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仲景著的《伤寒论》是一部阐述外感及其杂病治疗规律的专著。该书总结了前人的医学成就和丰富的实践经验,集汉代以前医学之大成,并结合自己的临床经验,系统地阐述了多种外感疾病及杂病的辨证论治,理法方药俱全,在中医发展 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和承先启时的作用,对祖国医学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张仲景著的《金匮要略》共25篇,方剂262首,列举病症六十余种。所述病证以内科杂病为主,兼有部分外科妇产科等病证。《金匮要略》也是中国现存 早的一部诊治杂病的专著,是仲景创造辨证理论的代表作。张仲景原著《伤寒杂病论》,在流传的过程中,经后人整理编纂将其中外感热病内容结集为《伤寒论》,另一部分主要论述内科杂病,名为《金匮要略方论》。
随着现代物质水平的提高,健康长寿已经成为人人关心的话题。每个人都希望自己坐拥健康,所以加倍关注中医、中药,以寻求养生保健之法。本书的出现便可帮助大家排忧解难。书中精心挑选了数种安全、简易、科学的治疗药方,深入浅出地阐述了它们的功效主治和养生妙用,使您在少花钱或者不花钱的情况下,既可以满足口腹之欲,又能祛病疗疾,增强自身的免疫力。
张仲景著的《伤寒论》是一部阐述外感及其杂病治疗规律的专著。该书总结了前人的医学成就和丰富的实践经验,集汉代以前医学之大成,并结合自己的临床经验,系统地阐述了多种外感疾病及杂病的辨证论治,理法方药俱全,在中医发展 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和承先启时的作用,对祖国医学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中风斠诠》共分三卷,卷一为中风总论,卷二为内风暴动的脉因证治,卷三为古方平议。该书对中风病的研究深入详尽,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代表了这一时期中医在专病研究方面的水平。作者张山雷是我国清末民初著名的中医学家、中医教育家及著作家。书中张山雷融会中西学说,阐述中风病名及证治,见解独特,具有重要的临床指导意义。
张仲景著的《金匮要略》共25篇,方剂262首,列举病症六十余种。所述病证以内科杂病为主,兼有部分外科妇产科等病证。《金匮要略》也是中国现存 早的一部诊治杂病的专著,是仲景创造辨证理论的代表作。张仲景原著《伤寒杂病论》,在流传的过程中,经后人整理编纂将其中外感热病内容结集为《伤寒论》,另一部分主要论述内科杂病,名为《金匮要略方论》。
张仲景著的《伤寒论》是一部阐述外感及其杂病治疗规律的专著。该书总结了前人的医学成就和丰富的实践经验,集汉代以前医学之大成,并结合自己的临床经验,系统地阐述了多种外感疾病及杂病的辨证论治,理法方药俱全,在中医发展 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和承先启时的作用,对祖国医学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傅山撰的《女科》约成书于十七世纪,上卷载带下、血崩、鬼胎、调经、种子等五门,每门下又分若干病候,计38条、39症、41方。下卷则包括妊娠、小产、难产、正产、产后诸症,亦五门,共39条、41症、42方。全书文字朴实,论述简明扼要,理法方药谨严而实用,重视肝、脾、肾三脏病机,善用气血培补、脾胃调理之法,故颇受妇产医家推崇。 《傅青主女科》是中医文化经典文化丛书之一,是对《女科》这部中医经典古籍的再次校对和整理。
本书共分六章,分别介绍了计算机基础知识、中文Windows2000 操作系统、计算机网络基础、中文Word的使用、中文Excel的使用等内容。
急救医学是医疗卫生系统中发展最快的领域之一。而从事这项工作的医护人员又随时面对临床诊断、判断病情、决择治疗等挑虞的极限。因此,本书在力求叙述简明扼要的基础上,以诊断和治疗为重点。为有助于迅速准确地做出诊断,本书将检查项目分为必要检查和选择性检查两大类;将治疗药物分为特效药物、常用药物和疗效肯定的中药等三部分,以利参考。 全收分为临床急症、急救技术和急救用药三篇,由从事急诊和危重病医学的专家共同编写。采用的资料一般均较成熟、可靠、观点无误、论述严谨,可操作性强,是从事急诊和危重症的临床医、护、技术人员案头的参考书。急救医学与临床各学科之间的联系众多,发展迅速,新理论,新技术层出不穷。
