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全面地阐述了必然性效应的相对生物效能(RBE)问题,介绍了人工培养细胞和组织反应以及肺内沉积的发射α和β的放射性核素的RBE值,给出了LQ模式的数学描述,讨论了必然性效应的RBE值与Q值的关系,论述了Q因数对于确定必然性效应的ALI的适用性。 本书可供辐射防护、放射治疗、放射医学和放射生物学等领域的科研人员以及大专院校有关专业的师生参考。
本书介绍了临床肿瘤学;放射生物学;放射物理学;胸部肿瘤;泌尿系统肿瘤;中枢神经系统肿瘤;淋巴瘤等。
本标准的4~8章为强制性。 本标准附录A和附录B为规范性附录。 本标准由卫生部放射卫生防护标准专业委员会提出。 本标准由中国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批准。
X线检查及诊断的临床应用已很普及了,这项技术已应用于各学科、各系统。经常碰到一些问题,查“大部头”书太麻烦,如能有一本随身携带图文并茂的小册子就方便多了。本书就是对解决这方面不便的一种尝试。本书尽量以简单、明了的文字叙述,直观清晰的图像表达,力求在“方便”、“明了”上做文章,希望能够解决一些临床医生工作中的实际问题。 本书内容包括总论、骨关节系统、呼吸系统、循环系统、消化系统、泌尿系统六个部分,详细介绍了这些疾病的X射线诊断详细特征,适合医学专业技术人员参考学习。
本标准第4-8章和附录A为强制性,其余为推荐性。 本标准的附录A和附录B是规范性附录。 本标准由卫生部放射卫生防护标准专业委员会提出。
本标准第4-7章以及附录B和附录C为强制性,其余为推荐性。 本标准中的附录A、附录B和附录C是规范性附录。 本标准由卫生部放射卫生防护标准专业委员会提出。
本标准的4~7章为强制性,其余为推荐性。 本标准的附录A和附录B为规范性附录。 本标准由卫生部放射卫生防护标准专业委员会提出。 本标准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批准。
本标准规定了工业X射线探伤装置、探伤作业场所及放射工作人员与公众的放射卫生防护要求和监测方法。 本标准适用于500kV以下的工业X射线探伤装置(以下简称X射线装置)的生产和使用。
本书系统地叙述了辐射血液学的基础知识,包括放射生物学和血液学基础,造血和免疫系统的辐射损伤与修复,辐射造血损伤临床,辐射损伤诊断所用血液学指标和血液学治疗,以及有关实验技术,共八章。书末附有英汉名词索引和附录。本书内容丰富、系统、全面,重点突出,理论联系实际,其核心部分较多取材于编写者的科研成果,涉及本领域前沿课题,具有一定学术水平和应用价值。 本书为放射医学专业研究生用教材,也可供有关专业的科技人员、师生,以及临床血液学和肿瘤学医师参考。 本书由张卿西审校,经放射医学教材委员会放射生物学课程组于1988年10月由苏燎原和张卿西主持召开的审稿会审定,同意作为高等学校试用教材。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制定本标准。 本标准的5.1、6.1、7.1和8.1为强制性。其余为推荐性。 本标准可与GBZ 106—2002《放射性皮肤疾病诊断标准》及GBZ 97—2002((放射性肿瘤诊断标准》配套使用。 本标准的附录A是规范性附录。 本标准由卫生部放射性疾病诊断专业委员会提出。 本标准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批准。 本标准起草单位:吉林大学放射医学研究所、吉林大学第二I临床医学院。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刘丽波、吴镇凤、陈大伟、金玉珂。
本标准第4-7章为强制性。 本标准代替GBZ 123-2002《汽灯纱罩生产放射卫生防护标准》。自本标准实施之日起,GBZ123—2002同时废止。 本标准与GBZ 123-2002相比,主要修订如下: ——修改了工作人员一年中吸人或食人放射性核素的年摄人量限值及空气导出浓度等数据; ——增加了工作场所的布局和分区等; ——删除了原标准中有关环境监测的内容。 本标准的附录A是规范性附录。 本标准由卫生部放射卫生防护标准专业委员会提出。 本标准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批准。 本标准起草单位:四川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辐射防护与核安全医学所,电子科技大学。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毛亚虹、刘怡刚、刘德明、李长虹。 本标准所代替的历次版本发布情况为: ——GB 16366 1996,GBZ 123—2002.
本标准第4章至第6章和附录A是强制性条款。 本标准的附录A是规范性附录,附录B、C是资料性附录。 本标准由卫生部放射卫生防护标准专业委员会提出。 本标准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批准。 本标准起草单位: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辐射防护与核安全医学所。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尉可道、岳保荣、程玉玺、刘澜涛、范瑶华。
本报告是ICRP第26号出版物《国际放射防护委员会建议书》的北景材料之一,其大部分材料可作为第26号出版物的补充。该报告阐述了制定危害指数所涉及的一些问题,指出了以死亡率作为判断标准的局限性,并利用大量的调查资料,估计了辐射诱发死亡造成的平均寿命损失,给出了事故严重程度的表示方法,从而提出了危害指数的可能表述形式。 本书可供辐射防护人员、放射医学和放射生物工作者、有关行政领导干部以及大专院校有关专业师生参考。
本书介绍了核辐射事故及核辐射恐怖活动医学救援的相关技术。主要内容包括:电离辐射概述、核武器与核辐射事故杀伤效应及特点、核辐射恐怖活动的可能性及危害、急性辐射损伤的物理和生物剂量评估、辐射防护概述、放射性核素污染的监测与医学处理、急性放射病和放射复合伤的诊治、辐射损伤的心理效应及处理、核辐射损伤的三级救治等。本书侧重实用技术,内容系统翔实。 本书可从临床医护人员参加核事故或核辐射恐怖活动医学救援时参考,也可作为专业培训的实用教材。
本书为国际原子能机构1994年出版的技术报告丛书第374号,是国际原子能机构1985年出版的技术报告丛书第185号《放疗剂量计的校准》的修订版。 本书详细阐述了与放疗剂量计的校准有关的各种问题,如次级标准剂量学实验室的作用、与放疗有关的辐射量和单位、放疗剂量计的校准方法、校准设备及其维护、校准程序、校准前需完成的测量、吸收剂量的测量及量值传递体系,还讨论了校准因子的不确定度。这些内容是肿瘤放射治疗质量保证的一部分。 本书对放疗剂量计的校准、使用及剂量测量具指导意义,有利于提高读者放疗剂量测量水平。
《放射生态学》为两卷集的专著,旨在阐明核能和环境的许多复杂问题。本书为第二卷,在卷的基础上,它对数学模式及其在迁移速率和在生态系统组分中浓集程度预测中的应用作了适当的论述。章重点讨论了单库室和多库室系统中线性、一阶动力学过程;第二章涉及电离辐射对各种生物体、天然种群以及陆地和水圈环境群落的影响;第三章探讨了人类活动产生的环境放射性的后果问题。 本书可供从事核能开发、环境保护和辐射防护工作的有关科技人员、大专院校师生、企业管理人员和律师等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