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为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二五"重点学科资助下的重点教材之一。本书的特色为,把心理学的理论原理和方法技术运用到中医学各科的临床实践中,以阐明心理因素在各种疾病发生、发展和转归、康复中的作用。本书广泛吸收了近些年中医学与心理学相关的*研究成果,引用研究了较多古代医学文献资料,尤其对中西医结合专业的读者具有实际指导意义。 本书可作为中、西医院校各专业本专科教材,也是国家执业医师资格证考试的重要参考书。本书也可供普通大众读者阅读使用,可了解精神、心身疾病及其防治方法,从古人的精神养生智慧中吸取营养。
肿瘤发病率逐年上升,给广大人民健康带来巨大的损失和伤害。肿瘤治疗在手术及放化疗方面取得较大进步,肿瘤治愈率有所提高,但是治疗本身毒副作用和晚期肿瘤痛苦较大;中医药虽然在肿瘤控制方面有欠缺,但是对于调理改善晚期肿瘤患者生活质量、调整机体状态并减轻放化疗毒副作用方面有较积极的作用。本书拟强调肿瘤西医“攻击性强的特点”,结合中医药“防守强的特点”,争取达到损伤反应*小,痛苦较轻的目的。
《中西医结合临床科研方法学(第2版)》是在原
本书共分为六个部分。第一部分与第二部分,介绍了“经方三十六讲”的两大基石,其中包括穿凿会通理论体系的来源及特点,以及六经三十六方的总体概况。第三部分,是整本书的核心,通过“经方三十六讲”,可以详细了解中医诊病的思路方法,全面掌握具有创新性的中医诊疗体系。第四部分与第五部分,为“经方三十六讲”的实践,分别为诊病实践和医学杂论分析实践。最后一个部分,为“经方三十六讲”中涉及的中药方剂附录。本书适合中医从业人员阅读参考。
本书涵盖中西医结合诊治中风的基本知识和防治方法,分为基础篇、治疗篇、调护篇三部分,使读者科学认识中风的症状和原因、常用治疗方法、可行的生活方式和调养方法等,书中内容紧密结合*进展,突出先进性。 本书对中风进行总结,内容涉及基础篇、治疗篇、调护篇三大部分,涵盖了中西医结合诊治中风的方方面面。为了便于理解,尽量采用通俗易懂的语言,以一问一答的形式进行编写,可读性强,便于理解和记忆。本书是一本中西医结合中风防治方面的简明实用型参考书,特别适合广大人民群众阅读,亦适合临床实习医生和一线医师,也可作为医学生、见习医师、规培医师和进修医师的参考用书。
本书分为基础篇、治疗篇和调护篇三大部分。基础篇从中西医结合的角度出发,带领读者科学认识失眠的症状和原因,了解失眠与其他常见疾病的关系。治疗篇介绍失眠的药物治疗和心理治疗的相关方法,并指导读者根据病情合理选择治疗手段。调护篇从生活习惯、合理膳食、科学健身等多角度出发,引导读者选择健康的生活方式和调养方法。该书紧密结合目前*的失眠症中西医结合诊治进展,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实用性强。全书采用通俗易懂的语言,以一问一答形式进行编写,可读性好。
《医学衷中参西录临证助读系列(药论分册)》为《医学衷中参西录》药学部分,即第四期全部内容,共五卷,包括中药和西药。 为了便于读者学习张锡钝的儿药经验,编者在注文中对文中生僻字词、西药名称等进行注音、注释;对张锡钝的用药特点、辨证精巧等予以强调和说明,对张锡钝的错误认识字予以纠正;在按语中对张锡钝的用药特点、病案、医理等进行总结、归纳、分析,以帮助理解。 本书适合初学中医者及在校大学生学习中药知识;也为中医理论工作者、临床工作者提供参考和帮助。
薛史地夫主编的这本《中道的医学(东西方自然医学的复兴与融合)》试图从传统文化和医学历史的视角,为大家揭示东西方自然医学中的核心思想和主要内容,使大家认识到常规生物医学的局限性,鼓励每个人在尊重各自文化传统的宇宙观和生命观的基础上,借鉴和融合东西方 自然医学成果,积极参与健康事业,共同建造一个以精神为生命本质、以预防疾病为宗旨、以治愈(而非抑制症状)为目的、以无毒性作用为 标准、以每个普通百姓都可以支付得起的可持续发展的新医学体系。用主动的养生医学替代被动的疾病医学,这是每个医者的神圣职责,也是广大民众的殷切期盼。
