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是一本介绍经导管心脏瓣膜治疗的书籍。其主要内容包括各种瓣膜病的发病机制、流行病学、临床诊断、传统治疗及介入治疗新技术等方面。其中,对介入治疗介绍最为详细,从适应症、病人筛选、手术器械、技术原理、操作要点、并发症处理及研究进展等方面进行阐述。本书共八章节,章至第六章对各种介入治疗技术进行介绍,章介绍的经导管主动脉瓣置入(TAVI)术,是目前心脏瓣膜介入治疗领域里最热门的新技术,故为本书阐述的重点。第二章介绍经导管二尖瓣钳夹术(MitraClip),并对非MitraClip的二尖瓣反流介入治疗技术也进行介绍。第三章介绍心脏瓣周漏的介入封堵技术。第四章介绍发展相对不成熟的经导管肺动脉瓣、三尖瓣置换技术。第五章、第六章对两个传统的介入技术即经皮球囊二尖瓣成形术(PBMV)和经皮球囊肺动脉瓣成形术(PBPV)做简要介绍。
本书的编写者均为活跃在临床线的中青年心内科医师,在冠状动脉造影方面积累了较丰富的经验。他们根据多年临床和教学中经常面临的问题,收集了近年来外冠状动脉造影方面的大量文献,完全采用自己的影像资料,深入浅出地向读者介绍了有关冠状动脉的放射解剖学、冠状动脉造影术的基本操作、适应证、并发症和处理以及与冠状动脉造影相关的知识。本书内容全面、系统,新颖实用,图文并茂,密切结合临床实际,既面向初学者、面向基层,同时也为心血管内、外科、放射科、心电图、超声心动图等专业医生提供了有价值的参考资料。
《心心相印——12位冠心病患者康复的心路历程》作者布鲁斯·强生是一名心脏病患者,他想把自己的经历说出来。关于这一疾病的医学知识,已有很多的论述,但是在心脏病发作、心血管疾病与人类情感的关系这一方面,却很少有人关注。是什么诱发了急性心肌梗死(心脏病突发的医学术语)并不是真正重要的。它是一个“杀手”,对于人类来说机会均等。它袭击的对象不论男女老少,不论贫富还是名望高低。逝者已斯,据大多数的记录,迈克·杰克逊和其他死于突发心脏病的人如果在生活方式上做出一些重要的改变,本可以得救的。这正是如今全国心脏科医生们所呼吁的。《心心相印——12位冠心病患者康复的心路历程》的作者采访了几十个患者,他希望能找到代表美国不同群体的心脏病幸存者。他找到了这样的人,有些则是听说了作者的这个项目后主动找来的
本书是作者在多年从事冠心病介入治疗、积累了丰富临床经验的基础上,结合外相关领域的研究进展撰写而成的;较为全面地介绍了冠心病介入治疗基础、介入治疗基本技术和规范操作方法及具体技巧要领、不同临床特征患者和特殊病变类型的介入治疗策略、并发症及介入治疗术后再狭窄的防治、介入治疗相关诊疗技术等;章后给出思考题及参考答案,一方面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掌握书中的内容,另一方面又有助于解决临床工作中的具体问题;各章节中附有相关的国际大规模临床试验研究结果或引入大量循证医学证据,使读者能够了解国际上的研究动态。 全书分为七篇四十章,内容系统、全面,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可供心血管专业临床医生阅渎。本书可作为从事冠心病介入治疗但尚缺乏临床经验的医生的实用教材和工作指南,对未从事该领域诊疗工作的
我国每年有195万新发卒中病人,有156万人死于卒中,生存的卒中病人达500万-700万人。如何提高社区基层医生的规范化诊疗水平,提高卒中医疗服务质量,成为近来关注的热点。本套丛书的特色:①内容系统全面:社区医生在临床实践中,急需一套系列丛书,①从发病机制、到疾病的诊断与治疗、二级预防方面全面阐述卒中的诊疗。②实用性:内容紧贴临床实践工作中常见的问题,重点强调内容实用性。③简单、易懂、层次分明:每个内容独立成册,便于携带。④内容主要通过流程图的形式进行阐述,保证社区医生能在工作中随学、随用。本书主要包括:脑卒中吞咽困难障碍诊断程序与治疗规范。
本书是一部血管的临床实践指南,以血管瘤和血管畸形的生物学分类为基础,用丰富的图片和翔实的文字描述了诊断和治疗血管瘤和血管畸形的进展和临床经验,详细讲述了血管瘤和血管畸形的临床特征,具体介绍了各种非侵入性、侵入性的诊断方法,以及药物、激光、硬化、介入和外科手术等治疗方法,深入评价了这些诊疗方法的实用价值及其临床指导意义。本书内容丰富,资料翔实,图片精美,具有较强的实用性和针对性,适合介入治疗科、血管外科、整形外科、影像诊断科、口腔颌面外科、骨科、皮肤科及相关专业的各级临床医师和研究生阅读参考。
脑水肿在临床相当常见,大多是脑部的炎症、卒中、外伤、肿瘤等继发的一种病理状态,也可由全身各系统器官的严重疾病伴发,成为各临床学科均可遇见的一种危重症,须及时诊断和有效治疗。 脑水肿是脑组织水分异常增加导致脑容积扩大,当脑容积增大到程度时,颅内压相应增设形成颅内高压症。近年来,在脑水肿的病理形态、分类、病理生理、影像学及颅内压的监测等方面的研究取得了很大的进展,在减轻脑水肿、控制颅内高压方面亦取得显著效果。 本书在编写过程中始终遵循科学性、先进性和实用性的原则,注意新进展,紧密结合临床实际阐述相关理论,特别注重介绍新观点和新技术。考虑客观实际需求,重点在于临床表现、诊断和治疗等,对各种诊断技术和治疗方法都有较详细的论述,如脑水肿的各种并发症处理、呼吸机的使用、营养支持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