《汤头歌诀》,古代汉族医方著作。共一卷。清代汪昂撰。刊于1694年。书中选录中医常用方剂300余方,分为补益、发表、攻里、涌吐等20类。以七言歌诀的形式加以归纳和概括。并于每方附有简要注释,便于初学习诵,是一部流传较广的方剂学著作。刊印后相应地出现了多种后人续补、增注或改编的作品。其中1961年人民卫生出版社的《汤头歌诀白话解》,就是本书较为详明的注释本。现存清刻本、石印本、铅印本50余种。
《汤头歌诀》,古代汉族医方著作。共一卷。清代汪昂撰。刊于1694年。书中选录中医常用方剂300余方,分为补益、发表、攻里、涌吐等20类。以七言歌诀的形式加以归纳和概括。并于每方附有简要注释,便于初学习诵,是一部流传较广的方剂学著作。刊印后相应地出现了多种后人续补、增注或改编的作品。其中1961年人民卫生出版社的《汤头歌诀白话解》,就是本书较为详明的注释本。现存清刻本、石印本、铅印本50余种。
《 汤头歌诀》古代汉族医方著作。共一卷。清代汪昂撰。刊于1694年。书中选录中医常用方剂300余方,分为补益、发表、攻里、涌吐等20类。以七言歌诀的形式加以归纳和概括。并于每方附有简要注释,便于初学习诵,是一部流传较广的方剂学著作。刊印后相应地出现了多种后人续补、增注或改编的作品。
《汤头歌诀》,古代汉族医方著作。共一卷。清代汪昂撰。刊于1694年。书中选录中医常用方剂300余方,分为补益、发表、攻里、涌吐等20类。以七言歌诀的形式加以归纳和概括。并于每方附有简要注释,便于初学习诵,是一部流传较广的方剂学著作。刊印后相应地出现了多种后人续补、增注或改编的作品。其中1961年人民卫生出版社的《汤头歌诀白话解》,就是本书较为详明的注释本。现存清刻本、石印本、铅印本50余种。
《汤头歌诀》,古代汉族医方著作。共一卷。清代汪昂撰。刊于1694年。书中选录中医常用方剂300余方,分为补益、发表、攻里、涌吐等20类。以七言歌诀的形式加以归纳和概括。并于每方附有简要注释,便于初学习诵,是一部流传较广的方剂学著作。刊印后相应地出现了多种后人续补、增注或改编的作品。其中1961年人民卫生出版社的《汤头歌诀白话解》,就是本书较为详明的注释本。现存清刻本、石印本、铅印本50余种。
《汤头歌诀》,古代汉族医方著作。共一卷。清代汪昂撰。刊于1694年。书中选录中医常用方剂300余方,分为补益、发表、攻里、涌吐等20类。以七言歌诀的形式加以归纳和概括。并于每方附有简要注释,便于初学习诵,是一部流传较广的方剂学著作。刊印后相应地出现了多种后人续补、增注或改编的作品。其中1961年人民卫生出版社的《汤头歌诀白话解》,就是本书较为详明的注释本。现存清刻本、石印本、铅印本50余种。
吴瑭著的《温病条辨》是明清医学中温热学派的名著之一。全书共有6卷,前三卷据刘河间三焦分治的方法,系统地把温病分为上中下三篇,详细论述了温病的病源与证治。卷四为杂说,卷五为解产难,卷六为解儿难。都是结合温病的理论来讨论产后调治以及小儿惊风、痘症等。 本书是中医文化经典文化丛书之一,是对这部中医经典古籍的再次校对和整理。
张仲景著的《伤寒论》是一部阐述外感及其杂病治疗规律的专著。该书总结了前人的医学成就和丰富的实践经验,集汉代以前医学之大成,并结合自己的临床经验,系统地阐述了多种外感疾病及杂病的辨证论治,理法方药俱全,在中医发展 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和承先启时的作用,对祖国医学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脾胃论》,古代汉族医学著作之一。李东垣撰,由医论38篇,方论63篇组成,分上、中、下三卷。 上卷分别阐述了脾胃生理特性,病理变化,及在发病学上的认识意义,宗《内经》、《难经》之旨而发挥之,并附升阳益胃汤等诸方论述各证治疗之法;中卷就气运衰旺、饮食劳倦热中证等专题作进一步阐发,并译述补中益气汤、调中益气汤等补脾胃诸方的主治应用、加减配伍;下卷着重论述脾胃虚损与其他脏腑、九窍的关系,以治疗饮食伤脾等证诸方、有关治验。 本书是对中医经典古籍的再次校对和整理,涉及范围有中医基础理论、诊断、方剂学、中药学、女科、脉诊辨病、经方验方等,是中医基础理论体系的完整展现,是古代汉族医学著作之集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