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理学大题典”是一套大型工具性、综合性物理题解丛书。丛书内容涵盖综合性大学本科物理课程内容:从普通物理的力学、热学、光学、电学、近代物理到“四大力学”,以及原子核物理、粒子物理、凝聚态物理、等离子体物理、天体物理、激光物理、量子光学、量子信息等综合性大学全部本科物理学内容。丛书涵盖面宽广、内容新颖、注重物理、注重学科交叉、注重和科研相结合。 《光学(第二版)》共3章,包括几何光学、波动光学和量子光学。其中波动光学的内容有干涉、衍射和偏振。
在了解这个世界的过程中,现实经常会挑战我们的感官和直觉,让我们震惊不已。这时,数学就像一把雨伞,当撑开这把雨伞时,我们仿佛进入了一个奇特的境界,有了迈向真相、行走在谜团中的勇气;当收起这把雨伞时,我们会发现自己的认知已大不一样,所谓的“理所应当”和“显而易见”将被摒弃,现实背后隐藏的真相将带来巨大的启发。这就是数学的力量。 从代数、几何到相对论,从温度计到黑洞,作者用简洁而生动的笔触阐释了如何更好地思索、观察与理解世界。让我们带上好奇心,撑开数学这把大伞,在宇宙的奥秘中漫步,体会解开疑惑后,如雨过天晴般的愉悦。
本书讲授大学物理课程中的光学部分,内容包括波动光学、几何光学以及光的量子性导论。全书以光学实验为基础,从光的物理模型出发,对光线的传播、光学成像、光的干涉、光的衍射、光的偏振与双折射、光与物质的相互作用、光的量子性等问题进行了较全面和深入的阐释,并介绍了光学的发展及其在各个领域中的应用。对于光学中基本的实验现象,说明详细;对于光学中基本的物理概念,阐述准确;对于光学的理论体系,推导严谨。附有较多的例题和练习题,有利于读者掌握处理光学问题的方法和加深对光学概念的理解,便于读者自学。
基于定域性和实在性为代表的常识观念,我们会认为,无论我们观察与否,物体有其自身属性,而且对其中一个的观察不会影响到另一个。但是量子纠缠这个概念打破了这一常识。在本书中,作者以轻松幽默的笔调,借助丰富有趣的假想实验案例简化了一些经典研究对量子纠缠问题的探讨,涉及诸如定域实在论、贝尔不等式、偏振、时间膨胀等概念,将物理学家为理解量子纠缠而提出的诸种假说展现在读者面前,从而帮助非专业读者一窥理论量子物理之门径。
《X射线衍射技术》较为系统地阐述了晶体学基础,X射线与物质作用发生散射与衍射的理论,单晶与多晶材料的X射线衍射原理与实验方法,X射线衍射技术在材料微结构分析方面的应用等。书中反映了近年来X射线衍射领域的新成果,也介绍了非晶态材料、高分子聚合物材料、薄膜材料的衍射技术以及同步辐射技术的应用。 《X射线衍射技术》可作为材料科学与工程类专业本科生的专业教材,也可供相关专业如物理、化学、生物、机械、核能工程等本科生和研究生作教学参考书,对从事X射线衍射工作的科研、测试人员也具有参考价值。
不同于本领域大多数传统书籍,《量子光学导论--单光子和双光子物理》是在分析典型的实验结果的过程中自然地、循序渐进地介绍基本的经典和量子的概念以及探测技术。特别关注对实验部分的分析是本书有别于其他书籍之处。 《量子光学导论--单光子和双光子物理》的主要贡献有:在光场量子化之前引入 子场 及子场叠加干涉的概念,对光学相干性进行综述基于量子力学原理与规则,介绍场量子化及量子光学的概念和工具,分析了经典相干性和量子相干性之间的异同,聚焦于量子光学中的核心研究课题,通过探究实验器件和过程来解释单光子和双光子物理,进而检验相关理论。 《量子光学导论--单光子和双光子物理》由于涉及很多基础概念,很适合作为学生用书。同时本书也涵盖大量高等量子光学概念,可以帮助科学家和其他专业人员提升对实验、理论及*测
