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为全国高等职业教育教材《放射治疗计划学》的配套教材,按照《放射治疗计划学》章节顺序编排,目的是为主教材的理论学习提供帮助。全书内容包括学习目标、重点和难点内容、练习题和练习题参考答案四部分。本书的主要任务是配合放射治疗计划学课程,进行教学指导及习题练习,包括:放疗计划设计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操作教学,不仅仅适用于医学高等院校的教学实践,同时本书适合肿瘤放疗医师、物理师和技师参考之用,主要以大量图片及实例等丰富的内涵使学生 容易掌握教材学习内容,培养学生理解及独立进行计划制作和评估、执行。
本标准代替GBZ/T 154-2002《不同粒度放射性气溶胶年摄人量限值》,自本标准实施之日起,GBZ/T 154-2002同时废止。 本标准与GBZ/T 154-2002《不同粒度放射性气溶胶年摄人量限值》相比,主要修订如下: ——修改了前言和规范性引用文件; ——修改了标准名称。由《不同粒度放射性气溶胶年摄人量限值》修改为《两种粒度放射性气溶胶年摄人量限值》,此处“不同粒度”包括AMAD等于O、2、0、5、1、2、5和10um,“两种粒度”仅指AMAD等于1和5um; ——增加了5个核素,即:82Sr、95Tc、95Tc、193mIr和246Pu; ——2个核素(186Ir、190mIr)成为并存两个半衰期的放射性核素; ——Cf的9个放射性同位素(244Cf,246Cf,248Cf,249Cf,250Cf,251Cf,252Cf,253Cf,254Cf)由原先的两种化合物类别(w、Y)减少到仅留W类; ——列入的总核素次由原先的l 319增至1328; ——本标准采用
本书全面系统地介绍了介入放射学的基础知识,介绍了中国与河南省介入治疗的发展历程,介绍了河南医学院、河南医科大学、郑州大学附属医院介入治疗的现状与发展,使我们医务人员知道该如何进行介入治疗,使病友和家属知道该怎样接受介入治疗。
本书从辐射发生的基础、经典的原子物理学和核物理的理论出发,阐述放射线的产生原理;放射线与物质的相互作用机制;放射线在人体中产生的生物效应;国际辐射测量委员会ICRU和国际放射防护委员会ICRP规范制定的辐射量和单位及测定方法等;一直延伸到目前仍在不断更新、不断应对时代需求的放射防护法律法规范畴,是集基础理论、实验技术和监督机制于一体,贯穿知识纵向和应用横向范围较广的一个体系。本书由洪洋、谢晋动主编。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制定本标准。 本标准按照OB/T l.1—2009给出的规则起草。 本标准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放射性疾病诊断标准专业委员会提出。 本标准起草单位:中国医学科学院放射医学研究所、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辐射防护与核安全医学所、四川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张良安、张文艺、焦玲、丁艳秋、何玲、杨翊。
刘芳主编的这本《放射治疗技术实训与学习指导》分为两部分内容,部分为实训指导,介绍模室技术及各系统常见肿瘤的放射治疗技术并且配置了相应的实训步骤、注意事项等;第二部分整合了《放射治疗技术》、“全国卫生专业技术资格考试肿瘤放射治疗技术考试大纲”和“全国医用加速器技术人员上岗证考试大纲”内容,对重要知识点进行解析,并进行针对性练习,题型全面,题量丰富,涵盖考试大纲的所有知识点,重点突出,帮助考生随学随测,检测学习成果,强化记忆。
冠心病等心血疾病是严重危害我国人民健康的几种主要疾病之一。因此,心血管疾病的防治是目前医学上的一个重要课题。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心血管病医院心内科及核医学科的两位年轻专家联手合作,消化、吸收了国内外有关专家的经验,并结合自己的临床经验和体会,撰写了本书。书中内容由三部分组成,较详细地阐述了冠状动脉内放射治疗的基本原理、方法以及临床意义、以表格形式系统地了近年来国内外冠状动脉内放射治疗的*研究成果;还介绍了有关的*临床试验和国内外用于冠状动脉内放射治疗产品的一些试验情况。 本书可供临床医师、核医学医技人员、放射学医技人员及相关专业的人员使用;也可供相关专业的研究生和高等院校学生阅读。
