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诊病讲求 望闻问切 四诊合参,而脉诊在其中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为中医独特的诊断技艺,有悠久的历史。然自古 脉理精微,其体难辨 在心易了,指下难明 。为讲明脉诊,历代医家著书写文,各有贡献,其中明代医药学家李时珍的《濒湖脉学》为其中出类拔萃者。《濒湖脉学》既博采历代各家之长,提炼归纳,又有个人见解,发展提高了中医脉诊,在中医脉学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医学三字经》的作者陈修园称其 颇佳,今医多宗之 。其已经成为学习脉学的著作。书中的歌诀形象生动,朗朗上口,易于记诵,俗而不浅,利于初学,故成为中医四小经典之一。 为普及中医知识,本书选取《濒湖脉学》中的精华部分,即27脉七言歌诀,做白话解说。白话解说既参考原书的注文,又不拘于注文,力求简明流畅,适合口袋书精简的要求。前面先简要介绍
《神农本草经》又称《本草经》或 《本经》,是中医四大经典著作之一, 也是已知早的中药学著作,对后世影 响巨大。《神农本草经》全书共三卷, 分上、中、下三品,卷一为上经,载上 药一百二十种,为君;卷二为中经, 载中药一百二十种,为臣;卷三为下 经,载下药一百二十五种,为左使。本书以清代孙星衍、孙冯翼辑《神农本草经》 为蓝本,以梁朝陶弘景集、尚志钧辑校《名医 别录》、柳长华及吴少祯主编《神农本草经》 等为参考,仅留本经原文,编制字母索引,便 于随手翻阅、查找。明显错字,径直修改,不 再出注。
《金匮要略》,东汉张仲景著,是古代汉医经典著作之一,也是中国现存早的一部诊治杂病的中医专著。本书以清代徐忠可著《金匮要略论注》为底本,参照清代李彣著《金匮要略广注》、沈继泽主编的《文白对照中医古典名著精品丛书 金匮要略》以及张家礼主编的《金匮要略》,对《金匮要略》原文进行整理,篇为总论,第二至第十七篇为内科病,第十八篇为内容简介外科病,第十九篇为数种疾病合论,第二十至第二十二篇为妇产科疾病,第二十三至第二十五篇为杂疗方和食物禁忌,全书共二十五篇。前22篇共载40多种疾病、200多首方剂。
《岭南卫生方》由李璆、张致远原辑,释继洪纂修,凡三卷,主要内容成书于宋元时期,比吴又可《温疫论》早300余年,提出瘴疟与伤寒不同及岭南“草木水泉皆禀恶气,人生其间,元气不固,感而为病,是为之瘴”的病因说,并主张治疗上必须因地制宜,与《温疫论》有互通之处,但在治法上由于时地差异等原因,而一主苦寒,一主辛温,可以互参。此外,《岭南卫生方》纂集了岭南地区的早期医学著作,对了解岭南医学的学术发展,也有重要参考价值。
《黄帝内经》简称《内经》,包括 《素问》和《灵枢》两部分,是我国现 存早的一部医学专著。该书以黄帝和 岐伯等人对话的形式写成,其成书时间 大约在春秋战国至两汉之间。《黄帝内 经 素问》原书共9卷,81篇,内容广 博深奥,为中医理论之渊薮。主要论述 了人体养生气功理论、人与自然相应学 说、治未病的预防思想、阴阳五行及气 运对中医理论之指导,脏象学说、脏腑 经络临床辨证之规律,以脉学为主的望闻问切诊 断,针砭灸摩、汤液醪醴之运用,治病求本统领 下之标本缓急先后及因人因地因时制宜之治则, 以及对咳、疟、痹、风、厥、痿及热病、奇病等 具体疾病之认识等等均有较详细的论述。
《灵枢》是中医四大经典之一《黄帝内经》的组成部分,也是如今中医学者的经典著作。全书分为12卷,共计81篇,主要论述了人体生理、病理、诊断、治法等内容,其中关于经络腧穴和针刺疗法的论述颇为翔实,是后世针灸学发展的基础。
