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物代谢动力学(药物动力学)是定量研究药物在生物体内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规律,并运用数学原理和方法阐述血药浓度随时间变化规律的一门学科。在创新药物研发过程中,药物代谢动力学研究与药效学研究、毒理学研究处于同等重要的地位,已成为药物临床前研究和临床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
PANSS(阳性和阴性症状量表)是当前精神科*常使用的量表之一。在20世纪90年代即通过翻译后在中国开始广泛应用。但该量表的正确使用对于评分员要求较高,通常需要具有一定工作经验的精神科医生接受规范培训并通过一致性测试后,方可使用。 《PANSS培训教材》的出版旨在促进和规范PANSS的教学和培训,以便提高所有涉及使用PANSS的临床研究的质量。 《PANSS培训教材》不仅适用于精神科临床研究的培训和操作,也可作为医学工作者的学术参考。
《细胞病理学》一书是继老一辈细胞病理学家和同龄细胞学者已经出版多部专著之后诞生的。1957年杨大望教授出版《阴道细胞学》和1977年的《彩色临床细胞学图谱》可以说是临床细胞学发展的里程碑。沈琼教授食管细胞学在国内外出版,引起广大细胞病理学者关注。彭孝敬教授穿刺细胞学的专著促进了针吸细胞学的迅速发展。继之,舒仪经教授的细胞病理学在国内广泛流传。2000年,马正中、阚秀、刘树范教授的《诊断细胞病理学》和舒仪经、阚秀教授的《针吸细胞病理学》两书深受读者欢迎。同时也有不少有关细胞学的书籍面世,均为细胞学医师和技术人员有价值的参考资料,为细胞学专业人员提供了丰富的学习资料。本人主编的《临床细胞学》于1990年出版,不少初学细胞学的医师和技术人员认为实用,还希望得到此书,但随着时间的推移,该书已不适应跨世纪
《药物分子设计》以分子的多样性、互补性和相似性及其相互交集作为经纬,所阐述新药设计的原则和技巧,既包括了先导化合物的发现与优化,也体现了完善药效学、药代动力学、药学性质的不同着眼点,力图反映出多学科互相渗透的发展趋势。
对药又称药对,系用相互依赖、相互制药,以增强疗效的两味药组方治病。本书由老中医施金墨的亲传弟子吕景山编写,较详细地介绍了施今墨临床常用对药370余对,包括对药的组成、单味功用、伍用功能、主治病症、常用剂量及临证经验。组方简便,疗效确切,按其功效分类编排,是学习、应用中药和方剂颇有价值的参考书,适于各级临床医师、基层卫生人员和医学院校师生参阅。tttt
本书重点是介绍药物应用的新进展和联合用药。根据近年有关文献报道,对本书内容进行了全面修订,其重点是增加了有关药理作用的介绍,特别是中药研究的新成果。读者从中可以了解药物新用联用的药理机制,提高合理用药水平。新版将药物新用联用归为一项,主要介绍药物在各种病症中单独应用和联合用药的方法和效果,其中包括中西药物的“老药新用”、单方验方和民间疗法。值得注意的是有些是个例报道,可重复性比较差,另外有时同一种药物疗法在不同的文献报道中有效率差别较大,只能作为参考。在新用联用这个栏目中,介绍了药物的应用范围和多种联合用药方案,可供选择和比较。关于“老药新用”,仍应按照“概述”中提出的原则和方法,严格掌握。
《本草纲目》约190万字,分52卷,收药1892种,药方11096首,插图1160幅。我们的做法是从《本草纲目》所收药物的品种考证着手,明确期科属,考订其原植(动)物学名(种名),然后描述其形态特征和生境(态)分布,并配以原植(动)物或矿物色彩图片,以期达到图文并茂的目的。本书是学习和研究《本草纲目》较为理想的重要参考书,对发掘继承祖国药学和老药新用具有很大的参考价值。 《本草纲目》是学习和研究《本草纲目》较为理想的重要参考书,对发掘继承祖国药东和老药新用都具有很大的参考价值。适合于中医临床和中药研究、教学人员学习参考。在应用本书时,应同时与《本草钢目》原书对照来看。对《本草钢目》已有的内容如药用部位、气味、主治、发明、附方等,本书不再重复引用。
