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理学之美》从浩淼的物理学历史中,寻找最有典型意义的物理学理论发现的过程,深入浅出地分析在不同时代,物理学家对物理学之美的观点,探讨他们如何利用自己的审美判断来建构物理理论,以及他们的困惑和成功。作者杨建邺综合分析不同时代物理学之美的演变和进化,最后得到物理学之美的层次:数学结构美。《物理学之美》史料丰富,行文自然流畅,整体归纳性强,加上数百幅珍贵图片,给读者以美的享受和智慧的启迪。
本书着重论述熵的基本概念,分别从热力学、统计物理、分子动理论、信息论、非线性动力学、天体物理和宇宙论等不同侧面、不同层次来剖析其蕴含的意义。同时,在宽广的范围内讨论了熵在现代自然科学与技术中的应用,阐明了它所处的地位。本书内容丰富、取材新颖、文笔生动、通俗易懂,可供高等院校学生、中学教师、科技工作者以及科学爱好者阅读。
《红外热波检测及其图像序列处理技术》从红外热波无损检测原理的一般理论与方法的介绍出发,首先探讨脉冲热像机理及其仿真分析,然后对脉冲红外热波图像序列一般处理方法及数据拟合、热像压缩与重建方法进行研究和探讨,进而对红外热波图像序列的配准、增强、融合、分离、分割等关键技术进行系统论述,最后对热波图像的特征提取、缺陷检测以及识别进行探讨,重点阐述红外热像处理与识别的新理论、新方法和新应用。 《红外热波检测及其图像序列处理技术》内容新颖,实用性强,理论紧密联系实际,能反映红外热波无损检测技术的进展,具有很强的针对性。既可作为高等院校相关专业的研究生和高年级本科生的教材,也可供从事装备无损检测、装备管理与维护工作以及红外热像处理与研发的广大工程技术人员参考。
静电作为一种自然危害源,给人类社会已经造成了巨大的危害:在军事领域,静电放电使火箭弹发生意外点火;在石化工业中,静电放电使油料起火爆炸;在电子工业中,静电放电损坏电子元器件,造成巨大经济损失。近年来,随着电子设备的广泛应用和微电子技术的迅速发展,对静电防护问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一方面,对静电危害与静电防护的研究离不开测试手段。静电测试主要包括两方面的内容:危险静电源参数的测试和有关材料、制品静电性能的检测。表征静电源的参数主要包括电压、电量、电容、电场强度和放电能量等,表征材料、制品静电性能的参数主要包括体电阻率、表面电阻率、泄漏电阻、电荷衰减时间、面电荷密度、摩擦带电电压等,开展静电危害及防护研究依赖于以上参数的测量和检测。 另一方面,对静电测试设备或仪器同样要进
本书共十一篇文章,作者都是各方面的专家,讲物理学对其他科学(如化学、生命科学、地学、经济学)的影响;写物理学与技术(如医学、材料科学、核武器、信息产业)的关系;以历史的大视野看物理学与人类文明;用物理学的原理剖析中华古文物瑰宝里的奥秘。
物理学史正是要从大量历史资料中,把物理学认识从起源到现在的发展过程的概貌整理出来,提示出物理学进展的历史足迹,并从中概括出物理学发展的基本规律。国际上物理教学改革的潮流之一,就是更多地把物理学史的内容引入物理教学,以增强物理教学的趣味性,思想性,启发生,提高教学质量。物理学史的研究工作在我国起小较早。物理学史的内容也曾作过科技史的一部分在历史,哲学或自然辩证法等课程中占有过一席之地。20世纪80年代以来,物理学史的教学受到有关方面的重视,物理学史作为一门独立的课程进入高等院样,它的内容也较多地插入物理学各分科,进入中,小学课本。实践证明,开设物理学史课程把物理学史与物理知识的教学相结合,是活跃学生思想,训练科学方法,发展科学思维,培养创造能力的有效手段之一,有利于现代化人才的培养
《上海交大百年物理》是关于上海交大物理系近一百零六年来发展记录的史料,全书分为百年历程、往事写实、师生抒怀、人物春秋几个部分,记述了交大物理系完整的发展过程,是一部不可多得的珍贵资料。
这套丛书中收入的著作,是自文艺复兴时期现代科学诞生以来,经过足够长的历史检验的科学经典。为了区别于时下被广泛使用的“经典”一词,我们称之为“科学元典”。 我们这里所说的“经典”,不同于歌迷们所说的“经典”,也不同于表演艺术家们朗诵的“科学经典名篇”。受歌迷欢迎的流行歌曲属于“当代经典”,实际上是时尚的东西,其含义与我们所说的代表传统的经典恰恰相反。表演艺术家们朗诵的“科学经典名篇”多是表现科学家们的情感和生活态度的散文,甚至反映科学家生活的话剧台词,它们可能脍炙人口,是否属于人文领域里的经典姑且不论,但基本上没有科学内容。并非科学大师的一切言论或者是广为流传的作品都是科学经典。 这里所谓的科学元典,是指科学经典中最基本、最重要的著作,是在人类智识史和人类文明史上划时代的丰
空间是什么?我们大多数人一般不会问这个问题。空间是物理学的“住所”,物理学只能在空间里“玩耍”;事物在空间中存在,在空间中运动和形成。然而在过去的几十年里,物理学家发现了一个奇特现象,它了空间和时间的管辖范围。这个现象称为“非定域性”,即两个粒子无论相距多么遥远却同步共舞,看起来像魔法。爱因斯坦看到这种现象时惊讶得找不出一个合适的词,便称之为“幽灵般的超距作用”。很近这个现象显得更加神秘,因为其他形式的非定域现象相继被发现。在黑洞里、在粒子碰撞中甚至在引力的运作中,都发现了这种“幽灵般的超距作用”,潜在地它威胁了我们对物理现实的很基本的理解。如果空间不是我们以为的那个样子,那么空间到底是什么?在《幽灵般的超距作用:重新思考空间和时间》中,有名科学作家乔治 ? 马瑟试着回答这一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