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共收有關詩學論文十二篇,其中可分兩大類:一類是「品詩」部分,包括評品詩歌樂府的內涵、詩趣的構成、主題的轉變、以及寫作技巧的分析、詩歌的時代功能。另一類是「吟詩」部分,探討詩詞曲古譜的由來、吟誦的規則和方法、以及新詩朗誦的探述。詩歌可愛,無論詩趣、詩情、詩意、詩境或詩聲,都是永遠引人入勝的地方。本書每篇都在探討詩歌的奧秘,題名為「品詩吟詩」。
本書就《文心雕龍》的整體來分析其結構,討論其內容,再於各章節中就《文心雕龍》各篇的文辭,來 實際分析與討論各細節。既不膠於注釋與語譯,也不空泛談理論;既顧到全書的整體性及其相互聯繫,也注 意精析其條目,求其細密詳盡。使讀者能直接的瞭解劉勰的意見,精確的認識其理論。同時也引用劉勰以前 及其並時的文論家的論說,與其比較分析,以見其淵源流變。本書對研究中國文學原理、創作技巧、鑑賞與 批評,以及研究中國文學發展史的人,都會有很大的幫助。
當我們的學術界充斥著結構主義、解構主義、符號學、詮釋學等等名詞時,你是否想過這些理論真能全盤套用在中國文學研究上?這時葉維廉說了一個故事:青蛙和魚是非常要好的朋友。有一天,青蛙跳出水面,在陸地上玩了一整天,看到了許多新奇的事物。等他回到水裡,急著向好友分享一切。他說:「陸地的世界精彩極了,有身穿衣服、頭戴帽子、手握拐杖、足履鞋子的人。」此時,在魚的腦中便出現了一條魚,身穿衣服,頭戴帽子,腹鰭挾手杖,鞋子則吊在尾鰭上。青蛙又說:「天空中有鳥,可展翼在空中飛翔。」此時,在魚的腦中便出現了一條騰空展「鰭」而飛的魚 這則寓言告訴我們從事東西文學比較研究時,多麼容易跌入「模子」的陷阱當中而不自知。透過本書深入淺出的介紹,你會發現用「浪漫主義」來討論李白或屈原時,可能存在多少問題!
中國古典文學作品中,詞曲是中古時代最優美的韻文文類。透過詞人與曲家感性醞釀出的一首首詞曲精品﹐構成唐、宋、元各代的文學風華﹐不但豐富了中古文學史﹐也豐富了數百年來愛好詞曲的讀者的心靈。本書所收九篇詞曲 論文﹐是作者「個人從事學術生涯以來﹐耕耘比較勤、用力比較多、也比較令自己滿意的成績」﹐相信在作者主張學術文章與文學性靈間可以相互融合的前提下﹐一定可以帶領讀者知性並感性地「優游詞曲天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