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革命与卡文迪什实验室》是就科学革命理论问题和从科学革命的观点观察卡文迪什实验室的贡献两个方面,着重分析和写出的。从纯科学史的观点研究科学革命,特别是现代科学革命,有着重要的意义,因为这种研究来自科学发展的实际进程。从科学革命的观点观察在现代科学革命全过程中起过主力军作用的卡文迪什实验室及其科学家们的地位和作用,有助于该项研究的具体化和深入。也许这两点构成了本书的特色。
《怎样当一名科学家》专为科研导师及指导教师提供关于道德标准的非正式课程而设计。本书论述了科研行为的道德基础以及科研人员在工作中遇到的个人与职业性问题。它不仅适用于所有形式的研究 无论是学术、企业还是政府背景 也同样适用于所有科学学科。 第三版《怎样当一名科学家》体现了自1989年版、1995年第二版出版发行以来的发展。第三版秉承了本书的一贯特点,即包含大量假设情景,为特定情况的思考与讨论提供指导。 《怎样当好一名科学家》主要针对研究生以及刚从事科研工作的研究人员,但也适用于处于科学事业不同阶段的所有科学家。
黄培云——中国粉末冶金学科奠基人,中南矿冶学院创始人之一,全程参考了这所大学的创立与发展。他的研究成果,被国际上称为“黄氏粉末压制理论”。92岁的他,雅达散淡,娓娓道来:四处迁徙的少年时代,30年代的清华化学系,亲历“一二·九”,参加湘黔滇步行团,西南联大第一届毕业生留学美国麻省理工学院,获科学博士学位,与赵新那喜结连理,回国后艰苦建校,粉末冶金学科建设,粉末理论的思维过程,他的口述中有生平积累的治学思考,也有对师友与亲人真切风趣的性情记忆。 涉及人物:师长郑桐荪、吴有训、张子高、高崇熙、余瑞璜…… 同学姚依林、屠守锷、吕保维、陈新民、黄家驷、张培刚、汪德熙…… 岳翁赵元任一家人的铁闻,以及老先生两次归访之旅的趣事。
科学领域是一个奇妙的世界,既有神奇般的魔力,又像万花筒般丰富多彩,本书收录了60个在人类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科学发现大事件。 了解科学发现的历程,不仅能拓展知识面,还能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学习和掌握科学知识,学生们才能在今后生活与工作中立于不败之地。
中国是一个伟大的国家,她有着悠久的文明史,是世界上文化发达早的国家之一。就科学技术方面来说,除了世人皆知的四大发明以外,在农学、医学、天文学、数学、地学以及工程技术等方面也都曾经有着惊人的成就。从秦汉到明代初期漫长的一千多年里,中国的科学技术一直处于世界的领先地位。然而,到了明代中叶,中国科学技术的发展开始停滞。虽然由于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科学技术也曾一度呈现复苏气象,但仍然是在传统的道路上继续踯躅缓行,近代意义上的科学技术,未能在中国这块土地上率先产生。与此同时,16世纪的西方伴随着资本主义的兴起,却发生了科学革命,出现了一批杰出的科学家,产生了近代科学技术。此后,中国与西方在科技上的差距就越来越大了。
《基因论》全面阐述了摩尔根的染色体遗传理论,其内容包括遗传学的基本原理、遗传的机制、突变的起源、染色体畸变、基因和染色体在性别决定方面的作用等。本书不但总结了摩尔根小组自己的遗传研究成果,而且对当时已经发现的重要遗传学现象都做出了解释,是孟德尔-摩尔根学派观点的系统展现,其理论是遗传学发展史上的一次大飞跃。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科技领域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其表现有:研究领域不断拓展,对社会经济的贡献越来越大,研究经费不断增加,研究队伍日益强大,部分研究领域在国际科技舞台占有一定的地位。但是,我国科技发展尚不能充分满足社会需要,我们还需要不断挖掘科技发展的内在潜力,使之更快更好地发展。 如何推动我国科技更快更好地发展?回答这个问题需要思考影响科技发展的要素。显然,文化在其中举足轻重,因此本次沙龙主题为“我国科技发展的文化基础”。 文化之于民族,犹如血型之于人体。不同社会的文化特征必然影响科学思维,“中西文化的差异及其对科技发展的影响”成了首当其冲的讨论焦点。中华文化历史悠久,人文色彩浓重,经历了从主动封闭向被动开放的转变过程后,与西方文化的交融和碰撞如何影响当代中国科技的发展?
