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力学是研究物体机械运动规律的科学,与日常生活、自然现象及工程实践有着广泛的联系。本书从常见的日常现象出发,揭示其中的力学原理.阐明力学规律,并着重介绍这些原理及规律在工程实践,特别是现代科技中的应用,从而展示动力学在认识客观世界及改造客观世界中的巨大威力。本书汇集了十个专题,涉及导航定位、火箭卫星、载人航天、陀螺仪器、体育竞技、大气气象等多个科技领域。 本书是一本科普读物,一些力学原理、规律都是由日常现象归纳总结出来,并配有大量插图,因而易于理解;内容丰富而广泛,通过阅读可以增加有关现代科技的许多知识;书中所引的故事轶闻,读起来生动有趣。 本书可供中学以上文化程度的广大读者阅读。对学习力学课程的大学生也是一本很好的教学参考读物,书中动力学在现代科技中应用的实例可以丰富教
本书介绍了摩擦学的基础知识,主要涉及表面和摩擦、磨损、润滑三大领域。全书共7章。第1章为绪论,介绍摩擦学的历史、 现状和发展趋势。第2章为机械系统中的表面和摩擦,介绍真实表面、接触与摩擦。第3章为机械部件的磨损,介绍基本的磨损类型、机理及其防护技术。第4章为润滑剂的选择与润滑设计,介绍润滑状态的确定方法、相应的润滑剂选择方法和典型润滑结构的设计。第5章为典型表面摩擦学设计,针对典型工况,简述常见的摩擦学设计方法,包括表面处理、织构技术等。第6章为机械摩擦学分析与测试,介绍从实验室标准试样试验到工程实际台架试验的试验方法。第7章为典型零部件的摩擦学分析,以工程中的滚动轴承、滑动轴承、导轨与滚动丝杠等典型部件为对象,介绍摩擦学在其中的应用。各章末附有思考练习题。本书可作为高等院校 摩擦学 课
本书收集了作者近20年中陆续发表或尚未发表的30多篇文章。分为人物篇、事件篇和议论篇三部分。这些文章概括了作者认为对力学发展乃至对整个科学发展比较重要而又普遍关心的课题,介绍了阿基米德、伽利略、牛顿、拉格朗日等科学家的生平与贡献,也介绍了我国著名的力学家,还对力学史上比较重要的事件,如能量守恒定律、梁和板的理论、永动机等的前前后后进行了介绍。每篇文章中,有作者对历史事实的认真考据,也有作者独到的见解;同时,涉及当前科学和力学发展有关的基本问题,作者也发表了一些议论。本书对科学史有兴趣的读者、对学习力学的学生和教师,都是一本难得的参考书。
全书共分十一章,内容包括线性弹性力学问题基本提法、弹性力学变分原理、圣维南问题、平面问题、空间问题,以及板壳理论等,特别对有关的数学物理基础做了严格而简要的叙述。各章末附有习题。在后一章汇集了常见弹性力学问题的解析解。 书中各方程统一在正交曲线坐标中讨论,由于采用了外微分和并矢的工具使得叙述变得简法明了。书末附录列出了各种常见曲线坐标系中的公式集以便读者查考。 本书可做为大学系本科生弹性力学课教材及研究生基础课教材,也可供应用数学专业以及土建、机械、航空、造船等专业的师生和有关人员参考。
著者根据多年来在北京大学力学系为本科生讲授“高等弹性力学”课程讲稿的基础上编写成本书。此书系统地介绍了20世纪下半叶数学弹性力学在理论上的一些进展,例如:弹性通解及其完备性、二维各向异性弹性力学的Stroh理论、轴对称问题Aлekcahцapob复变解法、Mindlin问题、发散积分的有限部分和Radon变换在弹性力学中的应用、板的精化理论、Beltrani-Schaefer应力函数、Sternberg-Eubanks意义下的集中力、各种边界积分方程、Kupradze弹性势论、Saint-Venant原理的精确叙选和严格证明,以及板的Gregory边界条件和Eshelby问题等。书后的参考文献可供读者深入研究相关课题。本书叙述严谨简洁,深入浅出,引人入胜,易于阅读。 本书可作为大学力学系研究生的教材,也可作为土木、机械等系研究生的参考教材;同时也可供从事相关专业教学与研究的教师和科研工作者参考。