微核试验是检测外来化合物对染色体损伤作用的重要方法,也是监测职业暴露人群遗传损害的重要指标,已在国内外普遍应用。本书共十一章,详细介绍了微核试验的原理、微核形成的动力学,以及在小鼠红细胞、人外周血淋巴细胞、人上皮脱落细胞、大鼠肝细胞、植物紫露草等检测材料中的应用,并提供了详尽的试验方案。后3章介绍了微核对非整倍体的检测,微核的流式仪和图像的自动化检测研究进展。附录中收录了化学诱变剂中、英文(拉丁)目录、标准微核试验方案等。 本书由中、日、德、瑞典等国数名长期从事微核研究的专家共同撰写,可供卫生毒理、卫生防疫、环境科学、预防医学、生物学等领域的科研、教学与技术人员作为理论和实际结合的工具书使用。
北京协和医院根据多年的临床实践,编写了一套反映该院当前医疗诊疗水平的丛书——《北京协和医院医疗诊疗常规》,包括了心内科、血液内科、呼吸内科、内分泌科、感染内科、免疫内科、变态反应科、消化内科、神经内科、肾内科、基本外科、骨科、胸外科、心外科、泌尿外科、神经外科、整形外科、血管外科、麻醉科、妇产科、儿科、皮肤科、激光治疗科、放射科、超声医学科、急诊科、加强医疗科、耳鼻咽喉科、口腔科、眼科、病理科、检验科、肿瘤化疗科、放疗科、核医学科、物理康复科、营养科等37个分册,涵盖了大多数临床和医技科室。这套书的陆续出版是临床医疗工作的需要,也是现代医院管理的需要。它不仅用于系统指导北京协和医院的临床工作,同时也可供全国医学同仁借鉴。 主编认为这套书的编写是对既往工作经验的总结与提炼,目的
本专著是放射医学领域中关于体内污染不同辐射体核素诱发生残毒性危害比较研究的*成果。书中系统地、多方位地对不同辐射体核素诱发处于不同发育阶段生殖细胞的损伤,以及对胚胎发育和致畸作用的生殖毒性危害进行了比较放射毒理学研究。 本书可供从事放射医学和核医学的工作人员辐射防护工作者,高等医学院校的师生以及有关科研机构中的研究人员参考使用。
《放射治疗技术》一书是在卫生部教材办公室的组织下,为了落实卫生部和*颁发的“中国医学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的指示精神而规划编写的,是医学影像技术专业的八种专业课规划教材之一。 本书共分五章,由总论、常见肿瘤放射治疗技术、特殊照射技术、模室技术和放射治疗的质量保证组成。总论部分是让学生系统了解放射治疗的概念和用放射治疗设备治疗肿瘤的全过程。常见肿瘤放射治疗技术部分介绍了临床常见的几种肿瘤的诊断与放射治疗方法,通过几种常见肿瘤的治疗来掌握它的特殊照射技术,其重要是培养学生的临床实践技能,使其成为应用型人才。 本书除作为高等职业教育医学影像技术专业学生的教科书外,也可作为放射治疗临床工作人员的参考书。
近10年来,纤维支气管镜在临床上得以广泛应用,成为呼吸内科医师的有力工具。随着技术上和麻醉安全性方面的进步,呼吸内科医师在常规内窥镜使用的基础上进行了一些更深入的诊 断和治疗,并形成了与此有关的一系列诊断和治疗技术,这一系列技术统称为介入性肺病学技术,即以内窥镜作为介入工具在呼吸道内进行诊断和治疗的新技术。这组新技术包括:硬质气管镜技术、气道内支架技术、气道内激光技术、气道内放疗技术、气道内微小球囊置入术、气道内超声和荧光检查技术、内科胸腔镜技术等。本书分不同的章节系统介绍了以上各种技术。书中附有较多的彩色和黑白图片,使读者能更清楚和直观地了解介入技术的具体内容。这也是本书的特点之一。 由于介入性肺病学中,有些项目的开展需要较庞大的资金和一定水平的操作技能,故不可能每一个专
本书根据郭启勇教授主编的《介入放射学》及参考本学科*进展编写而成的。全书分总论、经皮穿刺引流术、经导管栓塞术、经导管药物灌注术、经皮经腔血管成形术、非血管腔扩张术、其他介入治疗技术、综合介入治疗技术9章,除每章附有习题外,书末还有5套模拟试题供学生自测。 本书适合高等医药影像专业广大师生参考使用。