《等离子体光谱学导论(影印版)》介绍了低温下从高密度到低密度体系中等离子体诊断学的各种方法,同时对高温下低密度和高密度等离子体的性质也有详细介绍。本书介绍了基本的概念和方法,同时对从X射线到红外光谱的各种典型仪器做了介绍。另外,本书还对实验方面给与了很大关注。详细地讨论了仪器、原件、探测器和标定等内容。本书适用于等离子体物理方面的研究生,和初入这一领域的科研人员。 《等离子体光谱学导论(影印版)》这本书是根据给定的在波鸿的鲁尔大学的讲座研究生和研究生的学生开始他们的等离子体物理研究,但是它也指向了研究人员新规格—光谱法和需要快速访问的等离子体从诊断低到高密度的技术系统,以及低的温度从低到高密度热等离子体。
本书系统讲述量子力学基础知识。这次再版在原有内容基础上增加了一些内容。原有的内容是量子力学产生的历史背景,波函数与薛定谔方程,一维定态问题,力学量与算符,表象,三维定态问题,近似方法,自旋,全同粒子体系与散射。增加的内容是量子纠缠态,相对论薛定谔方程,相对论狄拉克方程与二次量子化。增加的内容均包含在用‘*’号标记的第十一章中。书中通过较多例题介绍量子力学的应用。每章末附有习题,习题大多取自各院校硕士研究生入学试题。 本书的配套书为“量子力学习题与解答”。该书由陈鄂生,李明明编著,科学出版社出版。书中汇集中国科学院,北京大学,南京大学与复旦大学近20年硕士研究生入学试题,并给出详细解答。 本书可作为大学本科物理专业及有关专业的量子力学教材或参考书。
本书较为系统地介绍非成像光学理论与设计方法,共5章。第1章介绍几何光学的基本理论,接着简单介绍成像光学理论,然后介绍非成像光学的发展历史、现状、基本理论以及设计方法。第2章介绍构建光学表而所需的曲线和曲面理论,包括微分几何的基础理论及NURBS曲线和曲面构造方法。第3章介绍非成像光学的基本概念和基础理论,主要包括光展、光展守恒原理、流线、哈密顿光学和边光原理等内容。第4章介绍较为传统的非成像光学设计方法,包括CPC方法、菲涅尔透镜、流矢法、同步多表面法等。第5章重点介绍基于自由曲面的非成像光学设计法,主要包括Monge-Ampere方程法、网格映射曲面构造法、二次曲面包络法和混合方法等。
数学作为重要的基础学科,是我们面向未来的重要工具和能力。但问题是,我们如何摆脱数学学习的枯燥甚至是畏难情绪,提升数学教育的质量,真正地享受数学,热爱数学,并愿意钻研数学。《数学的力量》以诚挚的语言告诉我们,学好数学实际上是人类的天性,只是很多人都被埋没了。数学中蕴含着意义、美、探索、自由、真理、奋斗等各种优秀的品格,和我们个体的内在追求是高度契合的。我们每个人实际上都可以发现数学之美,感受数学之乐,重要的是通过正确的方式去唤醒它们。这是一本契合时代的动人之作,希望每个人都可以从中看到不一样的数学,转变数学认知,重塑数学思维。
本书系统地阐述了傅里叶光学即信息光学的基础理论和主要应用。全书共10章。第1、2章为傅里叶分析和二维线性系统。第3~6章运用线性系统理论讨论光的传播、衍射、经透镜的傅里叶变换、光学成像系统的频率特性和部分相干理论。第7~10章是全息术、光学信息处理、散斑测量术以及傅里叶光学的其他应用。 本书内容丰富,基本概念和物理图像清晰,注重基本物理思想及分析方法的讨论。内容深入浅出,循序渐进。各章精选了习题,便于教学和自学,有益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本书在第2版的基础上修订而成、保持了原书的精华和特色,根据学科发展,重点补充了数字全息术、光学信息处理、散斑测量术等内容。 本书可作为高等学校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物理学类、仪器类等专业本科生和研究生的教材,也可供光电信息技术领域的科技人员参考。
