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通过对《伤寒论》《金匮要略》有关条文的比较分析,结合作者的临床经验,探讨了汉代著名医学家张仲景常用的50味药物的临床应用指征,每药一般设有原文考证、仲景方根、药证发挥、常用配方、文献摘录等项。书末列有《伤寒论》《金匮要略》方剂总览、本书常用配方汉语拼音索引等附录。全书思路新颖,内容朴实简捷,切合实用,可供中医临床医生、中医院校师生、中医药科研人员以及中医爱好者学习与参考。
《圣济总录》为北宋末政府组织编修的大型医书.以各科医方为主体,幕收医理及针灸等内容,为北宋医学集大成之作。我社于1962年曾出版排印本,对传播该书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今又重新整理校点该书,出版校点本。 赵佶编著的《圣济总录(校点本上下)》共200卷,收医方2万余首。内容首列运气、叙例、补遗、治法等医理内容,其后的66门中,有61门以病类分门,涉及内、外、妇、儿、五官等科病症。每门病症下先有论说。后列方剂,辨病理论与用方经验紧密结合,内容极为丰富。另有补益、食治、针灸等5门,介绍了一些古代其他治疗方法。上述内容充分反映了北宋医学发展的状况与成就。 本校点本分上下两册,有以下特点:①以国内外所存元大德重校本残卷为*底本,无大德本的卷帙,则以日本江户医学馆木活字聚珍版为底本,重加校正,并出校语,
叶定江、张世臣、吴皓主编的《中药炮制学》为《中医药学高级丛书》(第二版)之一,由全国十余所中医药院校、科研机构的专家编写而成。本书*版自一九九九年出版以来,深受广大读者的喜爱,得到专家、学者的普遍认可和好评。但十年过去了,中药炮制学的研究有了长足的发展, 一些新的技术,新的观点、新的成果、新的进展亟待整理,总结并补充入本书,故对原书进行了修订。 本书在保持*版的优势和特色的基础上,博采了近十年国内外中药炮制学在教学,科研、医疗等方面的新进展、新技术和新成果。 全书分总论、各论两部分。总论论述了中药炮制的基本理论、知识、技能及其研究方法。各论主要按药用部位分类,列举了三百三十余种中药的古今炮制方法,饮片性状、质量要求、临床应用及参考资料等。其中质量要求为新增项,参考了《
本书为中医药学高级丛书(第2版)之一,是由全国10多所中医院校、科研机构专家编写而成。本书第1版自2000年出版以来,深受广大读者的喜爱,得到专家、学者的普遍认可和好评。但10年过去,中药药理学的研究有了长足的发展,一些新的知识,新的观点、新的成果、新的进展极待补充,故对该书进行修订。 沈映君主编的这本《中药药理学(第2版)》在保持第1版的优势和特色的基础上,博采了近十年国内外中医药理学在教学、科研、医疗等方面的新进展,新技术和新成果。 《中药药理学(第2版)》分上、下两篇共24章,其中上篇6章,下篇18章。上篇重点阐述中药药效学、中药药动学、中药毒理学的现代研究成果,中药药理研究方法及影响中药药理作用的因素等。下篇按中药功效分类,重点介绍单味药161个,方剂66首。每味方药皆从【功效与药理】、【主治】、
本书为中医药学高级丛书之一,是由全国十余所中医药院校中长期从事中药学教学和研究的骨干教师及科研精英编写而成。本书在保持版的优势和特色的基础上,博采了近十年国内外中药学在教学,科研、医疗等方面的新进展、新技术和新成果。 该书分总论,各论,附录三部分。总论,邵分系统介绍中药学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等。各论部分收载了五百余种常用中药,按功效分为二十一类,系统介绍了各药的别名,来源、采收炮制,商品规格、药性,功效、应用,用法用量,使用注意,鉴别用药,药论,现代研究等内容。其中药物的来源、药性、功究水平和进展。 《中药学》内容丰富,系统规范,新颖实用,是一本难得的中药学高级参考书,可供高等中医药院校师生,中医药科研人员及中医、中西医结合临床医师参考。
本套书是一部集科学性和实用性于一体的大型中药材 专业工具书,融合了当代中医药科研成果,使中药材 正品形象突出、伪品无处遁形,是中医药图书中的瑰 宝,值得您一辈子珍藏。
传统中医药需要传承更需要科技创新,现代医药装备的应用与创新发展对于推动中医药产业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系列丛书由中国制药装备行业协会与南京中医药大学合作牵头组织医药相关领域专家和药监部门专家共同编写,作为医药高等院校、医疗单位、中药生产企业等的培训用书。本书内容涵盖中药常用剂型生产涉及的固体制剂设备。重点介绍中药固体制剂常用剂型(2020版《中国药典》收载)的成型基本原理与工艺路线、制备工艺影响因素、制剂性质考察指标与评价方法,介绍常用设备的基本原理、结构、基本工作过程、操作与维护(全生产周期)、车间布置要求等。
