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好的理论或模型应该是理解和认识现实世界的一把钥匙,而临界状态土力学就是这样一把认识土的性质和行为的钥匙。临界状态土力学将土体的变形与强度问题有机地联系了起来,成为土力学发展史上的一个里程碑。作为现代土力学中具有基础性和重要性的一部分内容,国外已经出版了很多临界状态土力学教材,并将其作为土力学教学的重要内容,但国内目前却没有出版过这方面的中文教材。 本书将详细介绍临界状态土力学的基础知识,主要内容包括:土的一般力学性质和体积变形特性、土的体积变形和剪切变形的关系、剑桥模型及三维主应力空间和平面应变状态下剑桥模型的拓展。通过对上述知识的学习,读者可以了解到如何用统一的理论框架去描述和预测土的变形和破坏行为,如何得到土体基本的关系即土的本构关系。读者通过学习加深对土
本书是一本分析力学的简明教材。全书共分10章,第1~3章阐述了分析力学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内容包括分析静力学与动力学普遍方程等; 第4、5章属完整系统动力学,内容包括第二类拉格朗日方程和哈密尔顿正则方程; 第6、7章为力学的两种变分原理,内容包括积分型原理(即哈密尔顿原理)和微分型原理(即高斯原理)两部分; 第8~10章为非完整系统动力学问题初步,内容包括*类拉格朗日方程、阿沛尔方程以及凯恩方程。全书重点强调分析力学的基础理论,注重分析力学的基本方法,并阐述数学公式所蕴含的物理意义。书中共配有200多个例题和200多道习题,并附有部分习题答案,因此有较好的教学适应性。建议授课学时为48~64学时。本书可作为高等工科院校工程力学本科及机械类或相近专业研究生的分析力学课程教材,也可作为有关教师和工程技术人员的教
本书系统地介绍了流体的基本特性、处于静止时的流体、运动流体研究的基本方法和基本概念、处于运动时的流体、运动流体的阻力与损失、流体在管道中的流动、流体在明渠中的流动、气体的流动等相关理论知识。 本书是为高等学校各专业公共选修课所编写的教材。为方便各专业学生的阅读,作者力求以一种较新颖的方式介绍流体力学的基本原理和应用。通俗易懂、深入浅出是本书的特点。本书还可以作为其他相关专业流体力学或工程流体力学课程的教材、参考书。同时也可以供高等学校教师,相关工程技术人员参考,对流体力学感兴趣的读者也可以从中获得收益。
《金属材料力学性能》由刘瑞堂,刘锦云著,全书主要介绍金属材料在各种载荷与环境条件下的力学性能,重点阐述金属材料力学性能的宏观规律和微观本质,金属材料力学性能的测试与评定方法及其在工程实际中的应用。
本教材结合测控技术与仪器专业的培养目标,重点讲解流体力学与热传递过程的理论基础。主要内容包括流体静力学基础、流体动力学基础、黏性流体运动及其阻力计算、热传导、对流传热、辐射传热等理论基础。
本书为适应应用型本科院校水土类专业的材料力学课程教学需要而专门编写,根据专业特点精选内容,并力图做到内容更精练、方法更明确,以利于实现学生在后继课程学习或实际工作中够用、会用的培养目标。内容共10章,包括绪论、拉伸与压缩、平面图形的几何性质、扭转、弯曲内力、弯曲应力及强度计算、弯曲变形、应力状态与强度理论、组合变形和压杆稳定等。每章均附有适量思考题与习题及习题参考答案,书末附有型钢数据表,并配有多媒体教学课件。本书可作为应用型高校水土类各本科专业的课程教材,也可作为工程技术人员的参考用书。
《流体力学及泵与风机》结合目前高等职业教育理念,以及日照职业技术学院设备/暖通专业的教学实践,以基本理论为基础,以工程应用为目的,理论与实践结合,主要内容包括篇 流体力学;章 流体及其物理性质;第二章 流体静力学;第三章 流体动力学基础;第四章 流动阻力及能量损失;第二篇 泵与风机;第五章 泵与风机基础;第六章 泵与风机的性能;第七章 泵与风机的运行与调节;第三篇 实践环节;实践项目一:流体流动特性的观察实验;实践项目二:管路特性曲线的测定;实践项目三:泵与风机的拆装实训;实践项目四:泵与风机的性能曲线的测定;实践项目五:泵与风机的故障分析和检修实训;实践项目六:水管路系统的设计训练;实践项目七:风管路系统的设计训练。
趣味刚体动力学(第二版)
