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传心录》主要讲脉诊、望诊、治病之主药、引经药,五个最常用的方剂为基础方,通过加减扩大治疗范围,以歌诀的形式叙述,简而明,病因赋,叙述伤寒、温疫、杂病、妇产等科疾病的成因、辨证论治要点和治疗。《医学传心录》由浅入深,循序渐进,既为初学而作,可谓初学者的自学参考书,为入门之捷径。
本书为“中国百年百名中医临床家丛书”之一。书中按医家小传、专病论治、诊余漫话、年谱四部分进行编写,详细介绍了张珍玉先生一生的理论成就与实践经验。其中医家小传介绍张珍玉先生的出生背景、成长经历、学术思想形成过程等,记述了其立志学医、磨砺成才的心路历程和为中医药事业发展所作的贡献,全面展示了张老的生平和医学贡献;专病论治充分反映了张珍玉先生临床独到之处,是其临证经验的高度概括和总结;诊余漫话为张珍玉先生多年临证的体会及部分学术研究、读书心得。
《濒湖脉学 奇经八脉考》为明·李明珍所著。全书不分卷,后附宋·崔嘉彦所著“四言举要”及诸家考证《脉诀》之言。全书共记述了27种脉象,是在《脉经》24脉基础上增加了“长”、“短”、“牢”3种脉象。以体状诗、相类诗、主病诗的歌诀形式为表现方式,便于诵习,是学习脉学的之书。
《医学源流论》属医论著作。分上、下二卷,为清·徐灵胎于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所著。此书是其主要的医学论文集,共收其评论文章九十九篇。上卷论经络脏腑、脉、病、方、药:下卷论治法、书论、各科、古今。内容纵横捭阖,触及之处,每有新见,发前人所未发,言常人所不敢言,针砭时弊甚多,道理论述深湛。切中要害,妙语连珠, 观之,亦拍案叫 。清代纪昀谓此书“持论多精凿有据,切中庸医之弊”,将其收入《四库全书·子部》中。 本书以清乾隆二十二年半松斋刻本为底本,以清四库全书本为校本,并参考经典医籍相关内容进行校勘。本书语言生动流畅、通俗易懂,适合中医科研、临床人员及中医爱好者阅读。
《种子心法》由清代著名养生家石成金所著。全书内容简短, 语言浅显易懂。书中论述了有关生育问题的若干内容, 如“要回天冶“要选雌冶“要寡欲冶“要知时冶“要知窍冶等, 并附有种子药方, 丰富了生育科学的内容。此次整理以中国国家图书馆馆藏清乾隆四年(1739) 刻本为底本。
《崔真人脉诀》,又名《崔嘉言脉诀》《崔氏脉诀》《紫虚脉诀》,为崔嘉彦撰。本书以《难经》的浮、沉、迟、数四脉为宗,风、气、冷、热四气主病,简述了脉象的生理、产生脉搏的原理、正常脉象切脉方法、脏腑定位以及常见病脉等有关内容,提纲挈领,以简驭繁,简明扼要,以四言韵语形式写成,共682句,每句4字,共2728字,分为若干自然段。这本由胡方林和刘仙菊校注的《崔真人脉诀/中国古医籍整理丛书》以王肯堂《订正古今医统正脉全书》收载的明万历二十九年辛丑(1601)步月楼梓行映旭斋藏本《东垣十书·脉诀》为底本。
《十四经发挥》由元·滑寿所著。滑寿著的《十四经发挥(大字版)》共3卷,每卷1篇。卷上为“手足阴阳流注篇”,总论三阴三阳经脉循行的规律。卷中为“十四经脉气所发篇”,论十四经循行路线、腧穴位置及手足十二经“是动”病的临床表现。卷下为“奇经八脉篇”,为滑氏杂取《素问》《难经》《甲乙经》《圣济总录》中有关内容,参合为篇而成,论奇经八脉的循行部位、生理功能和病理变化。本书循经列穴,训释名物,编写经穴歌,倡十四经之说,把督、任二脉提高到与十二正经同等的地位,对针灸学的发展影响很大。正如承淡安所云:“针灸得盛于元代,滑氏之功也。” 本次整理以明万历《薛氏医案》中的《十四经发挥》为底本,以南京图书馆藏明抄本、清东溪堂朱墨本、承淡安《古本十四经发挥》为校本。
