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STS×社會理論,迸出哪些新滋味? 眾多技術物案例,捕捉社會與「非人類」的交引纏繞 人類世時代必讀的科際研究入門書 「人性始於物。」──賽荷(Michel Serres) 「若是物質性、人造的世界不存在……我們這些解剖學意義的現代人類,幾乎不可能慮及社會。」──拉圖(Bruno Latour) 何謂技術?技術與社會的關係是什麼?是新技術的出現,無情地推動社會變革,抑或,技術僅僅是社會的工具,受到人類意圖的擺佈,正所謂:科技始終來自於人性? 上述兩種想法分別反映出技術決定論及社會決定論的觀點。前者對科技抱持「反人文主義」(anti-humanism)的立場,認為技術具有絕對的自主性,位於社會關係之外,技術帶給文化的後果則是線性的,像是「網路必能摧毀極權政府」之宣稱即屬
日常用語、報章雜誌常見錯別字, 蒐羅近千條詞彙,進行清楚、詳盡的解說與辨正。 附贈歷屆錯別字考題與全台字形辨正比賽試題別冊, 國語文穩固紮根,就從不寫錯字開始! 走在大街上隨處可見小吃店的招牌,「魯」味、肉「臊」、豆「鼓」等字一路錯到底;打開電視看新聞,俊男美女主播讀錯音、用錯字,字幕更是錯別字連篇,早已見怪不怪。而報章雜誌中,同音字張冠李戴,比比皆是;形似字魯魚亥豕,訛誤百出。常用電腦文書處理的注音輸入也來火上加油,打正確的音找不到,打錯誤的音才會有,錯別字氾濫的地步,簡直要讓人大聲疾呼:「小心!
文化是人們共享的生活方式與價值觀;自出生以來,每個人便逐漸受到族群、性別、階級、媒體、時尚…等文化的形塑而成為今日的樣貌。 不同的族群所擁有的文化各異,並無優劣之分,然而決定文化高下、良窳的價值判準卻往往握於掌權者之手,諸如政治強權、主流媒體、資本家等的意見被奉為正典且廣為傳播,而弱勢文化則被曲解而備受貶抑,正如好萊塢電影不客氣地將伊斯蘭教徒醜化為恐怖分子、成年人居高臨下數落青少年悖離傳統…。「文化研究」意圖穿透深藏在「真相」迷障下的權力本質,拆解既定觀點的圍牆;讓人們得以洞悉自己的認同、價值如何在文化與權力的牽扯糾葛之下成形;重新思索生活世界中所遭遇的問題,掌握自己在文化中真正的角色與定位,並進而改善世界。 《圖解文化研究》一書以簡明清晰的概念、深入淺出的圖解,
泰國是世界*的稻米輸出國;這就意味著,有太多國家的米食須仰賴這個國家。若不是在山少平原多的泰國,有多少人願意躬著背、彎著腰,在日曬雨淋的田野間辛苦耕作?這種「地球村」的意識,雖然老早就有;但真正落實,卻是開始到泰國工作,經歷了二年的鄉居之後。 這本書,記錄了這二年,作者在泰國黎逸皇家師範大學中文系教中文的點滴。寫作的時候,一切鮮明如昨日;作者趁著記憶如新,寫下這無敵的二年,以及生命中這段不同凡響的體驗;當作拋磚引玉,希望有更多老師能記錄下自己在海外教中文的經驗,來幫助那些想從事這個工作的朋友們得到更豐富的資訊;或間接能夠督促政府在「臺灣書院」與「對外華語教師輸出計畫」上設想、執行得更周延。因為,使用正體中文的臺灣,在海外華語教學上,是不應當缺席的。 本書特色 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