本书依照《职业病防治法》和《电离辐射防护与辐射源安全基本标准》(GB18871-2002)等相关法规、标准,参考国际原子能机构和国际放射防护委员会有关报告,论述限与放射工作人员职业健康监护有关的理论和实践等问题。 本书主要内容包括:电离辐射与职业照射;电离辐射的健康效应;职业照射的防护与安全;个人监测和评价;职业健康监护导论;职业健康监护的法律依据;放射工作人员职业健康检查;职业健康监护档案管理;受过量照射工作人员的医学处理;职业性放射性疾病的诊断与处理等。 此书可供从事放射工作人员职业健康监护及放射性疾病诊疗的职业卫生医师和监床医师、放射卫生防护审和机构管理人员和专业技术人员阅读。它对放射工作单位的管理人员和工作人员、大专院校放射医专的师生也有参考价值。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制定本标准。 本标准的附录A和附录B为资料性附录。 本标准由卫生部放射性疾病诊断标准专业委员会提出。 本标准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批准。 本标准起草单位: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辐射防护与核安全医学所、群星集团公司。 本标准起草人:刘长安、白光。
本标准按照GB/T 1.1—2009给出的规则起草。 请注意本标准的某些内容可能涉及专利。本标准的发布机构不承担识别这些专利的责任。 本标准由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提出。 本标准由全国医用电器标准化技术委员会放射治疗、核医学和放射剂量学设备分技术委员会(SAC/TC l0/sc 3)归口。 本标准起草单位:北京市医疗器械检验所、医科达北研(北京)医疗器械有限公司。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冯健、王培臣、王慧亮、焦春营。
介入放射学是一门新兴学科,自产生这个概念至今只有不到50年的历史,尽管如此,随着计算机技术、医学影像学和介入器材的发展,介入放射学的发展速度非常迅猛,逐渐成为一个较为成熟的学科。本书版前言中就写过:在医学影像学专业教材中,专门把介入放射学拿出来单独成册,足以证明它的重要性,同时也证明了卫生部教材办公室能够与时俱进,关注学科的教学发展。 本书仍按照版的结构安排主要内容,并未作大的改动,只是在文字上作了一些修改,对于一些操作方法作以进一步阐述,主要是考虑到作为学科应随时关注学术前沿,但作为教材,还应重视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操作方法,重点叙述了适应证、禁忌证、并发症与临床应用,使学生能从方法学上认识这门学科,了解这项技术,并终掌握这项技术为患者服务。
本书为全国高等职业教育教材《放射治疗计划学》的配套教材,按照《放射治疗计划学》章节顺序编排,目的是为主教材的理论学习提供帮助。全书内容包括学习目标、重点和难点内容、练习题和练习题参考答案四部分。本书的主要任务是配合放射治疗计划学课程,进行教学指导及习题练习,包括:放疗计划设计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操作教学,不仅仅适用于医学高等院校的教学实践,同时本书适合肿瘤放疗医师、物理师和技师参考之用,主要以大量图片及实例等丰富的内涵使学生 容易掌握教材学习内容,培养学生理解及独立进行计划制作和评估、执行。
本书作者参考大量文献资料,结合自己多年的研究和实践经验,较详细地阐述了日常生活、工作的辐射损伤防护方法。全书共10章,包括辐射损伤基本知识,辐射对人体健康的影响,辐射损伤的一般防护方法,电器辐射、医源性辐射和紫外线、红外线、激光、氡等多种辐射的防护,以及各类人员辐射防护和饮食营养防护等。内容科学实用,阐述通俗易懂,对增强防护意识,预防辐射损伤,做好自我保健,具有很好的指导作用。本书适于经常使用手机、电脑等电器设备,在日常生活、工作中接触辐射的各类人员阅读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