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圣心源》,清·黄元御著,旨在弘扬四圣(黄帝、岐伯、越人、仲景)之伟业,阐发四圣典籍之精蕴。黄氏在此书中提出“枢轴运动”(圆 运动)之观点,并详加阐释,崇尚气化,首重中气(脾胃),兼及四维(心、肺、肝、肾)。方旨彰显,遣药简洁,配伍精当,符合临床。此书结构严谨、条理分明、文笔精炼、风格独特,读之令人耳目一新,堪称黄氏诸书之精华。清代冯承熙对黄元御及其著作给予高度评价:“向读黄坤载先生《素灵微蕴》《四圣心源》诸书,奥析天人,妙烛幽隐,每谓自越人、仲景而后,罕有其伦。”本次整理,增加“黄元御轶事数则”及“方剂索引”,丰富原书内容且方便学习及临床使用。 解读《圆运动的古中医学》,研习“四圣典籍”,须读此书。
本习题是由全国中医药高等教育学会、全国高等中医药教材建设研究会统一组织编写,与普通高等教育 十五 *规划教材、新世纪全国高等中医药校规划教材《内经选读》相配套,可供高等中医院校本科生、中医药成人教育学生、中医执业医师资格考试人员及其他学习中医药人员参考使用。 全集按照教材内容的顺序,设有填空题、选择题、简答题、问答题四种类型的题目,可供学者与教材同步练习。其目的是使学生对已学过的知识,以习题形式进行复习、巩固、强化,也为学生应试提供参考。后面设有四套本科模拟试卷和两套本科考研模拟试卷,让学生作自我检测。每套习题之后均附有参考答案和分析。
本书是 中医大家秦伯未先生为满足读者学习了解中医的愿望而编写的一本中医启蒙书,书中分为理论、法则、方剂、药物四部,对中医的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进行了较为全面而又提纲挈领的介绍。内容既浅显易懂,又切合实用, 适合初学中医者阅读参考。
《女医杂言》为中国古代四大女医之一的明代女医谈允贤所撰,成书于明武宗正德五年,采用追忆的形式记录了谈氏三十一则医案。医案中所载患者皆为女性,但本书不 于妇科疾病,而是涵盖了内、外、妇、儿四大科的病证。谈允贤以女性特有的细腻笔触,将三十一则医案娓娓道来,这些医案不仅反映了谈氏高超的医学临证水平,也反映了明代社会妇女阶层的生活场景,堪称一幅描绘“明代妇女众生相”的历史画卷。《女医杂言》对继承发扬谈氏中医临证经验,及研究明代社会历史文化背景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本次整理以万历十三年乙酉(1585年)锡山纯敬堂《女医杂言》刻本为底本,对原书进行了全面的点校、注释,可供中医从业者及爱好者阅读参考。
本书为清代医家柯琴撰著,包括《伤寒论注》四卷、《伤寒论翼》二卷、《伤寒附翼》二卷。柯氏首次以证名篇,重新编次,纲举目张,条理井然,使仲景之作,从此一新,也为后人进一步研究《伤寒论》开辟了崭新的道路,可谓贡献卓越。本书批诸注家之谬,悟仲景之旨,堪称历代注疏《伤寒论》的上乘之作。 本书适合中医各科临床医师参阅,尤其是研究《伤寒论》的推荐参考书。
本书为张锡纯《医学衷中参西录》第七、八期,即“伤寒篇”(附录《医话拾零》)。 《医学衷中参西录》全书共八期,该书紧密结合临床,化繁为简,化难为易,化深奥为浅显。其为文直抒胸臆,酣畅淋漓;纵横捭阖,新意频出;而又生动活泼,亲切感人。 《伤寒论讲义》乃张锡纯对《伤寒论》的专门论述,被誉为:“未读《伤寒论》者,固不可不读;已读《伤寒论》者,尤不可不读之书也。虽止于《伤寒论》,而大要可以类推。” 本书适合中医临床医生、医学院校师生、中医研究人员阅读。
