窦材撰写的《扁鹊心书图解(附光盘)》共三卷 ,另附“神方”一卷。上卷概述其对医学的主要观点 、见解及灸法3篇,保扶阳气是其学术思想的核心。 中下两卷论述各病证治,包括内、外、妇、儿科总计 约120种病证的治疗经验。其中,运用灸法治疗的病 证达80多种,占总数的2/3,并附以治验案例47则, “神方”则辑录其常用药方98首。现行本中附有清代 胡珏参论批注约百余条。配有光盘,光盘中有作者的 精彩讲演以及保扶阳气的真方。 《扁鹊心书图解(附光盘)》理论独到,观点鲜 明,特色突出,且有诸多验案为证,自成体系,不失 为一本风格独特的学术专著。窦氏理论上强调扶阳, 治疗上推崇灼艾丹附三法,包括附子,具有鲜明的火 神派风格,是为火神派前期的扶阳名家。对于研讨火 神派学术而言,有其独特的价值。 本书适合中医临
头针是在头部特定的刺激区运用针刺治疗疾病的一种方法,是中医独具特色的优势技术,疗效独特、简便易行、经济实用。本书重点突出,主要介绍了头针技术的基本知识、操作方法及具体运用。
针灸治疗学是研究和运用针灸方法治疗各科疾病的一门临床学科,是针灸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对《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诊断学》《经络腧穴学》《刺法灸法学》等课程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以及临床各科相关知识的综合运用,因此,学好本课程对于步入针灸临床实践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教材分为三篇。上篇为总论,是对针灸治疗学理论的总体论述;下篇是治疗各论,介绍了各科疾病的针灸治疗方法;附篇是参考资料,包括子午流注针法和灵龟八法、针灸临床研究进展。
本书以研究徐凤及《针灸大全》学术思想为平台,以明代针灸医家徐凤撰《针灸大全》为研究基础,在现有文献和论著的基础上,从《针灸大全》入手,条分缕析,对其成书年代、版本、内容和体例以及其学术特点进行分析,以期能够全面系统地反映和提炼徐凤针灸学术成就及针灸学术思想,探讨徐凤针灸学术思想的学术地位和价值及对针灸学理论的学术贡献,并期望能对针灸学的传承与发扬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
小针刀技术是中医独具特色的优势技术,具有简便易行、经济实用的特点,既可治疗疾病,又可强身保健。全书力求重点突出,简便实用,主要介绍了小针刀技术的基本知识、操作方法及在近百种疾病中的具体运用。
本书主体有四部分:①穴位图:将十四经穴与奇穴按部位标示于24张彩图,优点是便于了解、掌握相邻穴位的关系;②穴位定位与主治:分经撰写,利于系统掌握经穴,与第二部分相互补充;③穴位索引,以汉语拼音为序,标注各穴图文所在页码;④120种常见疾病针灸治疗取穴,每穴后标注穴位图文所在页码。此外,在目录后增设 穴位分部导航 ,使各穴所在页码一目了然;在索引后增加*国家标准耳穴图、头针穴线图。
本书包含《子午流注针经》、《针经指南》、《扁鹊神应针灸玉龙经》,此三书是金元时期针灸学的代表著作。《子午流注针经》是现存*早的子午流注专著,奠定了子午流注的基础。《针经指南》共收录窦汉卿针灸论著十余篇。内容丰富,从临床实际出发,对腧穴、针刺方法、得气及针刺宜忌等作了重要阐释,有很高的实用价值。《扁鹊神应针灸玉龙经》集录了大量窦汉卿的针论,对于研究窦氏针法具有重要价值。 针灸之术,历史悠久,有关著述,浩瀚广漠,古典医籍中记载的古代医家的宝贵经验认识,往往屡起沉疴,其精妙之处,值得认真挖掘与学习。金元时期是针灸学术承前启后的繁荣时期,医家之间的继承与发展,各流派之间的相互争鸣,促进了针灸学术的发展。《子午流注针经》、《针经指南》、《扁鹊神应针灸玉龙经》即是这一时期的代表著作。本
《北京针灸名家丛书·针坛名师:于书庄》分五个章节对其生平和学术成就做了介绍:①医家小传:介绍他从事中医理论和针灸临床教学研究六十余载的经历;②医论医话:介绍其对临床辨证、临证时应注意的内容及针灸疗效影响因素的研究;③腧穴研究:介绍其在腧穴理论和实际应用方面的探讨,并介绍14个有心得的常用穴;④针法探究:介绍其对针刺方法和手法的独到见解,以及对针刺取效机理进行的研究;⑤临证治疗:介绍其对一些临床常见病的治疗体会和心得,其中包括一些急症和疑难病的治疗,对临床针灸工作者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承淡安(1899一1957)致力于针灸临床与教学30余年,理论知识与临床经验颇丰,是民国时期中国针灸领域的带头人。他吸纳日本学者对于中医经络腧穴等的现代研究成果,并积极开展中西医汇通实践工作。 承淡安编著的《承淡安中国针灸学》分针科学、灸科学、经穴、治疗4篇,将针灸疗法的基本知识、临床应用手法、科学实验以及临证要点等,予以较详尽的分析和叙述,特别着重于临床实际应用。尤以取穴方法细致详明,并附以插图,帮助初学者解决取穴认穴的困难。为便于中西医生学习针灸疗法,又于治疗篇所治疾病按照呼吸、循环、消化等予以分类,采用西医病名,后附中医病名予以对照。此书是承淡安针灸理论与临证经验的总结,构建了现代针灸学科体系和针灸临床范式,对现代针灸教学及临床实践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不仅可以作为初学针灸者的教材
本书首先阐述了耳与脏腑、经络的关系,耳穴诊治疾病的机理及其具体方法,并用歌诀的形式介绍了耳穴的分布与主治,各科疾病的临证取穴要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