《一些力学系统的可积性与积分方法》(作者于威威)以经典力学和微分方程可积理论为基础,研究了几类经典力学系统的可积性与积分方法以及系统在可积或近可积情况下的运动性态。 《一些力学系统的可积性与积分方法》的主要内容包括: (1)基于单参数李(Lie)群方法,揭示拟齐次自治系统不变流形的解析特性,为寻找这类系统不变流形提供一种较灵活、实用的方法。用约化柯瓦列夫斯卡娅(Kowalevskaya)指数给出这类系统存在拟齐次多项式形式的首次积分其次数应满足的条件。 (2)将拟齐次自治系统不变流形的解析特性应用于经典陀螺系统,实现了几种已知求特解的方法统一;将刚体重心分布限制在条件xG=0下,求出了系统的一个三维不变流形,讨论并描述了系统在此三维不变流形上的运动形态。 (3)通过引入“伪势”的概念,探索了一种求二维
本书根据建设部高等学校土木工程专业指导委员会制定的“结构力学教学大纲”、结合*高等学校非力学专业力学基础课程教学指导分委员会制定的“结构力学课程教学基本要求”(A类)编写,重在介绍结构力学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学习各类结构的受力性能,培养工科学生的结构受力分析能力。结构力学下册内容包括:矩阵位移法、结构的极限荷载、结构的稳定计算、结构的动力计算。 本书可作为高等工科院校土木工程、水利工程及工程力学等专业的通用教材,也可用作自学考试和电大、函大的教学参考书,并可供土木工程类工程技术人员参考。
《大众力学丛书·谈风说雨:大气垂直运动的力学》以风、雨为主线,讲解了20个日常生活中人们普遍关心的大气科学中的力学问题,内容包括天上的云、气旋和反气旋、风的形成、冷暖气团相遇的锋面、龙卷风和台风等。这些大气现象均和力学中所涉及的气压梯度力、离心力、科氏力、摩擦力等有关,并用力的平衡和角动量守恒定律等作了科学解释。《大众力学丛书·谈风说雨:大气垂直运动的力学》特别对大气中的风和雨的运动形式以恢复力、阻尼力为参数进行了几何分类,复杂的全球大气环流形式便有了通用、简洁的拓扑特征。这样,大气中的力学问题就可用几何、拓扑的方法展示,更加直观和深入。 由于近十多年来人们更关注气候变化问题,因此书中也介绍了有关温室气体、全球气候变化、极值天气等问题的基本知识和观点,使读者能关注力学在大气中
本书是与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孙训方、方孝淑、关来泰编的《材料力学Ⅱ》(第五版)一书配套的同步辅导书。 本书共有7章,分别介绍弯曲问题的进一步研究、考虑材料塑性的极限分析、能量法、压杆稳定问题的进一步研究、应变分析和电阻应变计法基础、动荷载和交变应力、材料力学性能的进一步研究。本书按教材内容安排全书结构,针对各章习题给出详细解答,思路清晰,逻辑性强,循序渐进地帮助读者分析并解决问题,内容详尽,简明易懂。 本书可作为高等学校土建、水利类各专业及相关工程技术人员的参考书,也可作为自学者的辅导书及教师的教学参考书。
本书是与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孙训方、方孝淑、关来泰编的《材料力学Ⅱ》(第五版)一书配套的同步辅导书。 本书共有7章,分别介绍弯曲问题的进一步研究、考虑材料塑性的极限分析、能量法、压杆稳定问题的进一步研究、应变分析和电阻应变计法基础、动荷载和交变应力、材料力学性能的进一步研究。本书按教材内容安排全书结构,针对各章习题给出详细解答,思路清晰,逻辑性强,循序渐进地帮助读者分析并解决问题,内容详尽,简明易懂。 本书可作为高等学校土建、水利类各专业及相关工程技术人员的参考书,也可作为自学者的辅导书及教师的教学参考书。
本套建筑力学为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规划教材,共分三册,本书为第三分册《结构力学》(第4版),是在第三版的基础上,按2004年*高等学校非力学类专业力学基础课程教学指导分委员会通过的《结构力学课程教学基本要求(B类)》修订而成。 全书主要内容有:绪论,几何组成分析,静定结构的内力分析,静定结构的位移计算,力法、位移法和力矩分配法,结构的计算简图和简化分析,并附有思考题和习题。在保持原版教材特色的基础上,侧重介绍结构力学的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突出结构受力特性和定性分析,强调学生的能力训练。 本书第二段曾获国家*第二届高等学校优秀教材二等奖。全书内容少而精,论述严谨,文字简练,联系实际.便于教学。 本书适用于高等学校建筑学、城市规划、给水排水:工程、工程管理等土建、水利类本科非结构专业的
