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草通玄》,又名《本草通元》,明代李中梓撰著,后收入《士材三书》。是书分为两卷,收录药物346种,末附《用药机要》《引经报使》以及人体穴位图。书中按照自然属性将药物分为草部、谷部、木部、菜部、果部、
本书据明万历二十九年辛丑(1601)((古今医统正脉全书》本整理。全书3卷。上卷总论医理,广泛阐述有关养生、诊法、病机、本草等理论问题。 中、下卷分述内科、妇产、小儿等科多种常见病的证候及治疗。本
《注解伤寒论》系金代成无己对汉代张仲景所撰《伤寒论》的注解。该书成书于1144年,是现存很早的《伤寒论》全注本。全书共十卷,二十二篇。书中列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少阴、厥阴等六经证候,计397法,1
本书为清代名医黄元御所著。全书十卷,书中将黄帝、岐伯、秦越人、张仲景等医中四圣之学融会贯通,分别从天人、六气、脉法、劳伤、杂病、七窍、疮疡、妇人等方面阐发四圣蕴义,是一部包括中医基本理论和部分临床医学
一般初学《内经》《难经》《伤寒杂病论》《金匾》及《脉经》等书,读者经常苦于文辞古奥、理解困难。而陈修园所著医书,利用浅注、歌括等形式,注疏经典,明白晓畅,深入浅出,成为初学者案头所 。目前比较肯定的陈氏之作有十六种,即《南雅堂医书全集》十六种本所包含的子目。陈修园的中医学说尊经而不泥古,且多有创新,至今仍有广泛的影响,推动了中医学的发展和普及,不断被后人挖掘、整理、利用。此次我们选择了陈修园著作的适当版本,进行了校勘、注释和标点断句,全套丛书共16册,拟定名为《中医启蒙经典·名家校注南雅堂陈修园医书》。其中的分册之一《时方歌括》分为上、下两卷,共收录了唐、宋以后的中医常用方剂108首,按性质分为十二类,并将各方韵为歌诀。陈修园在本书中既采集历代诸家之论述,亦结合个人二十年读书、临证
本书为中医四小经典之一,为元代著名脾胃学家李东垣所著。李氏在遣方用药上,深受其师张元素影响,遂在张氏《珍珠囊》基础上,加以深入研究和不断完善,著成《珍珠囊补遗药性赋》一书。全书主要遵循《神农本草经》理
本书为中医四小经典之一,为元代有名脾胃学家李东垣所著。李氏在遣方用药上,深受其师张元素影响,遂在张氏《珍珠囊》基础上,加以深入研究和不断完善,著成《珍珠囊补遗药性赋》一书。全书主要遵循《神农本草经》理
《扁鹊心书》,成书于南宋·绍兴十六年(1146年)。托名扁鹊所传,由北宋窦材辑,清代胡念庵参论。本书共分三卷。主要内容介绍灸法。卷上论以经络、灸法(黄帝灸法、扁鹊灸法及窦材灸法)等施治原则;卷中、卷下
《四圣心源》,清·黄元御著,旨在弘扬四圣(黄帝、岐伯、越人、仲景)之伟业,阐发四圣典籍之精蕴。黄氏在此书中提出“枢轴运动”(圆%26emsp;运动)之观点,并详加阐释,崇尚气化,首重中气(脾胃),
《四圣心源》,清·黄元御著,旨在弘扬四圣(黄帝、岐伯、越人、仲景)之伟业,阐发四圣典籍之精蕴。黄氏在此书中提出“枢轴运动”(圆%26emsp;运动)之观点,并详加阐释,崇尚气化,首重中气(脾胃),
《四圣心源》是清·黄元御撰写于1753年的医书,又名《医圣心源》。作者将黄帝、岐伯、秦越人、张仲景视为医中四圣。本书阐发《内经》《难经》《伤寒论》《金匮要略》诸书蕴义,卷一天人解;卷二六气解;卷三脉法解;卷四劳伤解;卷五至卷七杂病解;卷八七窍解;卷九疮疡解;卷十妇人解。是一部包括中医基本理论和部分临床医学的综合性著作。
中国古典小说《红楼梦》中有许多诗词,撰写者曹雪芹根据书中不同的人物形象而写出不同风格的诗词,其中比较的有《葬花吟》、《芙蓉女儿诔》等。这本由孔庆东主编的《红楼梦诗词(精选)/品读经典》收录了《红楼梦》中的诗、词、曲、赋、歌谣、古文、书札、谜语、酒令、联额、对句等体裁形式的文字,读者可通过此书集中欣赏红楼语言的高妙之处。