本书是在借鉴国内有关实验数据处理和科技绘图方面的教材和专著的基础上,结合作者多年从事实验数据处理与教学经验编著而成的。全书共分四章,全面详细地介绍了实验数据处理和科技绘图的理论知识和具体操作方法。具体内容安排如下:第1章:实验数据的测量及误差;第2章:Excel在数据处理和科技绘图中的应用;第3章:Origin在科技绘图中的应用;第4章:SAS在数据处理中的应用。 本书内容新颖,理论联系实际,不仅可作为高等院校本、专科学生教材,也可作为成人教育、电视大学及相关专业的教材或参考书,还可供从事数据分析、处理工作人员做技术参考。
何丹编著的《科普资源配置及共享的理论与实践》介绍了科普资源的相关理论,对科普资源的开发与共享等进行了系统性的阐述。主要从三个方面对科普资源配置和共享进行了介绍,通过对科普资源的现状评价,用评价结果指导实践,优化科普资源配置,有效提高科普资源共享率。 《科普资源配置及共享的理论与实践》可作为科研机构、高校、博物馆、科技馆和高科技企业等科普资源机构的工作人员参考书。
苏联历史地理学家约?彼?马吉多维奇撰写的《世界探险史》是一部规模宏大的世界地理探险通史,它详细记述了人类历史上横跨两千余年的两百多次探险活动,其中包括古代、中世纪、地理大发现时期、新时期等各个历史阶段的地理发现。这部历史地理学名著提供给读者的,除了相关历史地理学知识以及一千多名探险家——如张骞、玄奘、马可?波罗、哥伦布、达?伽马、麦哲伦、白令、库克、阿蒙森、塔斯曼等等的探险经历之外,它还弘扬了探险精神,并且传递了这样的信息:人类的历史就是一部探险史和开拓史。
列奥纳多·达·芬奇,一位在绘画、雕刻、医学、科学、机械,以及箴言、戒律等各个方面集大成的天才大师,留下了令后人惊叹的智慧宝藏与谜团。本书为破解达·芬奇的一线资料,收录了大量原创手稿,集结了达·芬奇近400幅真迹,解开其雪藏的过人智慧。在这里,我们一起探求大师的智慧源头,探索潜伏于大师头脑深处的秘密。天才大师的未解之谜,将一一为您展现……
本书从理论、模型与方法上研究了科技项目与成果评价问题,所提出的评价理论、模型与方法具有创新性,对科技管理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际指导价值。全书共七章,主要内容包括科技评价导论、科技成果评价、科技项目评价、科技发展计划项目评价、人文社科研究计划项目评价、科技学术论文评价、科技成果鉴定、科技成果鉴定中介机构运作管理研究。 本书可供从事科技管理研究与实际工作者,以及公共管理、管理学专业研究生作为参考书。
如果你希望拥有一位专业的朋友引导你在知识的迷宮里遨游,那么,这本书就是你要寻找的朋友。这本书并不简单的只是一个内容提要。它以 一种清晰、综合而又明白易懂的方式,阐述了那些架构我们这个世界的伟大思想,却发现他们本质上其实非常简单。 你想从这本书里得到什么?打开任意一页,依据这个人所从事的专业,你就可以方便地获晓他对这个世界所产生的影响。 举个例子,物理学家海森堡和他的不确定性原理,你可能曾经听说过。但是你是否精确地知道它是什么?它是如何被发现的?为什么它会被认为 是近代思想的重要里程碑?你会从这这些简洁的叙述中找到答案。可是,即使你刚开始只是为了找一些特定的资料,你也会发现自己很快沉浸在愉悦 的阅读中而留连忘返。你不仅知道了不确定性原理是什么,也知道了它对科学及其知识整体有什么影响
《科技书稿常见问题辨析》编辑工作具有很强的实践性,为提高书稿质量,及时总结经验,特组织编写《书稿常见问题辨析》一书。 本书共十章,包括绪论、常见政治性问题、常见思想性问题、内容常见问题、书名与署名问题、文前常见问题、章节结构与标题常见问题、语言文字常见问题、常见编辑技术问题和其他辅文常见问题等。绪论介绍编辑工作的任务、编辑素质,其余各章对编辑日常工作中的典型问题进行归纳并附有常用标准及图书质量管理有关规定名录。每类问题列举实例,以误、正、辨析的写作体例展开。举例力求典型、简明,使读者知何为错;改正使读者知如何改、何为对;辨析阐明错误缘由或修改依据,介绍正确的知识,使读者知何以错,继而触类旁通。本书力求实用、简明、易懂,以便读者查阅。