《流体力学》系统地讲述以水为代表的不可压缩流体力学的基本理论。《流体力学》共分十章。主要內容有:预备知识(场论),流体的物理性质及作用力,流体静力学,流体运动学,流体动力学基本定理及其应用,势流理论,水波理论,粘性流体动力学(包括层流、湍流、圆管內的湍流),相似理论,边界层理论,机翼及其气动特性。《流体力学》各章均有一定数量的例题和习题,还提供了习题答案,便于读者复习和自学。《流体力学》可作为高等学校船舶与海洋工程专业及相近专业本科生流体力学课程的教材,也可作为从事上述专业科技人员的参考书。
本书是高等工业院校供热通风及空调工程专业和燃气工程专业本科教材,也可供其它相近的专业及有关工程技术人员参考。 全书共十六章。前十二章为流体力学部分,主要内容有:流体静力学、流体运动的有限体分析和微元分析、量纲分析和相似原理、流动阻力和能量损失、不可压缩流体的管道流动、理想不可压缩流体平面无旋流动、边界层理论基础与绕流运动,紊流射流和紊流扩散、一元气体动力基础等。后四章为流体机械部分,主要内容是:离心式泵与风机的叶轮理论和设备性能、泵与风机的相似律和运动调节等。 本书的体系与我国工业院校多年沿用的体系相比有新风格。编写过程中注重基本理论与基本概念的阐述,力求思路清晰,物理概念明确。各章附有习题,并有部分习题答案。
本书是与主教材李家宝、洪范文主编的《结构力学(建筑力学第三分册)》(第3版)及《结构力学(建筑力学第三分册)》(第4版)(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规划教材)相配套的学习辅助书。 本书编写的目的在于帮助读者掌握教材的基本内容及学习重点,弄清难点,明确思路,了解相关内容间的内在联系,使读者全面理解结构力学的主要理论,在此基础上掌握针对各类结构使用不同方法的计算要点。 本书内容及深广度符合*力学基础课程教学指导分委员会*制订的“结构力学课程教学基本要求(B类)”,章节划分与主教材基本一致,除第十章未列入指导书外,其余各章都编写了相应内容。内容包括:基本内容及学习要求、学习指导、示例以及思考题和习题重点提示,并按静定结构、超静定结构和结构分析其他问题三部分提供了自测题。 本书适用于土建类的中、
本书主要讲述量子力学基本原理。章从物理上阐述量子力学的基本原理,着重讲清数学结构与物理原理的联系,以及物理原理与经济事实的联系,把测不准原理作为一条基本的物理原理,强调了观测量的测量和测不准的概念在量子力学中的重要性。第二章表象理论,给出了广义坐标表象和Pauli-Podolsky量子化规则。第三章讨论基本观测量和对称性,给出了不能把时间作为算符来处理的Pauli定理的证明,第四章讨论各种常用的动力学模型,其中宏观模型和非厄米的Hamilton算符是一般量子力学书籍中不易找到的,第五章Dirac方程作为第四章的继续,讨论一种相对论性的动力学模型,从无质量的Weyl方程开始,以一种更物理的方式来引入Dirac 方程。鉴于中微子在粒子理论中的重要性,这里对Wdyl方程的物理作了较详细的计谋。第六章形式散射理论没有做非相对论近似,结果对于相
《大学物理习题精解系列:量子力学教程习题剖析》是《量子力学教程》(曾谨言著(书中习题的解答。约一半习题可以在《量子力学习题精选与剖析》(钱伯初、曾谨言著(和《量子力学》(曾谨言著)卷Ⅰ、Ⅱ中找到解答。经征得作者同意,这部分作为附录收在《大学物理习题精解系列:量子力学教程习题剖析》后部。 全书内容大致可分为四部分:(1)第1,3,4章是为加强对量子力学基本概念和原理的理解;(2)第2,5,6章是简单应用题;(3)第7,8,9章则涉及量子力学的代数解法;(4)第10,11,12章是近似方法的练习。 《大学物理习题精解系列:量子力学教程习题剖析》可供量子力学教师和学习量子力学的读者参考。
