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版的修订工作继承三十年传统,坚持一贯原则,在第五版的基础上对全书内容进行修改、充实和完善。本版《医学临床“三基”训练》(含医师、护士、医技三个分册)特点如下:1.坚持以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为重点的“三基”原则,保持“三基”系列图书知识框架;体现现代的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将基础医学、临床医学、预防医学、心理学、康复医学和保健医学地融为一体;一如既往地坚持人文医学与临床医学并重。2.根据新版医学本科规划教材,查阅临床疾病的诊断治疗“白皮书”,参考医学本科专业培养大纲、国家医师资格考试大纲等,力争使修订工作达到“夯实基础”和“补充前沿”的目的要求。3.基础医学尤其生理学、病理生理和生物化学等学科发展快、进展多,甚至某些方面颠覆了学科既往认知。此次修订秉承“为临床医学服务的
《化妆品安全技术规范》(2015年版)共分八章,章为概述,包括范围、术语和释义、化妆品安全通用要求。第二章为化妆品禁限用组分要求,包括1388项化妆品禁用组分及47项限用组分要求。第三章为化妆品准用组分要求,包括51项准用防腐剂、27项准用防晒剂、157项准用着色剂和75项准用染发剂的要求。第四章为理化检验方法,收载了77个方法。第五章为微生物学检验方法,收载了5个方法。第六章为毒理学试验方法,收载了16个方法。第七章为人体安全性检验方法,收载了2个方法。第八章为人体功效评价检验方法,收载了3个方法。
本书收录了食品、药品、化妆品、医疗器械监管领域发生的典型案例,分为药品(33例)、食品(54例)、医疗器械(31例)及化妆品(23例)等4类。每个案例分3部分: 案情简介 、 处罚依据 案例评析 。通过对这些典型案例的剖析,用以指导基层监管人员的日常工作。
《全国医学教育发展中心医学教育译丛》丛书之一,丛书主译为北京大学常务副校长、医学部主任、全国医学教育发展中心主任詹启敏院士。。本书由在模拟医学界享有盛誉的美国西北大学的William C. McGaghie教授及其学生Diane B. Wayne(现为该校医学院教育副院长)以及effrey H. Barsuk担任主编。内容不限于模拟医学,而是阐述了整个医学教育应该如何利用好掌握性学习这一教育利器,从而进行医学教育教学、考核评价,以及掌握性学习在医学教育领域的发展前景。
靶向定位给药系统系指根据生物体的生理学和分子生物学特性,借助载体、配体或抗体的作用,通过血液循环或胃肠道等途径将药物选择性地浓集定位于靶组织、靶器官、靶细胞或细胞器的一种递药系统。由于靶向递药系统能够使药物浓集于病灶组织,相应降低非病灶组织的药物浓度,因此能够提高药物的治疗效果,降低毒副作用,已经成为药剂学研究的热点研究领域。近年来,肿瘤靶向的研究日趋成熟,紫杉醇、阿霉索等多个微粒靶向制剂已经应用于临床,并且取得良好的治疗效果。本书对肝靶向、脑靶向、肾靶向、肺靶向等靶向定位给药系统的靶向机制、制备及评价方法进行了系统性的综述。
《血流感染实验诊断与临床诊治》自2011年出版至今,深受临床微生物实验室检验人员和相关医师的欢迎和好评,已成为血流感染领域的经典著作。 本次修订,对章节和内容进行了大幅度调整、完善和更新。全书共3篇共26章。重点通过图解形式,阐述常见病原菌、少见菌和疑难菌在不同培养基培养后涂片的镜下形态;更新和补充了引起血流感染的少见及疑难病原体的照片;增加了血培养细菌和真菌生长曲线特点,厌氧菌血培养、分枝杆菌血培养、真菌血培养、特殊要求血培养(巴尔通体血培养、支原体血培养等),以及寄生虫血液检测等;扩充了高致病菌血流感染和危重症患者血流感染的管理、临床诊断和治疗,包括血流感染早期微生物诊断、抗菌药物的选择以及感染病灶的早期适宜控制等。 全书内容丰富、图文并茂,兼具性和实用性。书中附有彩图(照片)500余
主要内容包括:1.输血科质量体系建设;血液制品采集运输及保存;输血前评估和输血后疗效评价;输血不良反应的预防和管控;2.血型系统介绍,输血相容性检测技术;输血相容性检测疑难病例及其分析讨论。主要特色:1.由全国输血界的知名专家编写,具有长期的培训讲座工作经验;2.临床常用和较新的输血技术,如从"血管"到"血管"的全过程输血管理和检测技术;3.系统深入,理论结合实践,实用性良好。本书以三级医院和省市级血站年轻医师和技术人员为培训对象。
本书是适应中医临床用药发展需要而编写的。全书共收载了常用中药18类539味,其中主药418味,附药121味,并介绍了古今用药的经验、某些中药研究成果和多种新的中药剂型。对每味药都具体地叙述了来源、成人、药理、功能、临床应用、用法用量和注意事项等,还列有一章有毒药物的中毒与解救。全书简明、实用、新颖,是中西医临床医师、药师、护士、医学院校师生较好的参考书。
本书由北京中医药大学基础医学院方药系主任国家精品课程中药学负责人钟赣生教授主编,包括总论和各论,共28章。内容主要根据中药学教学大纲要求,对有关章节的重点、难点,以形象直观的图表进行解析。总论1-7章,分别为中药的起源和中药学的发展,中药的产地与采集,中药的炮制,中药的性能,中药的配伍,中药的用药禁忌,中药的剂量与方法。各论8-28章,分类 以图表形式介绍了不同中药的药性、功效主治、用量用法、使用注意,章末则为各类中药功用归纳小结、功效及主治病证背记表。 本书主要供中医院校学生、教师参考使用。
药物代谢动力学(药物动力学)是定量研究药物在生物体内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规律,并运用数学原理和方法阐述血药浓度随时间变化规律的一门学科。在创新药物研发过程中,药物代谢动力学研究与药效学研究、毒理学研究处于同等重要的地位,已成为药物临床前研究和临床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