科学的本质是批判,交流的本质是质疑。新观点新学说学术沙龙系列活动旨在充分发挥学术交流作为原始创新的源头之一的作用,弘扬 敢于创新、勇于竞争和宽容失败的精神 ,倡导自由探究,鼓励学术争鸣,活跃学术氛围,为科学家萌芽时期尚未获得主流认可的学术观点、理论以及灵感提供交流平台。该活动由中国科协学会学术部举办。 中国科协学会学术部采取对沙龙讨论全程现场记录的方法,本着文责自负的原则,组织编辑了这本文集。
北纬30度线,一条看不见的曲线,一条地理学家为方便研究地球而划出的虚拟的线,然而却没有任何一条经纬线有着它那么神奇的魔力,它所经过的是地球上亮丽、神奇的风景线:的山峰、深的海沟、奇怪的湖泊、瑰丽的山脉、壮观的大潮、汹涌的海流……我们惊诧于大自然是如此的神奇,是谁带来远古的呼唤,是谁留下一灭的痕迹,是谁雕刻出北纬30度这说不出的风景线?
神秘而美丽的大自然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家园,人类世世代代得以从中获取自身发展所需的生产、生活资料和各种能量。可以说,是大自然养育了人类,是它为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提供了一个广阔的物质平台。因此,我们人类必须心怀感恩,尊重和保护大自然,与它和谐相处,与自然界的其他生灵共同分享这个美丽而富饶的星球。 大自然是个巨大的资源宝库,它孕育了千姿百态的各种生命景观,它们的身影遍布地球的每一个角落——从冰雪覆盖的南北极,到终年炎热的赤道地带;从物种繁多的热带雨林,到风沙漫天的荒凉大漠;从渺无人烟的旷野塞外,到人流熙攘的都市乡村……到处都有生命的足迹,充满着生命的气息。而大自然的精灵们,更是已其特有的生命形态,共同谱写着神奇的自然生命乐章。
灵魂有重量吗?电能使人起死回生吗?现代化学是如何借助古代炼金术得到发展的?生命的本质究竟是什么?…… 本书以轻松诙谐的笔调为我们讲述了科学史上一个个敢于挑战“常识”的科学家的故事,这些故事告诉我们,科学发展之路并非坦途,而是充满着新与旧、先进与落后、创新与保守的斗争。许许多多科学家的奇思异想在当时的背景下看似荒诞无比,颇受非议,然而他们不为所动,勇于坚持己见。尽管有很多想法随着科学不断向前发展而被证明是错误的,但也有一些经受住了种种考验,终成为后世尊奉的科学信条。
《创新:让你与众不同》以章丘四中为实例,整理了一些常用的创新技法和大量引人入胜的案例,并且融入了作者的教学实践。全书共分五章,内容包括:创造力教育概述;创新思维方法;创新技法;发明人的素质;专利的相关知识;创新实践等。
自然科学技术研究工作需要有正确的研究方法作指导。本书从科技方法论的角度阐述了自然科学技术研究中的若干成功经验、并力求把它上升到理论的高度。书中着重论述了科学技术研究中的选题、搜集资料、观察试验、模拟方法、科学抽象、理想化方法、类比法、归纳法与演绎法、分析法与综合法、逻辑证明方法、数学方法、信息论、系统论与控制论方法、科学假说和撰写科技论著的基本方法等内容,同时阐明了科学技术研究中的机遇、灵感和想象的内涵、哲理和在科学技术研究中的作用。 本书可作为理工科大学研究生、本科生教材,可供教师、科技研究人员和科技管理干部使用;以人文科学工作者以及走自学成才之路的青年读者,也有一定的参考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