《中药饮片等级考试 中药饮片快速鉴定图谱》收录《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常用品种,并囊括市场常见的炮制品,共500余种。全部以高清彩图呈现,画质精美,鉴别要点明确,均源自近年市场普遍通用的饮片类型。 作为 中药饮片等级考试 的配套辅导教材,本书将难易程度分为二级、四级、六级三等,真实模拟 中药饮片等级考试 的情境,具有很强的实用性和专业性。读者可根据考试级别或自身情况,有针对性地使用,随时自测学习效果。 本书可供备考 中药饮片等级考试 的院校学生使用,同时可作为药房、行业相关机构从业人员及对中药饮片鉴别感兴趣人士的参考用书。
彭胜权、林培政主编的《温病学(第2版)》在保持第1版框架及内容的基础上,对全书进行了梳理完善。《温病学(第2版)》分五篇。*篇为基础理论,对温病学发展史、温病的概念与特点、病因与发病,辨证,诊法、治疗与预防等予以论述。第二篇为温病证治,详述了14种四时温病与温疫的中医证治。第三篇为现代疾病证治,对44种现代感染性疾病和传染性疾病的证治予以阐述(删除了1版急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急性再生障碍性贫血和急性白血病3种,增加了传染性非典型肺炎、人禽流感、人类猪链球菌感染和手足口病4种),且能结合现代研究*成果,并充分一还用温病学理论指导临床实践,凸显了时代特征。第四篇为名家名著选介,介绍了18位古代温病名家的学术观点及成就,精选了23种古代温病名著予以诠释(较1版减少4种),旨在为从事温病研习究者提供文献参考。第
本书是《中药大辞典》版的修订本,框架结构和体例基本同版,但对原书中大量内容进行了修订,特别是增加了药物条目,调整了部分药物品种来源,增补了近30年来有关栽培(饲养)技术、药材鉴定、化学成分、药理作用、炮制、现代临床研究等方面的中药研究成果,反映了当代中药学的研究水平。全书分上、下、附编三册,上、下册为正文,收载药物6008味,每一味药物下设异名、基原、原植(动、矿)物、栽培(饲养)、采收加工(或制法)、药材、成分、药理、炮制、药性、功用主治、用法用量、选方、临床报道、各家论述等内容。附编为索引和参考文献,是检索查阅《中药大辞典》的向导,另行出版。 《中药大辞典》版得到了国内外广大读者的普遍好评,本书是在此基础上修订而成,因此内容新颖而实用,可作为中医药或相关领域工作者和中医药爱好者的重要工具
《内》《难》《本》《伤》,中医四维,不通不可以为大医。然方出《伤寒》,药归《本经》,乃临证之基,在实操层面更重于《内》《难》。《本经》乃《神农本草经》之简称,论药之本,世无第二,后世诸家,基本循此书之筋骨,各凭经验羽翼其上,但时增术繁,瑕瑜共见。各代精研中药之大家,无不在这个轮回里来来去去,书越多,术越繁,道越隐。说一千,道一万,无非数据之搜集、整理、分析、归纳、关联。古人皓首穷经,亦不免喟叹书山无顶、临证无边。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AI问世之后,很多学习研究之法,亦需应时而变。本书之精髓,正是以AI之利,阅尽书山,海纳众医经验,提炼出简练、高效、可靠的中药使用路径,为众说纷纭的中药界树立一些路标,令深入杏林者有道可循。
《四部医典》又名《医学四续》,是由古代著名藏医学家宇妥 云丹衮波等于公元773 783年编著而成,是集古代藏医学之大成,又吸取了中医药学、天竺和大食医药学的内容。全书由《概论续》《论述续》《秘诀续》和《后补续》四部构成,共一百五十六章。其中《概论续》共六章,概括地介绍了人体生理、病理、诊断及治疗的一般知识;《论述续》共三十一章,详细介绍了人体生理解剖、疾病发生的原因及规律以及卫生保健、药物性能、诊断方法、治疗原则和医德等;《秘诀续》共九十二章,专门论述各种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方法;《后补续》共二十七章,主要介绍切脉验尿、药物方剂以及各种特殊疗法等。本书为综合性的藏医经典著作,可称之为我国早的一部藏医临床实用百科全书。原著采用了古藏文的佛经韵语编写,译者采用以述意为主的白话文体翻译全文,语