本书根据*高等学校非力学专业力学基础课程教学指导分委员会*制定的教学基本要求,总结长期的教学实际经验,结合当前的教学实际情况而编写的。本书注重工程实际应用,从力学素质教育的要求出发,在各章中精选了大量易于学生理解的工程和生活实例,以便于学生掌握工程力学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本书内容分为两部分,包括:静力学(静力学基础、平面汇交力系与平面力偶系、平面任意力系、空间力系);材料力学(材料力学的基本概念、拉伸与压缩、材料拉压时的力学性能剪切和挤压、扭转、弯曲内力、弯曲强度、弯曲变形、应力状态和强度理论、组合变形、压杆稳定)。书后附有常见截面的几何性质、型钢表。本书可作为高等学校工科各专业的工程力学课程(中、少学时)的教学用书,也可供有关工程技术人员参考。
本教材根据*高等学校力学基础课程教学指导分委员会制定的“工程力学课程教学基本要求”,吸收国内外优秀教材的精华,尤其是德国教材所具有的起点高、内容广、简明扼要的优点,结合作者20多年从事基础力学教学的丰富经验编写而成,是面向对力学知识有一定要求的非机械专业的少学时“工程力学”课程新型教材,以适应现代教学改革的更高要求。本教材分为两篇:篇为理论力学,包括力系的简化、力系的平衡、点的运动学、刚体运动学、点的复合运动、质点运动微分方程、达朗贝尔原理、动能定理和动量原理;第二篇为材料力学,包括材料力学绪论、应力状态理论、杆的拉伸与压缩、扭转、梁的弯曲应力、梁的弯曲变形、强度理论与组合变形、能量原理和压杆稳定。
《理论力学》是作者(武青)根据在青岛大学多年从事普通物理和理论力学教学的实践经验,在自编并使用多年的《理论力学》讲义基础上为物理类专业编写的,是继将力学和理论力学课程打通后的教学适用书。 《理论力学》共分9章,包括牛顿力学的方程列解、有心力场、刚体、多自由度系统的微振动、分析力学的静力学、拉格朗日力学、哈密顿正则方程、哈密顿变分原理和狭义相对论。 《理论力学》可作为综合性大学、师范院校、理工科大学物理系一年级下学期的理论力学课教材,也可以供其他专业的师生作教学参考书。
本书为适应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需要所编写,编写过程中参考了*高等学校力学教学指导委员会制定的《理论力学课程教学基本要求》,同时融入了编者多年的教学经验,作为教材可参照中、少学时(52-76)要求执行。全书共14章,包括静力学基础、平面汇交力系与平面力偶系、平面任意力系、空间力系、摩擦、点的运动学、刚体的简单运动、点的合成运动、刚体的平面运动、质点动力学的基本方程、动量定理、动量矩定理、动能定理、达朗贝尔原理。本书在叙述问题时,突出受力与运动分析,注重对学生综合分析能力的培养,具有很强的教学适用性,有助于培养工程应用型人才。
本教材适用于高等院校工科各专业(如土建、机电等)较多学时的“理论力学”课程教学,内容涵盖了2007年7月底在贵州举行的“高等学校力学教学指导委员会力学基础课程教学指导分委员会第二次工作会议暨全国基础力学教学负责人联席会议”上所讨论制定“理论力学课程教学基本要求(A类)”中的全部“基本部分”以及部分“专题部分”的教学内容。全书共分为10章,包括:绪论、静力学基本概念、力系的简化、力系的平衡方程及其应用、点的运动学及刚体的简单运动、点的合成运动、刚体的平面运动、虚位移原理、达朗贝尔原理、质点系动力学普遍定理、动力学普遍方程、拉格朗日方程以及附录,重点介绍*有理论力学课程特点的基本内容,以不同层次和角度论述了基本概念、基本公式和基本方法。本教材也可用于高职高专各专业的理论力学课程使用,同时
刘宏升、孙文策主编的《工程流体力学(第5版 )》是高等学校理工科力学类规划教材,共分为8章 ,主要内容如下:流体的主要物理性质、流体静力学 、流体流动的基本方程、漩涡理论和势流理论、相似 理论与量纲分析、黏性流体管内流动、黏性流体绕物 体的流动、气体动力学基础。本书简明实用,易学易 懂。