本书通过简单易懂的问答形式阐述了痴呆的中西医防治知识,分为基础篇、治疗篇、调护篇三部分,介绍了痴呆的病因、发病机制、症状表现、诊断、鉴别诊断、治疗、康复、调护和预防等内容。 老年痴呆患者不仅自身痛苦,还会给社会和家庭带来沉重负担,成为影响其发展的一个重要制约因素。目前许多基层单位的医务人员和老百姓对该病认识不足;对就诊有羞耻感,诊断上有一定的盲目性,漏诊和误诊相当普遍;不知道如何用药规范。本书从基础、治疗和调护三方面着手,将作者多年工作中有关该病的生活和治疗经验,以及国内外研究动态,介绍给广大医务人员和人民群众。每一部分均介绍有关中医及西医内容,采用问答方式,语言通俗易懂,浅显明了,力求使其所含知识得到*广泛的普及。
《医学衷中参西录临证助读系列(医案分册)》是张锡钝《医学衷中参西录》中的医案部分,即1931年出版的《医学衷中参西录》第六期一所收录的病例。书中分4卷门记载138例医案,每例按照病因证候、诊断、处方、方解、复诊、效果、说明或门等项目叙述或阐释,展现了张锡纯精深的学术造诣和丰富的临床经验,是各级各类中医药工作者的学习、效法、研究的范本。 本册编者对医案进行了文字注释和医理分析,深入浅出,便宜于阅读和理解。
全书涉及疾病43种,总计16余万字。上篇系统阐述神经系统疾病检查方法、定位、定性诊断方法及中医对脑和神经的认识,尽量言简意赅地介绍了神经内科中西医师常用的检查手段、诊断技能与辨证论治方法。下篇收载了部分运用中医辨证论治确有疗效的病种,其编写体例分为无标题概述、病因病机、诊断要点、鉴别诊断、治疗方法(包括中医辨证论治和西医治疗)、预防及调护共六项。全书注重从临床实际出发,强调科学性、实用性和新颖性,便于读者学习掌握和正确应用。
癌症在现今已成为人类的杀手,人们谈癌色变。由于早期癌症在人体内不易被发现,一旦经过仪器诊断就已经是中晚期。故征服癌症首先在于早期发现,而今对此似乎无法做到。有时中医早期诊断出癌症,病人仍然要去西医院进行确诊,但多数情况下通过仪器和血液检查却无法查出,病人对中医的疑惑是存在的,而中医大夫能对癌症早期诊断者也是凤毛麟角,这样就使病人失去了*的治疗时机。 《中西医并举把肿瘤消灭在萌牙状态》的作者陈欣大夫对攻克癌症已取得了阶段性的成功,现在需要做的事情就是继续深入研究癌症的形态和成因,根据中医一物降一物的自然界法则,真正找到降癌的药物,将癌症这个影响人类生命的顽症彻底攻克,这才是艰难的事情。 《中西医并举把肿瘤消灭在萌牙状态》讲述了作者在癌症治疗中的心得体会。
肛肠疾病是常见病、多发病,且发病率逐年上升,因此受到人们的关注。中西医结合诊治肛肠病具有显著的特色。 本书系统地介绍了肛肠疾病的解剖、生理、病理免疫等基础理论和*概念,从中西医结合的角度对各种肛肠疾病做了全面系统地阐述及*诊疗进展。适于内科、肛肠科临床医师及相关医学院校学生阅读。
张军平主编的《病毒性心肌炎中西医结合诊疗实践》的编写基于“十一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中医常见病的研究——病毒性心肌炎中医诊疗方案优化及疗效评价。本研究总结了病毒性心肌炎的中医辨证规律,提出病证结合模式下的病毒性心肌炎中西医结合诊疗方案,并研制出一种病人自报告“生活质量量表”,为本病的中医药临床疗效评价提供了一种科学有效的临床评价工具。 在以上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病毒性心肌炎中西医结合诊疗实践》以病毒性心肌炎的流行病学、病因病机、临床表现、辅助检查、诊断、治疗、疗效评价、预后与转归为线索,将研究过程及病毒性心肌炎中西医诊疗建议汇编成书,以供临床工作者参考,也希望为相关疾病中西医结合诊疗方案的研究提供范例。
进入21世纪以来,人类疾病谱和健康概念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与之相适应的生物一心理一社会医学模式,对医学教育和医疗服务模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作为与现代医学模式有着密切关系的学科——精神病学,在医学教育中越来越受到重视。因此,精神病学教育是在校医学生和临床各科医生继续教育的重要课程。 根据*《关于“十五”期间普通高等教育教材建设与改革的意见》的精神,为适应我国高等医药院校中西医结合医学教育的发展,培养21世纪高素质创新人才的需要,受*委托,由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统一规划、宏观指导,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全国中医药高等教育学会教材建设研究会具体负责组织编写新世纪全国高等医药院校中西医结合规划教材版,其中包括《中西医结合精神病学》。 本书分上下两篇,共17章。上篇主要内容是中西医结合精神病学基础知识。
