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文藝復興到巴黎學派:名畫中的魔性之女 基本信息 商品編碼(BARCODE):9789621458582 國際書號(ISBN):9789621458582 出版社:萬里機構.萬里書店 作者:平松洋 譯者:梅應琪 尺寸:寬14.8cmx高21cm大32 頁數:128 裝幀:平裝 印刷用色:四色 出版日期:1/9/2015 語種:繁體中文 作品简介 她們「魔性」,有人為之傾倒,有人則是避之唯恐不及。那些傳說中的「魔女」、「禍水」,你可曾駐足欣賞過她們的「美」?莎樂美、潘朵拉、梅杜莎 。揭露藏在美貌下,驚世駭俗的傳說故事,帶你一見名畫中,那些危險的蛇蝎美人。誘惑男性、招致毀滅的120位「蛇蝎美人」!暗藏危機的甜蜜誘惑,即將揭開序幕 。自古以來,在藝術中都會描繪美麗的女性。可是,她們並非全都是清純的少女、聖女、或是高
[港台原版]爸爸的畫(全三冊套裝)/豐子愷,豐陳寶,豐一吟/三聯 詳細資料 規格:平裝/860頁/16k菊/ 14.8 x 21 cm/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出版地:台灣 ISBN:2221898600303 內容簡介 這裡呈獻給大家的,是著名漫畫大師豐子愷先生充滿了人間情味的漫畫,及他的兩個女兒豐陳寶、豐一吟撰作的漫畫趣繹。《爸爸的畫》(共四集)原於2000年由香港三聯店出版。為配合香港藝術館於今年5月舉行的豐子愷藝術展,三聯書店將《爸爸的畫》重新設計編排為一套三冊的套裝,讓它以新面貌與讀者見面。 陳寶、一吟長期以來致力於其父著作的整理研究、漫畫的描摹復原及編纂工作,深得豐子愷藝術品質的精髓。本書所選漫畫,盡可能地考定其撰作的年代及背景,凡屬同題異畫或異題而同畫者,均一一收入,以見全貌,以備參比。 豐
ISBN:9789865511197 叢書系列:ART 規格:平裝 / 120頁 / 21 x 27 x 1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出版地:台灣 本書分類:藝術設計 繪畫 繪畫方法 素描技法 ★路米斯繪畫學習經典★ 3大繪畫基本 55組圖解說明 27張詳解圖例 人物創作 比例結構 空間表現 零基礎也能簡單上手,輕鬆畫出立體感十足的生動人物! 本書以對初學者*友善的方式,講解素描技法── 如何抓對人物的結構比例? 如何表現行走、跳躍等動態姿勢? 如何表現衣飾的皺褶、垂墜感? 人物總是一號表情該怎麼辦? 平視、俯視、仰式,不同角度的人像應該怎麼畫? 如何表現身體各個部位的骨架與關節? 掌握3大繪畫基本,順利突破創作瓶頸── ★如何畫出有趣的臉? 本書收錄畫出精準頭像的5大訣竅,並提供
◆ 全卷分銘刻與雕塑兩大部分,涵蓋範圍廣泛 ◆ 收藏品包括了自商至清晚期歷代銘刻與雕塑藝術珍品,全面看到中國歷朝歷代的雕塑特徵 ◆ 以精悍的文物數量重點介紹各朝文物中的精品,尤以罕見的國寶級文物為主 Sculptures in displayin the Museum cover a period from theWarring States (-5th B.C) to the late Qing; including theinvaluable Buddhist statues in the Xiu De Temple, the potteryfigurines of the Han and Tang dynasties, and the wooden sculpturesin the Nan Hua Temple. Insriptions other than those on stelae have always been treasuredby scholars, especially by researchers on oracle bone characters.The texts are often important supplements to classics andhistorical records. The album is a fine selection of photographs orrubbings of those handed down from ancient times or excavated. andthey provide an insight into how calligraphy had later developed,step by step, with the inventions of ink, the writing brush,
華夏文字起源甚早,在公元前三千年就有零星陶文出現,公元前二千年的夏商之交,文字的使用愈趨頻繁,發展到商代晚期,甲骨金文已蔚然成風氣,「方塊字」體系儼然成立。 當埃及與巴比倫等古文明文字相繼為拼音文字取代而滅絕時,「漢字」卻歷經三千多年,一脈承遞,不僅保有鮮活的生命力與創造力,並與時俱進,至今仍為十多億人所使用,是全世界古老文字體系中巍然獨存的碩果。 漢字發展的同時,通過圓錐形毛筆的使轉變化,衍生出許多不同的字體書風,將漢字從實用的載體提升到藝術層面,吸引著多少人醉心其中。 配合「赫赫宗周-西周文化特展」與「商王武丁與后婦好-殷商盛世文化藝術特展」的推出,游國慶先生在甲骨與金文中選取至今仍常用且饒富趣味的三百四十餘字,分類羅列其歷代形體書跡,並簡述其構字源由與意義之演繹變化,讓讀
二十世紀,尤其是二十世紀後三十年的香港,無論你是喜歡她,或是不喜歡她,都會留下極其深刻的印象,因為她彎化的速度和節奏實在是太驚人了。 香港的發展步履如此急速,且不說外來的遊人,即使是土生土長的香港人,要細說這裡的各種變遷,也絕非一件易事。原因是一般參與創造變化的人,如同戰爭中的戰士,即使是留心觀察、了解的往往也只是戰爭的某一局部。幸好,香港有一羣畫家、攝影家和作家,他們運用圖像和文字,留下了香港不同時期的歷史片段,給予我們許多回憶的罩枣。《素描香港》正是這一類的佳作。 《素描香港》是一套小畫冊,共分四本:都市、鄉鎮叫襄舊和海港。繪畫者是香港著名畫家歐陽乃霑先生,並由資深文化人金依(張初)先生配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