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南旧事》 內容簡介 《城南旧事》是台湾女作家林海音的代表作。该作品通过英子童稚的双眼对童年往事的回忆,讲述了一段关于英子童年时的故事,反映了作者对童年的怀念和对北京城南的思念。 二十世纪二十年代末,六岁的小姑娘林英子住在北京城南的一条小胡同里。经常痴立在胡同口寻找女儿的 疯 女人秀贞,是英子的一个朋友。秀贞曾与一个大学生思康暗中相爱,后来思康回了老家,再也没回来。秀贞生下的女儿小桂子又被家人送到城墙根脚下,不知去向。英子对她非常同情,于是答应帮秀贞找小桂子。英子在不经意间发现妞儿的身世与小桂子极其相似,又发现她脖颈后的青记,急忙带她去找秀贞。秀贞与离散六年的女儿相认后,立刻带妞儿去找寻爸爸。但最终在赶火车时母女二人一同丧命于火车下。英子发着高烧,昏迷了十天,差点
長期以來,不少中文科老師將「精批細改」的文章批改模式視為圭臬,不敢有所改變或偏離,務必將學生的文章改得「面目全非」,否則,會被質疑沒有盡力改好學生的文章。久而久之,便出現一種「師生相殘」的惡性循環:寫文章的覺得寫作是一件苦事,改文章的也感到身心疲憊。 為了提高老師批改文章的效率、改善學生寫作文章的能力,本書選取了三十八篇學生文章作為批改範例,由十九位中文科老師向大家示範如何以「能力導向」的模式批改文章,希望中文科老師可以認識、以至掌握這種全新的批改模式。我們希望老師與學生都可以在本書中有所得著。
文章如人世,有過眼煙雲,有歷久彌新。傳世的經典,東方的智慧,舉重若轻,助您應對變化的世界。 從手跡赏讀文學,由文學感悟人生,輕鬆完成閱讀,卻又可以不断重讀,隨興所至,經典原來可以這樣讀!
中國近代,學人輩出。中國內部劇烈的社會文化變遷,中西文化的撞擊與交流,客觀上催生兼通新舊、學貫中西的大師。鴉片戰爭以後一個半世紀,國家飽受內亂外患。正是幾代學者,使中國學術的傳承與發展血脈下斷,以文化的復興支持了民族的振興。 大師多有啟蒙之願。皇皇巨著之外,每每有小作發表。志在訓練學子,普及文化,啟迪民智。這些作品都是精心之作,寫作時並不比著撰學術文章省力和容易。因此往往能融會貫通、深入淺出,揮灑自如中顯露真知卓見。與其後坊間出現的輾轉編撰之作相比,這些作品實在更值得傳之久遠,成為後學的必讀。 本店遂有編輯出版“大師小作”之議。學術本無大小高低之分。此處所謂小作,不僅指篇幅,主要還是指行文落筆較為普及而已。既為學術大師傅道授業解惑之經典筆墨,又是莘莘學子自身修養訓練之
登高三千公尺,路寒袖的胸懷視野,比天空低一點,比雲層高一些,而他雙腳所站立的位置就在結結實實的土地與多情的人間。從鄉村到城市,再又回歸土地,他凝視的關懷與角度,落在番薯與稻米生長的平疇原野。在共同記憶不斷流失的我們所居住的這塊土地上,路寒袖記錄的顯影,不只是他的憂鬱,也是我們的情感所依。 作者簡介 本名王志誠,台中縣大甲人。一九五八年生。東吳大學中文系畢業。曾任教師、中國時報「人間」副刊撰述委員。現任台灣日報副總編輯兼藝文中心主任、文化總會副祕書長等。 曾獲金曲獎*作詞人獎、金鼎獎*作詞獎、金鼎獎推薦優良圖書出版獎、賴和文學獎、中興文藝獎章新詩獎、中國文藝協會文藝獎章散文獎等。 著有詩集《早,寒》、《夢的攝影機》、《春天的花蕊》、《我的父親是火車司機》、《路寒袖
蕭至傑是個平凡男孩。母親彷彿為了彌補父親意外死亡的悲劇,強迫他接受嚴苛的小提琴訓練,生活陷在日復一日的灰暗音階裡。女孩孫以芃奇蹟似地走進他生命,短暫的相處竟成至傑永恆而純淨的愛。剛滿18歲,一場擦槍走火的意外,把蕭至傑送進了監獄,十二年苦牢,歷經許多扭曲的暴力,心性幾乎徹底摧毀。出獄後,他展開一場尋找孫以芃的城市冒險。他一心渴望要回到那個與女孩並肩的美好下午……但,古怪的是,他竟是需要一把槍!
★2008台北國際書展-金蝶獎「封面設計設計獎」入圍。 您未曾見過的,如斯遼闊、繁複,卻又深刻鮮明的偉大心靈地圖! 《小說地圖》是香港科技大學教授鄭樹森先生為讀者作的小說世界導覽,新版重新編排配圖重出。 小說家們筆下創造出來的世界,不論何時造訪都可能有巨大的感受差異。小說家們或許各不相識,但他們的語言、價值觀、心理活動、生命經歷、書寫傳統與風格特色,乃至於對藝術本質的認知等等,卻宛如互相牽連影響的迷宮轉角,使人既好奇神往卻也困惑踟躕。在《小說地圖》中,鄭樹森教授傾其多年學養,和對小說藝術的熱愛,為讀者記述下他探勘數十個國家百餘位小說家的拓墾路徑,深入淺出,編織出一幅座標清晰,景觀豐沛的小說地圖,更是他對20世紀小說家們核心的凝視關懷與創作貢獻作出的點評成績單! 《小說地圖》對世界小說的入
1972年,關傑明,唐文標連續發表數文,指出中國現代詩脫離傳統,崇尚西方的藝術至上論,強調個人主義,隨後,中国台灣的詩人們便開始由西方的各式各樣的主義轉回到自己的現實來。近年來,一些年輕詩人更發出了新 啼聲,試探了許多新路向,造成了詩面貌的多樣性。本書便是蕭蕭以誠心、理性、詩情寫下的中國現代詩評鑑專集。
「九七回歸」之後,香港有不少學生北上遊覽首都。在北京旅遊,接觸中國文化,對「京味」感興趣。在這種情況下,讀老舍(1899-1966)小說,肯定印象深刻。老舍作品多以北京為背景,把這座世界文化名城神秘而複雜的面貌揭示給讀者。他用純正地道北京話寫作,作品被當成學習漢語的範本。本書編者舒乙為老舍之子,1935年生於青島,北京人,滿族。畢業於原蘇聯列寧格勒基洛夫林業技術大學林產化學系。在研究所和工廠當過科研人員和高級工程師,1978年開始從事業餘寫作。中國現代文學館館長,老舍研究專家。也是有名作家。 「新高中會考必讀(文學)」系列是為了配合香港教育統籌局新高中教育改革、針對香港中學生學習和應用現代漢語而編選的。在新高中學制下,對「中國文學」的改革,是將比以往更加注重文學創作,「讓學生享受創作的愉悅,抒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