《中国医师药师临床用药指南》第2版是一本专门收载药物临床应用信息的工具书,可以有效地协助医师、药师开展其临床专业工作。但是,《中国医师药师临床用药指南》仅供作为临床信息资料使用,并不能代替医师、药师在其临床工作中做出治疗判断或其他决定。
《药性论》,唐甄权所著,原书佚,兹从诸书辑得佚文403条,分为4卷,按《唐本草》药物目次编排。 各药列述正名,性味,君、臣、佐、使,禁忌,功效主治,炮炙制剂及附方。 由于本书以讨论药物性能为主,故对君、臣、佐、使及禁忌等论述最详。计有君药76味,臣药72味,使药108味。有些药还注明单用,或配伍宜忌。对服药时饮食宜忌也有记载,其中以忌羊血最多,疑原书作者是北方人。少数药记有归经。 本书对药物良毒也有新的认识,例如本书指出丹砂有毒:“本经以丹砂为无毒,故多炼治服食,鲜有不为药患者。” 本书多数药含有附方,这些附方曾被《本草纲目》所转录。 本书对科研、教学、生产、临床等都有实用价值,特别对临床应用最有价值。此外对研究中国医学史、本草史、药性发展史,都有的参考价值。 唐兰陵处士萧炳撰《
《药用辅料和药品包装材料检验技术/中国食品药品检验检测技术系列丛书》是《中国食品药品检验检测技术系列丛书》之一,分为“药用辅料检验技术”和“药品包装材料检验技术”两部分。 《药用辅料和药品包装材料检验技术/中国食品药品检验检测技术系列丛书》内容包括药用辅料和药包材的定义、分类、法规及管理制度,以及药用辅料和药包材在制剂中的地位和作用、其质量优劣对仿制药一致性评价的影响;外药用辅料和药包材的发展状况、质量体系、检验方法和常用检验仪器、对照品研制、能力验证和实验室比对。结合实例,对国际上新开发应用的药用辅料、药包材及新的检测技术和方法,包括药用辅料的分级管理、高风险及缓控制剂用辅料、纳米药用辅料的质量控制、药用辅料的功能性、包材容器的密封完整性、包材与药物的相容性研究以及洁净环
《中药配伍禁忌》由南京中医药大学段金廒教授与10余家单位近百位专家学者共同编写而成,集中反映了近10年来中药配伍禁忌研究思路、研究方法和研究成果,代表了当代中药配伍禁忌研究的新进展、新水平。《中药配伍禁忌》共8章。章系统回顾了中药配伍禁忌的内涵与源流;第二章系统阐述了中药配伍禁忌研究思路与方法;第三至五章分别揭示了“半蒌贝蔹及攻乌”“藻戟遂芫俱战草”“诸参辛芍叛藜芦”相反配伍的毒效表征、量 - 毒 - 效关系、体内外功效物质分子相互作用、配伍禁忌形成的化学与生物学机制,以及导致配伍禁忌产生的规律性发现等新研究成果;第六、七章分别选择代表性反药组合及其含反药经典方药,介绍了反药配伍产生妨害治疗的机制、反药配伍宜忌转化的条件性等研究成果。第八章介绍了中药配伍禁忌的研究成果与展望。
中草药显微结构鉴别,是中药五大鉴别方法之一,在中草药真伪鉴别和中成药质量标准的控制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特别是对药材及其类似品、混淆品或一些同属的近缘植物的鉴别有着重要意义。王桂芹、王玉良编著的《常用中草药显微结构鉴别彩色图谱(汉英对照)》对91种常用中草药进行显微鉴别,突出鉴别药用植物的药用部位显微结构和后含物的特征。全书以显微结构彩图表达为主,对其结构和鉴别要点等辅以少量文字说明。本书含插图570幅,其中显微结构彩图544幅,生境实物彩图26幅。《常用中草药显微结构鉴别彩色图谱(汉英对照)》可供国家药品质量检查部门、药材经营者用于鉴别药材真伪之用,还可供中药专业的学生以及从事植物结构研究的专业技术人员作为图谱性工具书使用。