《瘟疫论》为温病学名著,明末吴有性(又可)著,成书于1642年。全书2卷。上卷50篇,阐述温疫病之病因病机,初起症状、传变诸证及其治疗,攻下诸证及下法运用,用药禁忌及预后转归,辨伤寒时疫、发斑战汗等;下卷36篇,论述温疫病之病因、种类、流行、传变、治则、治法,阐述疫病传变、变证、兼证及女人、妊娠、小儿时疫的治疗和调理,辨析伤寒例及诸家温疫之正误。本书首创杂气学说,认为温疫之为病,不是六淫外感,而是天地间特有的致病杂气(又称异气、戾气、疬气)经由口鼻而人所致,具有强烈的传染性,与伤寒绝然不同;在温疫治疗上,创建达原祛邪理论,提出疏利透达分消之法,强调攻下逐邪为**要法,创制达原饮、三消饮等名方。该书既是我国温病学专著,也是温疫学说的奠基之作,具有极高的学术研究和临床应用价值,是中医学习、研究和临
孙星衍、孙冯翼辑的这本《神农本草经》,简称《本经》,是现存 早的中药学专著,作者不详,约成书于秦汉时期。书内记载的药物凡365种,分上品、中品和下品三品。原书早已佚失。南朝陶弘景为《神农本草经》做注,并补充《名医别录》,编定《本草经集注》共七卷,把药物的品种数目增加至七百三十多种。清朝孙星衍将《神农本草经》考订辑复,成为现在通行本。《神农本草经》为中国现存较早的药物学重要文献,本书把药分为三品:认为 的称上品为君,毒性小的称中品为臣,毒性剧烈的称下品为佐使。
孙星衍、孙冯翼辑的这本《神农本草经》,简称《本经》,是现存 早的中药学专著,作者不详,约成书于秦汉时期。书内记载的药物凡365种,分上品、中品和下品三品。原书早已佚失。南朝陶弘景为《神农本草经》做注,并补充《名医别录》,编定《本草经集注》共七卷,把药物的品种数目增加至七百三十多种。清朝孙星衍将《神农本草经》考订辑复,成为现在通行本。《神农本草经》为中国现存较早的药物学重要文献,本书把药分为三品:认为 的称上品为君,毒性小的称中品为臣,毒性剧烈的称下品为佐使。
一般初学《内经》《难经》《伤寒杂病论》《金匾》及《脉经》等书,读者经常苦于文辞古奥、理解困难。而陈修园所著医书,利用浅注、歌括等形式,注疏经典,明白晓畅,深入浅出,成为初学者案头所 。目前比较肯定的陈氏之作有十六种,即《南雅堂医书全集》十六种本所包含的子目。此次我们选择了陈修园著作的适当版本,进行了校勘、注释和标点断句,全套丛书共16册,拟定名为《中医启蒙经典·名家校注南雅堂陈修园医书》。其分册之一《伤寒医诀串解》是陈氏继《伤寒论浅注》之后,对《伤寒论》要旨的又一阐发。全书以《黄帝内经》理论为依据,以标本中气、经络学说为基础,采用纵贯演绎的方法,把《伤寒论》各篇条文,按不同的内容分成若干段落进行综合分析,既说明了条文之间的相互联系和区别,又指出了辨证要点,使学者能融会贯通而得其
裘吉生是一代名医、教育家、出版家、医事活动家,对中医药事业的发展具有很大的贡献。历年关于裘吉生先生生平史迹的传记,皆旨在记述和颂扬先生的业绩,为后人留下了珍贵的史料纪实。所传记述难免有出入,有的甚至错
上卷为滑寿诊家枢要,主要阐述脉与气血的关系,左右手配脏腑部位、五脏平脉、四时平脉、三部九候脉法等。对切脉方法有较详细说明,如切脉先须调息,先识时脉、胃脉与脏腑平脉,然后观察病脉;切脉指法上要注意切指的
本书取材自南先生的《论语别裁》、《孟子旁通》、《老子他说》、《禅宗与道家》、《新旧的一代》、《易经杂说》、《易经系传别讲》、《观音菩萨和》和《金粟轩诗放八讲》等。我所做的事就是剪刀加浆糊,“断章取义”,稍加整理。好在南先生的书通篇结构严谨,但撷取一段,又能独立成篇。文章的标题大多是原书听小标题,小部分是我加上去的,在编辑过程中只删去个别字句。纯粹是技术性的。 t 本书内容博大精深,文字通俗易懂。既涉及诗话与人生、文化与文学、读书与论史、谈典与论人,也涉及知命与立世以及作者的人生精言;在阐述我国传统文化经典名著时,作者广征博引,谈笑风声;谈诗时,既有典故,又有哲理;谈人生时,引用了大量典故和诗词;用典故时,又有作者其独到的见地。
本书特点:临证以脏腑、经络、气血为辨证纲领,内治以消、托、补为主,外治重视刀针、药蚀等法,尤其是正确处理内治法余外治法的关系,论述结合自己多年的临证心得体会,是当今中国医外科工作者的之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