段馥亭老大夫是著名的中医外科医师,有独到的经验,生前在中医研究院工作,以中医带徒弟的方式,把自己的毕生经验传授给了他的学生。本书即根据段老大夫讲授的资料整理而成,虽然是临床经验的总结,但又是一本系统的参考书。*章介绍外科的一般知识,包括外科疾病的分类、病因、诊断等方面;以下诸章分别讨论外科常见的各种病证。在叙述中不仅条理清晰,而且也反映了段老大夫的经验,我们从其所附的医案即可窥其一斑。本书整理者又能结合现代医学知识,提出自己的体会,可供参考。本书适合于临床外科医师阅读。
本书收载验案100例,以内科为主,兼有妇科、儿科。这些验案,都是作者数十年来临证心得。 本书文字简练,记述翔实,辨证得当,剖析深入,处方虽多遵古,但能变化出入,随证而异。特别是书中不少典型医案,有的在认证确切的前提下,用重剂峻药,立取速效,有的在证情复杂的情况下,用轻剂和药,缓以图功。因此,本书对于充实中医理论知识、丰富中医临床经验,更好地掌握辨证论治在实际治疗工作中的具体应用,以提高临床医疗水平,有重要参考价值。
《医宗金鉴》系清代吴谦等人所编,是清代学习中医的教科书,也是现代学习中医的一部重要读物,特别是其中各科的心法要诀,简明扼要,提纲挈领,朗朗上口,便于记诵,深受广大读者欢迎。 《四诊心法要诀》是其中的一部分,主要介绍了中医的望、闻、问、切四种诊断方法。内容简明,实用性强。 本次白话解主要是对原文进行逐句语译,对其中比较难解的名词术语,作适当注释,并姑每条歌诀进行医理阐述和临床应用的探讨,使得本书更通俗易懂,便于理解,是学习、研究中医诊断学,打好中医基础理论基本功的辅助读物。 本书广泛适应于初学中医者和基层临床工作者参考使用。
《金匮要略方论》,简称《金匮要略》,系讨论内伤杂病的专著。全书3卷,25篇。系统论述了急性热病之外的各科、各类疾病、病症的理、法、方、药等。*篇为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是全书立论基础,主要是以脏腑经络学说为基础,阐明各类证候的发生变化及其与脏腑经络的关系。第二至第二十二篇分别论述痉湿暍病、百合狐惑阴阳毒病、疟病、中风历节病、以及妊娠病、产后病、妇人杂病等20余种、类病症。所述病症以内科杂病为主,兼及外科妇科病症各有专篇。 为了便于读者学习,本书没有介绍《金匮要略》沿革、基本内容与编写体例以及学习方法的 导读 。
《不知医必要》四卷,清·梁廉夫撰,刊于清光绪七年辛巳(1881)。梁廉夫,字子材,清代城厢人。梁氏博学多识,多行善事,于行医治病颇有心得。其所著《不知医必要》以验方辑录为主,涉及内、外、妇、儿各科。卷首简述望闻问切四诊精要,卷一至卷二列内科常见杂病诸方,卷三收录内科杂病及儿科诸症用方,卷四分述妇科和外科方药。每病先论病理、辨证、用药等,后述及各方,论述简明扼要,有论有方,内容实用,所选方药多为历代名方验方,用药简便易得,便于推广,有利于不知医者,遇病检阅,按证施方。
全书4卷。卷一为妇科总论;卷二为调经门;卷三为胎前门;卷四为产后门。 全书介绍了妇科常见病证诊治原则及常用方剂(计86首),各论中论述妇科经、胎、产病证80余种,详述了各病证的辨证论治,方药加减运用,不仅有陈氏临床40余年的心得体会,还有 此予家传之秘 ,可见本书系陈氏世医传承的宝贵经验,对于临床很有参考价值。