《本草纲目》约190万字,分52卷,收药1892种,药方11096首,插图1160幅。我们的做法是从《本草纲目》所收药物的品种考证着手,明确期科属,考订其原植(动)物学名(种名),然后描述其形态特征和生境(态)分布,并配以原植(动)物或矿物色彩图片,以期达到图文并茂的目的。本书是学习和研究《本草纲目》较为理想的重要参考书,对发掘继承祖国药学和老药新用具有很大的参考价值。 《本草纲目》是学习和研究《本草纲目》较为理想的重要参考书,对发掘继承祖国药东和老药新用都具有很大的参考价值。适合于中医临床和中药研究、教学人员学习参考。在应用本书时,应同时与《本草钢目》原书对照来看。对《本草钢目》已有的内容如药用部位、气味、主治、发明、附方等,本书不再重复引用。
中药炮制化学便是作者率先提出并研究的一门新兴学科,是中药炮制学的外延学科,是非常有发展前景的学科。本书创新性地以化学成分为纽带,将现代化学与传统中药炮制学相结合,探讨了研究中药炮制过程中化学成分量变和质变的规律与生物效应。同时结合前沿的各种谱学、组学手段,促进传统炮制原理的解析与工艺改进和创新,全面揭示中药炮制的科学内涵。本书还提出了中药化学炮制学的研究线路及其制法,即根据已知化学成分的分类和性质进行炮制的定向炮制;根据中药药性进行炮制,改变或增强药性,降低毒性的定性炮制;为获得更多的目的产物,将传统发酵技术和现代发酵技术结合的发酵炮制等。
通过对壮族全区范围壮药的采集、整理和研究,《中国壮药学》全面总结了壮药的发掘、整理、研究的成果,系统阐述了壮药的起源和发展概况、壮药的基本理论及应用规律;从实际应用出发,对壮族聚居地区重要而常用的壮药500种进行了详细介绍。
税丕先和庄元春主编的《现代中药材商品学》由泸州医学院、泸州市中医院、绵阳市中医院、泸州市食品药品检验所多位具有教学、科研及实践经验的教师编写而成,在编写过程中得到了泸州百草堂中药饮片有限公司、成都荷花池中药材专业市场、安徽亳州中药材专业市场等多家单位的大力支持和帮助。 《现代中药材商品学》分为上编“总论”、下编“各论”两个部分。上编分为11章,概述了中药材商品学的含义及其特点,我国中药材商品的产地及产地变迁,中药材商品的采收加工、包装、贮藏,中药材商品的鉴定、规格等级,中药材商品的经营管理法规、质量标准及质量控制,中药材商品的、国际贸易,中药材商品的资源及其可持续利用,中药材商品价格的操纵与人为炒作,中药材商品的现代化等。下编主要参照《中国药典》2005年版(一部)中的部分品种,
通过对壮族全区范围壮药的采集、整理和研究,《中国壮药学》全面总结了壮药的发掘、整理、研究的成果,系统阐述了壮药的起源和发展概况、壮药的基本理论及应用规律;从实际应用出发,对壮族聚居地区重要而常用的壮药500种进行了详细介绍。
近年来,基于生理的药动学模型在医药领域越来越受到重视,在靠前,目前也有越来越多的科研工作者希望能够学习并应用这一工具。本书是基于生理的药动学模型领域享有盛名的一本著作,书中详尽描述了基于生理的药动学模型的原理、方法以及在医药领域中的应用。在此,我们将该书译成中文,希望能够为靠前读者提供一本了解该领域的书籍,为PB模型在靠前医药领域的推广应用提供一些帮助。本书尝试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展现了PB模型在提高和改进药物发现与研发进程方面的巨大潜力。本书由两部分组成。部分系统性介绍了基于生理的药动学模型、个体间差异,以及生物药或小分子药物间相互作用等方面所包含的基本原理。第二部分则深入介绍了PB模型在药物研发中的具体应用及其显著作用。为了同时满足不同层次读者的需求,本书既包括对本领域概略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