外,对毒理学实践所涉及的伦理、法律及社会问题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