全书收载医案58例,对每一病案不仅有详细的记述,并有深透的论述和分析,有的还有专论附于后,反映了马氏颇深的学术造诣与丰富的临床经验。 马氏为孟河医学流派代表医家之一,尤以中医外科著称, 所治疾病,多获奇效。 晚年曾被邀至京为御医,在中医发展中有一定的影响和地位。 本书医案理法方药赅备,辨析详明,是指导临床工作者重要参考书。
本书收集了上海丁仲英、朱鹤皋、沈琢如、祝味菊、郭柏良、徐小圃、徐丽洲、陈存仁、薛文元、顾渭川等16位名医验案,精选编纂而成。书中充分反映了上海有代表的著名医家的学术思想及临床诊疗经验,上海是名医汇集之地,在近代中医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本书对于临床、科研、教学均有重要参考价值。
《质问本草》是清代吴继志所著的一部药物学著作。本书是作者采集琉球诸岛所产的各种草木植物,并写生配图,同时广泛质询于福建、北京等地的儒生、药工、药农等,反复鉴定而后成书。《质问本草》体例统一,以图配药,并详述所质询诸家之说,述其形态、功用、别名等,是一部较好的药学著作。对于研究清代地方本草学来说,是一部不可多得的著作。
《金匮要略方论》(简称)《金匮要略》系汉代张仲景所著,为祖国医学古典著作,亦为学习祖国医学书之一。 本书根据《金匮要略方论》原书所列的病类分为痉病、湿病、喝病、疟疾、历节病、虚劳病、妇科病等38种。作者除按照原文分门别类列举证治,并加以简明扼要的解释外,还依据个人的治疗经验,列出对各病的治疗方法及所用方药。所以,读此书不但可以系统扼要地了解《金匮要略方论》的原义,并且可以更进一步地了解近代中医对上述各病的疗法。此外,本书作者把原书所用方剂归纳在一起,按各方剂名*字的笔画多少顺序排列,每方都列上主治,更便于读者阅读。本书可供钻研《金匮要略方论》者学习参考。
本书分为范氏生平简介、学术思想探讨、临床经验选介、医案选编、医疗轶事五部分。 范文甫先生为近代著名中医,博览群书,学验俱丰,济世救人,名噪江南,医风轶事,广为流传。本辑是在已发表的书刊及所收集到的47册门诊稿、12册出诊稿、医话、轶事等抄本整理而成。其中医论与医案,均以伤寒、温病、杂病、外疡、妇科为主,理论与治验相合,足见其学有渊薮,治有所本,不愧一代名医。 书中所论见解独到,医案翔实,对中医临床工作者有重要参考价值。
《伤寒医诀串解》是陈氏继《伤寒论浅注》之后,对《伤寒论》要旨的又一阐发。全书以《黄帝内经》理论为依据,以标本中气、经络学说为基础,采用纵贯演绎的方法,把《伤寒论》各篇条文,按不同的内容分成若干段落进行综合分析,既说明了条文之间的相互联系和区别,又指出了辨证要点,使学者能融会贯通而得其要旨。本书集陈氏研究《伤寒论》心得之大成,具有一定的学术价值,可作为学习中医《伤寒论》的参考。 本书以1958年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的《伤寒医诀串解》为底本,以光绪十八年上海图书集成印书局印行的《陈修园医书廿十一种》为主校本,并参考《伤寒论》(赵开美刻本)和柯韵伯《伤寒论注》进行点校。点校者俞长荣为福建中医药大学五老之一,著名的伤寒学家,其点校角度既遵从医古文点校规范精妙到位,又贴合临床,从临床角度
《金匮方论衍义》是《金匮要略》的早期全注本。三卷。元·赵以德撰。撰年不详。此书不但注熏对《金匮》脉象的阐释和发挥,而且还从疾病辨证角度,强调病因与体质因素对病证的影响,对方论的阐发也很精辟独到。由于是注释《金匮要略》家,故对后世《金匮要略》的注释产生了重要影响。清·周扬俊评介赵氏注本“理明学博,意周虑审”。该书撰成之后未曾梓行,仅有少量抄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