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药如用兵”,非是虚夸,故徐大椿设论用药当与否的重要性。医之用药,犹如将之用兵,善用药者,必先广读诸家本草,再而临床实践应用,反复观察验证,方能真知药性,灼见药效。《本草丛书》重点在于实用,既注重临床应用,权衡法度,又重视学有渊源,了解发展规律,使之掌握历代医药家的用药经验,得以古为今用。《本草丛书:本草问答》是其中一册。
《量体裁药不是梦――从基因到个体化用药》分五章,结合编者的研究工作,为读者介绍了以基因检测为基础、个体化用药为核心,基因导向个体化药物治疗的新模式,生动活泼地为读者展示了安全用药的新面貌。 编者有一个愿望,希望每一个读者都读得懂、喜欢读这本书。因此,《量体裁药不是梦――从基因到个体化用药》的编排参照国际上科普读物的流行元素,进行了创新。本书的内容分为正文及延伸阅读两部分。只要具有初中毕业以上的文化水平,就可以读懂正文部分,并对全书内容有完整的了解。对于那些追求更深入、更完整知识的读者,可以继续阅读延伸部分的内容,以满足你旺盛的求知欲。 展望未来,跨入了21世纪的我们,已经有足够的底气说出:量体裁药不是梦!本书由黄民、毕惠嫦、陈孝主编。
“汤头”,即药方,是中医方剂的俗称。中医运用中药临床治病时,在辨证审因立法之后,要选择数味或数十味甚至几十味中药,酌定好用量,按照一定的配伍原则构成方剂来作为治病的工具。方剂运用时有汤、丸、膏、散等多种剂型,因汤剂效果好,广泛适应各种病情的需要,是一种最常用的剂型,所以一首方又叫一个汤头。当然也有一味药即称一个汤头的,如“独参汤”。 汤头中的药物不是随便堆砌而成,必须遵循一定的组方原则,学汤头便应首知方剂的组成原则,即“君、臣、佐、使”。君药:即针对主病或主证起主要治疗作用的药物,是方中不可缺少的主要部分。
中华医学是世界文化发展史上的一颗璀璨明珠,而让这颗明珠熠熠发光的,正是历朝历代的名医术士,他们怀着悲天悯人的博大胸怀,辛苦勤劳甚至冒着生命危险研制发明了各种神奇药方。 东汉时的名医华佗是世界上外科的开“开山鼻祖”,他发明了麻醉药,开了麻醉后手术的世界先河,比欧洲要早1000多年;此外,华佗根据动物的不同运作,创造了“五禽戏”,练习起来,既能健身,又可塑形。 本书从上百种古医典籍中撷取了华佗的一些秘方,记载了华佗在内科、外科、妇科、儿科、眼科、耳科、鼻科、齿科、喉科、皮肤科、伤科、急救科、解毒科、治奇症法等领域的1100余种,对祖国医学和指导中医临床有着重要参考价值的方例。
印发《“十三五” 食品安全规划》和《“十三五” 药品安全规划》,明确了“十三五”食品药品安全工作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发展目标,以及主要任务与保障措施。 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规划财务司、 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新闻宣传司、中国健康传媒集团编制的《十三五 食品和药品安全规划解读》内容包含规划全文、图解和相关新闻报道,可供读者研读、学习。
《常用特色药膳技术指南(靠前批)》是规范中医药膳的配方、制作、适用人群的规范性文件,具有较强的科学性、优选性和适用性。《常用特色药膳技术指南(靠前批)》适应民众对中医药膳产品的健康需求,适应中医“治未病”学术发展的需要,为促进中医预防、调理、保健、养生的标准化、规范化建设工作,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常用特色药膳技术指南(靠前批)》收录了17个品种,包括:莲籽荷叶蒸湖鸭、天麻汆鱼片、百冬灌藕、板栗烧鸡块、葛粉羹、山药汤、白胡椒煲猪肚、神仙鸭、健脾益气粥、滋养胃阴粥、当归生姜羊肉汤、加味甘麦大枣羹、清爽茶、九月肉片、银杞明目汤、黄芪羊脖粥、牛肉炖海带,本指南为靠前批《常用特色药膳技术指南》,今后将继续开展相关品种指南的制订。
中医学有着2000多年的悠久历史,作为一门既古老又能常盛不衰的学科,根本的原因在于其临床的有效性。古代的中医教育模式是师徒相传,学生在临床实践中感悟、吸收老师的经验;当今主要是以学院教育为主,培养出来的人才往往只知中医的骨骼,缺少中医的血肉,走上临床后,虽知原则方法,但却缺少变通。为了帮助读者弥补这一缺陷,编者在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的支持下,精心策划了本书。对于疾病的选择,以临床相对疑难的病症为主。编写次序为先述其常,与读者共同温习;再论其变,以治法为纲,汇集各家经验,并加按语评述,力图揭示其中医治法理论的科学内涵、方剂配伍的客观规律、处方用药的独到精妙、与读者共同赏析名家思想、丰富辨证思路、提高临床疗效。对于博大精深的中医文化、变化无穷的名家妙法,编者的理解可能还很肤浅,所以
《药理近考》,清代陈治撰。本书为本草类著作,主要辑录先贤典籍中的药学理论及用药方法,兼以介绍家传用药经验。上卷阐述药物补泻及汗吐下诸法之辨证用药、正治从治、五脏五味补泻、引经报使和脏腑标本用药式等,共十论;下卷分列七方、十剂、五味宜忌、标本阴阳、升降沉浮、四时用药、妊娠禁忌、反畏等,共十三论。本次整理以清康熙三十七年(1698年) 贞白堂《证治大还》刻本为底本校勘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