《神农本草经百种录》为清代名医徐灵胎所著,初刊于清乾隆元年(1736年)。此本共一卷。书前有徐氏自序,次列《凡例》,后接目录及正文。其中正文收录一百种药物,依目次分上、中、下三品。其中上品63种,中品25种,下品12种。各品级下,载录该品所收药物经文(《神农本草经》条文取自《大观本草》),每句经文下为徐氏注文,并在各药后另加按语,详析每味药之性昧、主治、功效、药理。 本书可视为阐述本草药用机制与用药规律的著作。《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对此书评价为:“凡所笺释,多有精意,较李时珍《本草纲目》所载发明诸条,颇为简要。” 本次整理以清半松斋刻本《徐氏医书六种》为底本,《四库全书》为校本。
《内科摘要》是我国医学 早以内科命名的医著。书中所载之病案,以脾胃亏损和肾命亏损类居多。著者薛氏善于运用脏腑辨证,突出脾、胃、肾和命门虚损证的辨治,体现了其擅长温补脾胃、滋补肾命、脾肾并治的治学思想。薛氏尊崇李杲之脾胃学说,治病以脾胃为根本,临证多用补中益气汤等方剂以温补脾胃;并遥承王冰、钱乙之学,重视培补肾阴、肾阳,用六味地黄丸“壮水之主,以制阳光”、金匮肾气丸“益火之源,以消阴翳”。薛氏倡导脾肾同治,书中病案多有一日之内,朝服补脾胃之剂以培后天、夕服补肾命之剂以滋化源,或朝服补肾剂、夕服补脾剂,或脾肾补剂同服,以此治疗虚损,实有成效。 薛氏在用药上倡导温补,一反元代医家多重视寒凉降火、克伐生气的治法,融李东垣脾胃之说及钱乙等肾中水火之说于一炉,加之作者自己的潜心研究与
《神农本草经百种录》为清代名医徐灵胎所著,初刊于清·乾隆元年(1736年)。此本共一卷。书前有徐氏自序,次列《凡例》,后接目录及正文,,其中正文收录一百种药物,依目次分上、中、下=三品排列。其中上品63种,中品25种,下品12种。各品级下,录载该品所收药物经文(《本经》条文取自《大观本草》),每句经文下为徐氏注文,并在各药后另加按语。详析每味药之性味、主治、功效、药理,而产地、异名因难定其实,故而一概不录。
《兰室秘藏》中涉及临床各科,以内科疾病所占篇幅很大。对饮食劳倦、中满腹胀、心腹痞、胃脘痛、酒客病、消渴、头痛、呕吐、衄血吐血、腰痛、大便结燥、小便淋闭、阴痿阴汗、泻痢、自汗等15种内科疾病,分别各立一门;对于难于归类者,列入杂病门;还有痔漏门、疮疡门、妇人门、小儿门和眼耳鼻门、口齿咽喉门等共22门,是很好实用的一部临床著作。
《濒湖脉学》是中医脉学专著中的一部名著,为明代著名医家李时珍所撰。刘文龙编著的《濒湖脉学白话解(第5版)》由七言脉诀和四言举要两部分组成。用歌诀形式,依照体状诗、相类诗、主病诗的次序,具体表述27种脉的形状、部位、频率、节律特征等。全书以韵语文体编成歌诀,朗朗上口,易于诵记,是初学中医脉学的入门读物。由于所著用韵语文体,文辞简约,读之难以深悟。为此,人民卫生出版社于20世纪60年代就出版了《濒湖脉学白话解》一书,深受读者欢迎,屡印不衰,已成为最经典中医歌诀白话解之一。为使原著更好地适合现代读者阅读需要,我社对《濒湖脉学白话解》一书进行了多次修订,现已至第5版。本次修订在4版基础上,更为详尽地进行注释、语译,以期准确反映原文主旨。《濒湖脉学白话解(第5版)》内容全面,通俗易懂,是现代研究脉学的
