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如人世,有過眼煙雲,有歷久彌新。傳世的經典,東方的智慧,舉重若轻,助您應對變化的世界。 從手跡赏讀文學,由文學感悟人生,輕鬆完成閱讀,卻又可以不断重讀,隨興所至,經典原來可以這樣讀!
「九七回歸」之後,香港有不少學生北上遊覽首都。在北京旅遊,接觸中國文化,對「京味」感興趣。在這種情況下,讀老舍(1899-1966)小說,肯定印象深刻。老舍作品多以北京為背景,把這座世界文化名城神秘而複雜的面貌揭示給讀者。他用純正地道北京話寫作,作品被當成學習漢語的範本。本書編者舒乙為老舍之子,1935年生於青島,北京人,滿族。畢業於原蘇聯列寧格勒基洛夫林業技術大學林產化學系。在研究所和工廠當過科研人員和高級工程師,1978年開始從事業餘寫作。中國現代文學館館長,老舍研究專家。也是有名作家。 「新高中會考必讀(文學)」系列是為了配合香港教育統籌局新高中教育改革、針對香港中學生學習和應用現代漢語而編選的。在新高中學制下,對「中國文學」的改革,是將比以往更加注重文學創作,「讓學生享受創作的愉悅,抒發
登高三千公尺,路寒袖的胸懷視野,比天空低一點,比雲層高一些,而他雙腳所站立的位置就在結結實實的土地與多情的人間。從鄉村到城市,再又回歸土地,他凝視的關懷與角度,落在番薯與稻米生長的平疇原野。在共同記憶不斷流失的我們所居住的這塊土地上,路寒袖記錄的顯影,不只是他的憂鬱,也是我們的情感所依。 作者簡介 本名王志誠,台中縣大甲人。一九五八年生。東吳大學中文系畢業。曾任教師、中國時報「人間」副刊撰述委員。現任台灣日報副總編輯兼藝文中心主任、文化總會副祕書長等。 曾獲金曲獎*作詞人獎、金鼎獎*作詞獎、金鼎獎推薦優良圖書出版獎、賴和文學獎、中興文藝獎章新詩獎、中國文藝協會文藝獎章散文獎等。 著有詩集《早,寒》、《夢的攝影機》、《春天的花蕊》、《我的父親是火車司機》、《路寒袖
人有所欲,有所不欲:惟生逢亂世,面對黑暗現實,要抵抗濁流,保存氣節,談何容易!魏晉時代,是政治的亂局,文學的盛世;嵇康與陶淵明,代表兩種截然不同的應世態度。嵇康放縱、憤懣,將對時代的不滿傾注在《絕交書》襄,锐辭諷語,傾吐無法與現實妥協的沉痛陶淵明內斂、清高,寫《歸去來兮辭》表明辭官歸隱的決心,柔辭輕語,含蓄地流露遗世的孤傲:兩文一顯一隱,反映了人之於大時代的無奈。
長期以來,不少中文科老師將「精批細改」的文章批改模式視為圭臬,不敢有所改變或偏離,務必將學生的文章改得「面目全非」,否則,會被質疑沒有盡力改好學生的文章。久而久之,便出現一種「師生相殘」的惡性循環:寫文章的覺得寫作是一件苦事,改文章的也感到身心疲憊。 為了提高老師批改文章的效率、改善學生寫作文章的能力,本書選取了三十八篇學生文章作為批改範例,由十九位中文科老師向大家示範如何以「能力導向」的模式批改文章,希望中文科老師可以認識、以至掌握這種全新的批改模式。我們希望老師與學生都可以在本書中有所得著。
蕭至傑是個平凡男孩。母親彷彿為了彌補父親意外死亡的悲劇,強迫他接受嚴苛的小提琴訓練,生活陷在日復一日的灰暗音階裡。女孩孫以芃奇蹟似地走進他生命,短暫的相處竟成至傑永恆而純淨的愛。剛滿18歲,一場擦槍走火的意外,把蕭至傑送進了監獄,十二年苦牢,歷經許多扭曲的暴力,心性幾乎徹底摧毀。出獄後,他展開一場尋找孫以芃的城市冒險。他一心渴望要回到那個與女孩並肩的美好下午……但,古怪的是,他竟是需要一把槍!
寫小說難嗎? 小說和散文有何區別? 小說裡的故事從何而來? 如何講好一個故事? 這些都是我們讀小說和寫小說時常常想到的問題。 本書從內容、結構和風格等十二個方面深入淺出地分析、探討和闡釋了這些問題。作者多年來致力於小說創作和研究,曾獲多種小說獎,本書既是她的研究成果,又是她的創作心得,相信有助於大家欣賞和創作小說。
提高中文水準,寫好文章,好的、簡捷的方法自然是多讀和多寫,而朱自清的這本書,正是針對這兩方面所作出的“指導“。朱自清為中國新文學運動中優秀的作家、學者及教育家,一生從事教育工作,也寫下許許多多膾炙人口的作品,有的散文名篇如《背影》、《荷塘月色》、《槳聲燈影里的秦淮河》等至今仍然作為範文而收入兩岸三地的中學語文課本。因此由他來作“讀寫指導”,既可以有的放矢,有足夠的針對性和代表性,又能看準學生在讀寫上的困難與毛病,深入淺出地分析解答。 本店收集了朱自清有關語文讀寫方面的文章,結集成本書,期望它對有志提高自己的中文水準的學生及讀者有所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