本书对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北京科技大学和东北大学合编的《工程力学》(2008年第4版)一书的全部习题,作了详细解答,并在各章习题解答之前,简要地梳理、总结出知识要点,以便读者自学或复习。全书分上、下两册,上册包括静力学、材料力学,下册包括运动学和动力学。静力学部分有6章,包括静力学的基本概念及受力图、平面汇交力系、力矩及平面力偶系、平面一般力系、摩擦、空间力系和重心等内容。材料力学部分有9章,包括轴向拉伸和压缩、剪切、扭转、弯曲内力、弯曲应力、弯曲变形和静不定梁、应力状态和强度理论、组合变形构件的强度、压杆稳定等内容。运动学和动力学部分有11章,包括点的运动、刚体的基本运动、点的合成运动、刚体的平面运动、质点的运动微分方程、刚体绕定轴的转动微分方程、动静法、动能定理、动量定理和动量矩定
本书系统地介绍了材料从弹性变形到塑性变形直至断裂的有关力学问题,包括应力分析、应变分析、弹性力学的解题方法、屈服准则与应力一应变关系、塑性力学的解题方法和断裂力学概论。书中注意阐明力学方程的物理概念及其几何图形,便于初学者掌握其要领。书末配有习题,此外还附有有关名词术语(含英文译文)、新近发表的相关学术论文5篇及符号表,论文可供有兴趣深入理解力学进展的读者参考。 本书可作为高等学校机械、材料工程及相关专业本科生教材,也可供研究生及工程技术人员参考。
《基础力学实验指导书/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实验教学系列教材》是依据《高等学校理工科非力学专业力学基础课程教学基本要求》,并结合国家相关实验标准及参编学校实验设备情况,总结了多年来实验课程的教学和改革经验,为高等学校工程类专业(非力学专业)编写而成。 基础力学系列课程是工科工程类专业重要的技术基础课程。力学实验是基础力学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重要的实践性教学环节,也是解决许多实际工程问题的重要方法。因此,基础力学实验有助于学生深入理解课程的理论内容,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动手能力。 《基础力学实验指导书/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实验教学系列教材》具有以下特色:①《基础力学实验指导书/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实验教学系列教材》所述的基本名词、术语
本书由静力学,运动学,动力学和模拟试卷死部分组成。静力学的3讲中以平面一般力系为重点,静力学特殊问题主要讲摩察与平面架题。运动学4讲书的重点试第5,6两讲。动力学以三大定理(动量定理,动量矩定理和动能定理)为核心,动静法核虚位移原理也较为重要。本书收集20多所名牌大学近几年招收硕士研究生的考题,并一一做了详解,同时对经典考题进行了综述和分析,有利于考生巩固基本知、开拓思路和提高解题技能。后给出了两套模拟试卷,并附有参考答案,供读者自我测定应试能力。 本丛书除了为考生提供直接帮助的同时,高校教师和学生以及相关的自学人员也是一本很好的参考书。
在“九五”*重点教材《理论力学》的基础上改写而成,目的是适应当前教育改革及大量培养高等科技人才的需要。本书用较多篇幅讲解理论力学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基本方法、着重讨论平面问题,对空间问题及一些提高性内容,则抓住实质、特点作精炼的陈述。本书重视物理概念及工程应用,在方法上则几何法与解析法并重,以适应计算机解法日益普及的现状。 本书包括4篇:静力学、运动学、动力学及分析力学基础,共12章。另附科技短文6篇,介绍力学由来、发展及其在现代科技中的应用,以加深对理论力学的认识,即可加深对理论的理解,也能开疾眼界、启迪智慧、提高学习理论力学的兴趣。 本书可供高等院校理工科本科生使用,也可供相关专业的工程技术人员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