本书是在第三版的基础上,根据1995年5月国家*审定的高等学校工科本科“结构力学课程教学基本要求”修订的。本书内容选材适当,叙述深入浅出,注重联系实际,努力适应当前教学改革的要求。 全书共十七章,分上、下两册出版。上册共十二章,内容包括:绪论,平面体系几何组成分析,静定结构的内力计算,虚功原理和结构位移计算,力法,位移法,渐近法,近似法,影响线及其应用,矩阵位移法。下册共五章,内容包括:能量原理,结构弹性稳定计算,结构动力计算,结构极限荷载,结构计算简图和简化分析。每章后面附有思考题和习题及大部分习题答案。 本版采用了国家标准GB 3100~3102-93《量和单位》中规定的有关符号。 本书可作为高等学校土建、水利和道桥类专业及成人教育、自学考试的教材,也可供有关专业工程技术人员参考。
《材料力学》是根据*高等院校力学课程教学指导委员会制定的“材料力学”课程的教学基本要求,结合机械设计制造、土木建筑、动力等机械专业“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实施要求编写而成。全书不但精选了材料力学的基本内容,包括绪论、轴向拉伸、压缩与剪切、圆轴的扭转、梁的弯曲内力、弯曲应力、弯曲变形、应力状态分析与强度理论、组合变形、能量方法与静不定结构、压杆稳定、动载荷,还增加了第12章的工程应用,其中对动载荷与交变应力进行了适当的编排。本书在保证教学基本要求的前提下,在内容表述上简明清晰,重点突出,更多地结合了工程实例,可以进一步提高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材料力学》是“卓越工程师班”系列教材,可作为工科高等院校的材料力学(48~64学时)的教材。
本书是根据*颁布的“理论力学教学基本要求”编写的,删除了与大学物理重叠的内容,同时注意与“材料力学”课程中相关内容的贯通和融合。因而,与现行同类教材相比,篇幅有较大的幅度的减少。 全书内容分为3篇共13章,第1篇是工程静力学基础,包括受力分析概述、力系的等效与简化和静力学平衡问题等3章;第2篇是工程运动学基础,包括运动分析基础、点复合运动分析和刚体的平面运动分析等3章;第3篇是工程动力学基础,包括质点动力学、动量定理及其应用、动量矩定理及其应用、运能定理及其应用、达朗贝尔原理及其应用、虚位移原理及其应用、运力学普遍方程和第二类拉格朗日方程等7章。 本书可作为高等院校理工科专业理论力学课程的教材。
本书是根据把普通物理力学和理论力学打通讲授的设想而写成的。包括质点运动学、质点动力学、万有引力、非惯性参考系与惯性力、机械能、动量、角动量定理、刚体力学、振动与波、流体力学基础、相对论力学、分析力学基础以及非线性力学简介等主要内容。本书注重以物理学的基本规律(即主要定律)为主线,物理概念准确清晰,理论体系简洁明了,并着力处理好经典与现代、基础与前沿的关系。
本书为21世纪高等学校规划教材,全书分为静力学、运动学及动力学三篇,共13章,主要内容包括静力学基础及物体的受力分析、基本力系、任意力系、静力学应用专题、点的运动学、刚体的简单运动、点的合成运动、刚体的平面运动、动力学基础、动能定理、动量原理、达朗伯原理(动静法)、虚位移原理等。本书根据*非力学专业力学基础课程教学指导分委员会制定的《高等学校工科本科理论力学课程教学基本要求》编写,力求对传统内容加以精选,通过贯通融合和相互渗透,以减少重叠。书中每篇均有教学基本要求;每章均有本章提要、小结及思考题和习题。书后附有思考题及习题答案,便于教学及自学。 本书可作为普通高等院校工科专业机械、土建、交通、水利、动力等专业的教材,也可供其他专业选用,还可作为自学、函授教材。
《力学测试技术基础(第2版)》为高等院校材料 力学课程的实验教材。 本书分6章:第1章介绍了测试技术的概念、测量的概念、测试系统特性和实验应力分析方法;第2章 从工程角度讨论了误差分析及处理方法,并讨论了测量不确定度的概念和评定方法;第3章详细分析了电 阻应变测试的原理和方法,并介绍了多种应用应变测试原理的传感器;第4章论述了金属材料力学性能测 试的有关实验标准和实验方法;第5章介绍了光弹性实验原理和方法;第6章讨论了实验技术方面的有关 问题,并介绍了若干材料力学的典型实验。 《力学测试技术基础(第2版)》可作为材料力学实验的配套教材,也可作为独立设课的材料力学实验 课程的教材。参加本教材编写工作的有李训涛、苏小 光、王妮、虞伟建和张明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