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兆祥医案》精选了老中医吴兆祥(1895-1987)的医案,涉及消化系统疾病,呼吸系统疾病,循环系统疾病,泌尿系统疾病,神经、精神系统疾病,传染性疾病,皮肤疾病,限、耳鼻喉及口腔疾病,妇科疾病,儿科疾病等,医案后为吴兆祥和作者吴中云撰写的按语。书后附部分疾病分型证治法和吴兆祥为纪念施今墨先生所撰之“我对先师的回忆”等内容。 吴兆祥曾得到“北平四大名医”之施今墨、汪逢春的亲传,行医近50载,其辨证思路和遣方用药颇有独到之处,可供中医临床人员学习参考。
......
《寒瘟条辨摘要》又名《瘟疫条辫摘要》,成书于清嘉庆十六年(1811),吕田辑。 《寒瘟条辨摘要》分上下两卷,上卷开篇首列瘟病根源证治与伤寒不同辨,随后分别详列瘟病与伤寒六经证治不同辨、四掼不可正治辨、瘟病与伤寒不同诊脉、大头瘟六证、瘟病诸下证及有关杂病及妇、儿科瘟病。下卷则备载洽瘟病诸方,以升降散为诸方之首,皆配以歌诀。本次整理以清嘉庆十六年辛未新繁沈氏刻本为底本。
孟靓靓、陈夫银、孟昭泉主编的《骨与关节疾病药食宜忌/常见病药食宜忌丛书》一书共六章, 章简要介绍了骨与关节的影响因素以及营养素和药物对骨与关节衰老的预防;第二章至第六章详细介绍了骨与关节常见疾病的药食宜忌,每一疾病按概述(包括病因、临床表现、辅助检查)、饮食宜忌(包括饮食原则、药膳食疗方及饮食禁忌)、药物宜忌(中西医药物治疗与禁忌)分别讲述。本书通俗易懂,内容全面,方法简便,实用性强,是骨与关节疾病患者保健及疾病防治的 用书,亦可供基层医务人员学习参考。
《医方约说》为综合性临证方书,由明代鲍叔鼎撰于嘉靖三十六年(1557)。全书分上下两卷,共78篇。卷上包括中风、头痛等35种内科病证,卷下包括心痛、疮疡、妇人证、小儿证、目病等43种常见病证,涉及内、外、妇、儿、五官诸科。全书以病证分篇,每篇多立一主方,后列常用附方,所选方药多效验便廉。《医方约说》融会仲景、东垣、河间、丹溪四子之说,而以丹溪为宗,对了解丹溪流派观点有一定帮助。本次整理以明嘉靖三十八年刻本为底本。
《脉经直指》共七卷,脉学著作,明代医家方谷著。卷一主要论述撰写一脉经直指论一的目的,即为使后学“言谈有论,治病有法,切脉有验”。卷二、卷三、卷四从“火”“热”“虚”等角度对各脉象之形、对应之病证、治法、方药进行阐述。卷五、卷六、卷七则分别对“七表”“八里”“九道”之脉的具体性状、对应病证、治法、方药进行详细介绍。诊脉应用所列病证均先脉后因,次辨证,次治法,条理清晰。对具体脉象的鉴别体会常结合《脉经》中的具体内容予以阐述。本次整理以明万历二年甲戌(1574)刻本为底本。
本书介绍医学论文和医学图书的一些编写知识、编写技巧以及编写方法,有的是编者的一些肤浅体会和经验;有的是借鉴了图书出版界同道的研究成果,都是一家之言,希望对读者有所帮助。
《脉经直指》共七卷,脉学著作,明代医家方谷著。卷一主要论述撰写一脉经直指论一的目的,即为使后学“言谈有论,治病有法,切脉有验”。卷二、卷三、卷四从“火”“热”“虚”等角度对各脉象之形、对应之病证、治法、方药进行阐述。卷五、卷六、卷七则分别对“七表”“八里”“九道”之脉的具体性状、对应病证、治法、方药进行详细介绍。诊脉应用所列病证均先脉后因,次辨证,次治法,条理清晰。对具体脉象的鉴别体会常结合《脉经》中的具体内容予以阐述。本次整理以明万历二年甲戌(1574)刻本为底本。
《医方约说》为综合性临证方书,由明代鲍叔鼎撰于嘉靖三十六年(1557)。全书分上下两卷,共78篇。卷上包括中风、头痛等35种内科病证,卷下包括心痛、疮疡、妇人证、小儿证、目病等43种常见病证,涉及内、外、妇、儿、五官诸科。全书以病证分篇,每篇多立一主方,后列常用附方,所选方药多效验便廉。《医方约说》融会仲景、东垣、河间、丹溪四子之说,而以丹溪为宗,对了解丹溪流派观点有一定帮助。本次整理以明嘉靖三十八年刻本为底本。
本书主要介绍从古至今的中医名医,共计五章,分别是上古名医、汉晋时期名医、隋唐两宋时期名医、晋元明清时期名医和近代京城四大名医,介绍不同时期名医的生平、行医的经历等。首先,第一章分别介绍了上古时期的名医神农、黄帝、扁鹊。第二章重点介绍了汉晋时期外科鼻祖华佗、医圣张仲景、脉学第一人王叔和、针灸鼻祖皇甫谧、急救专家葛洪、宰相医家张仲景。第三章介绍了隋唐两宋时期的名医巢元方、孙思邈、王焘、钱乙等。第四章分别介绍了李时珍、张景岳、王肯堂、吴又可等晋元明清时期名医。第五章介绍近代京城的四大名医:萧龙友、孔伯华、汪逢春、施今墨。每章都配有名医的图片、照片,以供作者阅读,书稿整体阅读起来通俗易懂,图文并茂,对于读者了解我国从古至今的名医有一定的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