本次重修,在保持《中医方剂大辞典》原有的基础上,主要对该书中的脱、衍、倒、讹,86年以后至今正式出版的方书及有价值的中医药著作中确实有值得收录研究的方剂,以及86以后的方剂研究的新成果如方剂的实验研究成果等,从目录学、版本学、训诂学、校勘学等多种角度,分别进行考证、校勘、辑佚、辨伪等研究与补充,按辞书形式归类整理、使之更系统化、工具化、实用化、现代化,编纂成为迄今为止中国历*为完整的方剂专书,全面反映每首方剂的文献研究、理论研究、临床研究、实验研究等方面的历史成就和现代成就
2016年年底,中华中医药学会确定了全国首批的中药临床药师培训基地,经过近3年的发展,目前已发展成为43家中药临床药师规范化培训基地。作为新生事物,每个基地的发展水平不均衡,而且每年培养人数有限,远远不能满足社会的需求。此书的出版,可以作为各培训基地的案例教学的辅助教材,另外,也可以为尚未有机会参加规范化培训的中药临床药师,提供很好的自学材料。本书编写邀请了全国中药临床药师培训基地最优秀的带教老师编撰而成,代表了国内中药临床药学教学的最高水准。本书将精选100个用药带教案例,每个用药案例包括:学习目的、患者临床表现、病例讨论问题、临床注意点几个方面来写。在抛出问题后,引导学员思考,最后给出相应的解析,帮助中药临床药师在临床上提高发现用药存在的问题,进行方案分析,并提供药学监护的能力。作
段富津教授,第二届“国医大师”,首届国家级教学名师,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指导老师。自1961年至今先后主编、主审、参编全国各类方剂学教材;从医六十余载,善治内科疑难杂病。本书是依据段富津教授为中医专业七年制学生讲课课堂录音整理而成,贯穿着段富津教授积累多年教学经验所总结的“多维博约,因方施教”的方剂学教学模式。本书分两部分,上篇总论讲述方剂的起源与发展、治法、分类、组成与变化、剂型、煎服法等方剂学基本理论与基础知识,下篇分十八章讲解了二百余首常用方剂。
彭怀仁、王旭东、吴承艳、孙世发编*的《中医 方剂大辞典(第3册第2版)(精)》共收载上自秦汉,下 迄2010年底1800余种中医药及有关文献中有方名的方 剂9万余首。其中以1911年以前的方剂为收集重点, 1911年以后的方剂择优选录。从目录学、版本学、训 诂学、校勘学等多种角度,分别进行考证、校勘、辑 佚、辨伪等研究与补充。
本次重修,在保持《中医方剂大辞典》原有的基础上,主要对该书中的脱、衍、倒、讹,86年以后至今正式出版的方书及有价值的中医药著作中确实有值得收录研究的方剂,以及86以后的方剂研究的新成果如方剂的实验研究成果等,从目录学、版本学、训诂学、校勘学等多种角度,分别进行考证、校勘、辑佚、辨伪等研究与补充,按辞书形式归类整理、使之更系统化、工具化、实用化、现代化,编纂成为迄今为止中国历*为完整的方剂专书,全面反映每首方剂的文献研究、理论研究、临床研究、实验研究等方面的历史成就和现代成就
本辞典共收载上自秦汉,下迄2010年底1800余种 中医药及有关文献中有方名的方剂9万余首。其中以 1911年以前的方剂为收集重点,1911年以后的方剂择 优选录。彭怀仁、王旭东、吴承艳、孙世发主编的《 中医方剂大辞典(第1册第2版)(精)》新增资料的来源 主要以卫生部和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评定的《首批国家 级名老中医效验秘方精选》、卫生部颁发的《药品标 准·中药成方制剂》《国家药品标准·新药转正标准 》《中国药典》2010年版等公认**书籍为主。 本辞典以方剂名称作为辞目。辞目又分为正辞目 与副辞目。同一方剂而有不同名称者,以*早出现的 方名为正辞目,其余为副辞目。但在有些文献中,先 见的方名仅有主治,而无组成、用法,后见的方名有 组成、用法、主治者,则以后见的方名作正辞目,先 见的方名作副辞目。
中医药作为西医治疗的辅助手段,能减轻妇科肿瘤手术、化疗、放疗的副作用,改善症状,提高机体的免疫功能,增进康复,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同时能提高放化疗的效果,延缓或抑制肿瘤生长,延长患者生存期。因此有的患者将服用中药贯穿治疗始终,尤其是女性患者,更依赖中医药。肿瘤实邪常以血瘀、痰凝、气滞等为主,需以扶正、活血化瘀、理气化痰等功效的药物治疗,然妇科肿瘤患者又有经、带、产等生理因素纠葛,用药常需谨慎,针对以上原因,对妇科肿瘤临床常用中药的合理应用进行总结论述,以帮助临床中西医生、中西药师掌握中药在妇科患者中的合理应用具有重要意义。全书分为总论、各论两个部分。总论部分介绍中药合理用药的概念和影响因素、妇科肿瘤中西医结合诊疗的概况、妇科肿瘤中西药的使用状况,妇科肿瘤中药合理应用的原则。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