《黄帝内经》,中国传统医学四大经典著作之--,核心内容是关于生命的构成以及生命运行的法则。因构建"阴阳五行学说""脉象学说"等中医学术埤论,终成中国古代最重要的医学巨著。国学大师南怀瑾先生于2007年
《三因极一病证方论》简称《三因方》,为宋代医家陈言(字无择,号鹤溪道人)所著,约成书于南宋淳熙元年(公元1174年)。全书18卷,180门,涉及内、外、妇、儿、五官各科,载方1050余首。其书卷1至卷7以论述外感六淫为主的外所因性疾病为主;卷8至卷14的前半部分介绍以内所因为主的疾病;卷14的后半部分开始至卷18结束,依次介绍了外科、五官科、妇科、小儿诸病。 该书虽属方书一类,但医论占有很大的比例,尤其重点讨论了病因学问题,其“三因致病”理论是对中医病因学理论的系统总结,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 陈无择的“三因致病”理论很大程度上受张仲景《金匮要略》三因说的影响,他将不同的病因做了系统分类,将复杂的病因分为内因、外因和不内外因三类,认为“医事之要,无出三因”,并结合病证详细论述。这种归纳简明地概括了各
《门纯德中医临证要录》是依据门纯德先生的生前录音整理而成,全书以漫谈的形式记录了他的治学思想和临床经验。书中以先生口述的大量翔实的案例阐述和印证了中医学的整体观和辨证论治思想,并阐释了其独到的学术思想
《黄帝内经太素(上下)》为隋·杨上善撰,共30卷,是分类编纂整理、研究注解《黄帝内经》的著作。全书按摄生、阴阳、人合、脏腑、经脉、腧穴、营卫气、身度、诊候、证候、设方、九针、补泄、伤寒、寒热、邪
《望诊遵经》为一部中医望诊专著,清代汪宏撰,成书于清光绪元年(1875)。共2卷。作者搜集《内经》《难经》《伤寒杂病论》以及历代名贤有关望诊的论述,进行撮要归纳,并参合己见而成。 上卷指出望诊的总法则,倡导望诊为四诊之首;下卷列述体表目、眼、牙、鼻、爪甲等各部位的望诊提纲,论述汗、血、便、溺、痰、月经等的变化情况在某些疾病的辨证论治中的特殊意义。既有前人论述,又有个人经验,内容丰富,可供临床参考。 本次整理以浙江省中医药研究院藏清光绪元年乙亥(1875)求志堂刻本为底本。新增注释与点评,对其每一章节进行了仔细梳理剖析,突出重点。 并于文前增加“全书点评”,对《望诊遵经》的成书过程、主要内容、学习要点等给予归纳和总结,便于读者对该书有一个整体的了解和把握,有助于切实提高中医望诊
《救急选方》分上、下2卷,由日本 汉医学家丹波元简所撰。全书收集我国历代医籍中救急处方,共载有三十门临床常见急症(如诸卒死门、中恶门、五 死门、卒中风门、脱阳门、诸厥门、癫痫门、中寒冻死门等等)救治方法,方涉妇人科、小儿科、外伤科、食物中毒、中药中毒等内容。以病证统方,每一病证常附多个方剂,包括中药以及针灸之法,所选方药简便实用,适于作为急救选方。本书适合中医急诊、中医文献研究工作者以及中医爱好者参考阅读,具有很高的临床价值。
《难经》一书,为中医典籍之一,是学习和研究中医的 书。但由于年代久远,文义深奥,后世研读有一定困难。从而历代很多学者为之注释,各抒己见,阐述经旨,兼利研习。又众说纷纭,常使读者有无所适从之感。为此,丹波元胤特以自己高深的汉学造诣和广博的精湛医理自持,对《难经》一书的诸家注解,去粗取精,删繁叙简,遇有不足或存有异议时,又附增己见,予以阐释,故名之为《难经疏证》。 文辞中肯允当,浅显易懂,对于学习和深入研究“医经”理论,有很大的参考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