陈文列、吴锦忠主编的《中西医结合科研实验方法学导读》是《全国高等院校中西医临床医学专业规划教材》之一,共分为四篇,篇介绍组织显微结构与细胞超微结构研究方法(含光镜、电镜、激光扫描共聚焦显微镜实验方法与结构观察),第二篇介绍细胞生物学实验研究方法(细胞培养、免疫细胞分析、血液流变学、流式细胞术),第三篇介绍生化与分子生物学实验研究方法(核酸分析、PCR、分子杂交与克隆、蛋白表达与提取分析等),第四篇介绍中药与天然药物化学及其活性研究方法(化学成分指纹图谱、活性物质筛选等)。本书重点介绍实验方法、技术(经典、常用或新技术)的理论与操作,具有新颖性、实用性、系统性、可操作性强的特点。 《中西医结合科研实验方法学导读》可作为中西医结合专业硕士和博士研究生教学用书,以及从事中西医
《小儿皮肤病中西医结合治疗》总论部分重点概述了小儿皮肤的结构与功能,小儿皮肤病的中西医诊断,中西医治疗,以及小儿皮肤病的护理等内容。各论部分选取了临床上较为常见的70多种儿童皮肤病,涵盖了细菌性皮肤病、病毒性皮肤病、真菌性皮肤病、物理性皮肤病、变态反应性皮肤病、红斑丘疹鳞屑性皮肤病、动物性皮肤病、色素障碍性皮肤病,以及指(趾)甲疾病、黏膜疾病、毛发疾病等。作者从疾病的概述、临床表现、诊断、中医治疗、西医治疗、预防及调护几方面对其进行阐述,以期让广大读者对常见儿童皮肤疾病的中西医防治有较全面的认识。此外,在本书的后部分,提供了一些临床上为常见儿童皮肤病的典型图片,供广大读者参考,这些图片均由余远遥医师拍摄并提供。 《小儿皮肤病中西医结合治疗》在阐述小儿皮肤结构的特点、皮肤病
中西医结合危重病学是在中西医结合医学理论的指导下,研究急、重、危症的发生发展、变化规律、诊疗技术的一门跨学科专业的临床学科。本教材为全国高等医药院校中西医结合专业(五年制)规划教材,内容以急危重代表性疾病的中西医理论与中西医临床实践为主。在编写过程中,本书从临床实际出发,强调基础理论与临床实践紧密结合,尤其是临床实践能力的培养。通过对本教材的学习,使学生比较系统地掌握中西医结合危重病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运用西医现代化手段,结合中医辨证论治,诊治急、危、重病。
本书分为两部分。部分主要介绍了中西医对肥胖病的认识,涵盖了我们十余年来对肥胖病的研究成果,主要介绍肥胖病的分型、、病因病机、发生发展的演变规律以及肥胖病防治方面的新观点和新思路。第二部分主要介绍肥胖病相关疾病的病因病机及防治。本书阐述了我们一些独到的见解,如肥胖病可按《黄帝内经》分型为“膏人、脂人、肉人”,对肥胖的预后判断具有前瞻性的价值。肥胖树概念的提出,使人们能清楚地看到肥胖的发展过程和危害,以及着眼于肥胖的治疗对于预防糖尿病、代谢综合征的重要性,体现了“治未病”的先进治疗理念。关于肥胖病的治疗方面,突出介绍了我们多年来行之有效的中医药减肥方法及药物,搜集了很多关于中医中药及针灸等疗法减肥的相关资料,供临床医师及肥胖病患者查阅、应用。
本书系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规划教材,由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统一规划,全国中医药高等教育学会、全国高等中医药教材建设研究会宏观指导,供高等中医药院校中医学专业本科、七年制使用。中华民族创造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国传统文化孕育了中医药文化。中医药文化是继承和创新中医药理论与实践的源泉。为适应大力弘扬中医药文化、促进中医药文化建设、提高中医药人才文化素质的需要,本教材注重中国传统文化基础与中医药学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进行融会贯通与再创造,促进中医药科学文化的发展;注重本科教学需要,启蒙先导,简明扼要,通俗易懂,重点突出,由博返约,阐述中医药学文化基础;注重吸取新的研究成果,如将2009年由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专项研究项目结题的“中医医德规范研究”提出的“医德八纲”等内容纳入教材,增添新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