《 难经 》由[战国]秦越人著
《祈嗣真诠》系明代学者袁黄所著,是一部讨论如何祈求并孕育子嗣的专书。全书一卷,分为改过、积善、聚精、养气、存神、和室、知时、成胎、治病和祈祷共十篇进行阐述。该书突出之处在于不从方药上立论,而将行善修德作为祈嗣之根本,主张难生育者只要用功于聚精、养气、存神之诀,则不须服药亦能诞育子嗣。该书杂引大量常言俚语、民间果报之事及其它医书的相关材料,内容丰富而芜杂,兼具释、道、儒三家思想。
《神农本草经百种录(中医传世经典诵读本)》为清代名医徐灵胎所著,初刊于清·乾隆元年(1736年)。此本共一卷。书前有徐氏自序,次列《凡例》,后接目录及正文。其中正文收录一百种药物,依目次分上、中、下三品。其中上品63种,中品25种,下品12种。各品级下,录载该品所收药物经文(《本经》条文取自《大观本草》),每句经文下为徐氏注文,并在各药后另加按语,详析每味药之性味、主治、功效、药理。 本书可视为阐述本草药用机制与用药规律之著作。《四库全书总录提要》对此书评价为:“凡所笺释,多有精意,较李时珍《本草纲目》所载发明诸条,颇为简要”。
《难经 神农本草经》是《用耳朵学中医系列丛书(医典卷)》的一个分册。由丛书编委会精选确定文本后,再由著名的朗诵家白云出岫先生朗读,以书配盘的形式出版,小64开的袖珍版本,附带MP3格式的小DVD盘,让读者能边听边看,边听边读,边听边背。让磁性的声音、优美的文笔、深邃的经义结合在一起,从多个角度帮助读者更好地学习和理解原汁原味的中医经典。
《女科辑要》又名《沈氏女科辑要》,二卷,作者清·沈又彭。沈又彭约1698年出生,卒年不详,字尧封,浙江嘉善人。少习举子业,兼擅占星聚水之术,尤精于医学。 沈氏裒集历代医家有关论述,又加按语予以阐述,多发前人所未发,于1764年撰成是书。上卷含经水、月事不调、辨色及痛、月事不来等三十一条,包括妊娠药禁、泰西诸说两附篇;下卷含产、胞衣不下、产后喜笑不休等四十六条,包括杂病和集方两部分。 书中主要介绍女科经、带、胎、产以及妊娠、产后杂病的证治,每条先列诸家论述,次以沈氏、徐氏、王氏等按语,次以医案和方药,是一部中医妇产科实用性专著。 该书面世以来,一直被认为是一部较好的妇科专著,影响颇广,对于科研、教学和临床都有重要参考价值。
许公岩擅长内、妇、儿科杂病的治疗。对呼吸系统疾病,特别是咳、痰、喘病的辨证论治的见解独到,以理脾法则治疗上述疾病而著称。在治疗中,许公岩立方遣药以“简、便、廉、效”为准绳,其方药简练,效果卓捷。许氏精勤博览,灵活创新,尤精于湿证的辨证论治,创制了“苍麻丸”,临床收效确切。
《濒湖脉学》为明代著名医药学家李时珍编著,书中采撷古代各家论脉精华,归纳成27种脉象,并将脉象、相类脉鉴别、脉象主病等。用韵语编成歌诀,读之朗朗上口,易诵易记.是后世学习脉学的样本,为历代医家所推崇。李时珍编著的《濒濒湖脉学译注》对《濒湖脉学》进行了翻译和注释,译文采用浅显易懂的现代汉语,并注意押韵,以利于朗读和背诵,同时对《濒濒湖脉学译注》难懂的古汉语词汇和医学名词术语,做了详细的解释,为学习脉学提供了重要的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