《动态光学(精)》总结了作者王志坚、王鹏、刘 泉多年从事光学工程学科教学和科研工作的成果,建 立了一套动态光学理论。从普遍情况入手推导出适用 于所有光学系统和元件的公式,并根据具体情况将公 式简化,力求工程化、表格化,便于读者掌握。 第1章是本书的基础,讲述光学系统及元件动态 下物、像共轭理论;第2章光学系统及元件动态成像 特性;第3章扫描、扫瞄和模拟光学系统;第4章稳像 光学系统;第5章应用动态光学理论导出的航天、航 空相机像移补偿公式;第6章变焦激光照射系统;第7 章动态光学在光学系统加工、装配中的应用。 本书的宗旨是为光学工程学科的学生和工程技术 人员提供方案论证和设计的基本理论、先进技术和新方法。
如果没有元素周期表中那些看起来并不起眼的英雄,人类将会迷失方向。我们的DNA需要磷来维持运作,视神经需要钾来提供动力,其他的基本元素还能让我们的生活和社会保持正常运转。如:手机需要利用硼和镓以控制信号和存储信息;用铟和锡制作触摸屏以及锂提供电能。作者周游世界,带我们去寻找这些元素被发现的地点,跟随材料的生命,从如何开采、怎么利用它们,再到为何逐渐产生了既美妙又灾难性的后果。每个星系、恒星和行星都由元素组成——从地球核心的铁到沙子里的硅。但元素从何而来,又将会去哪里,它们是否会被耗尽呢?本书以提出疑问为结尾,留下回味的空间,交给读者自己去思考:保护人类赖以生存的元素这件事,有多么紧迫。
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非线性光学的发展非常迅速,技术上的应用数不胜数。《Introduction to Nonlinear Optics(非线性光学导论)(影印版)》系统介绍了该领域的基本原理,非常适合帮助研究生开始他们的研究生涯。在介绍了基本思想以后,本书给出了非常详细的,对于二次谐波发生及相关的二阶过程。继而讨论了三阶效应,比如短脉冲非线性光学,还有电磁诱导透明度等相干效应。另外,本书还简要讨论了高次谐波发生。对于线性与非线性晶体光学、非线性系数的张量性质等高等内容,本书在某些章节也做了介绍。
本书为《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规划教材》,是在2000年出版的《高等学校电子信息类规划教材》;《物理光学与应用光学》的基础上修订而成的。本书以光的电磁理论为理论基础,以物理光学与应用光学为主体内容。第1~4章讨论了光在各向同性介质、各向异性介质中的传播规律,光的干涉、衍射、偏振特性,突出了光学原理在光电子技术中的应用和进展,加强了光的相干性内容,介绍了傅里叶光学、近场光学和二元光学的基础。第5章介绍了光电子技术应用中非常重要的感应双折射和光传播特性的控制。第6章介绍了光的吸收、色散和散射现象。第7~10章介绍了应用光学的基础知识和光在光学仪器中的传播及成像特性。本书可作为光电子技术、电子科学与技术、光信息科学与技术以及光学工程等专业本科生的专业基础课教材,也可作为有关专业师生和科技人
《光的电磁理论--光波的传播与控制(第2版)》系统地讲授了光波传播与控制的光的电磁理论,主要采用光波电磁场的模式理论和耦合模理论讨论光波在各种介质中的传播规律。全书共6章。章讨论了光波在各向同性介质中的传播,给出了光波电磁理论的基础;第二章讨论了光波在各向异性介质中的传播;第三章主要讨论了光波在周期性介质中的传播;第四章讨论了光波在平板光波导、光纤等有限空间介质中的传播;第五章讨论了光波在非线性介质中的传播;第六章讨论了控制介质中光波传播特性的电光、声光、磁光效应的电磁理论。 《光的电磁理论--光波的传播与控制(第2版)》可作为光学工程、物理电子学、光学以及物理等专业研究生“光的电磁理论”课程的教科书,也可作为其他相关专业师生及科技人员的参考书。本书由西安电子科技大学石顺祥主编。
《拉曼光谱学及其在纳米结构中的应用(上册)——拉曼光谱学基础》译自张树霖教授应Wiley出版社邀请撰写并在2012年出版的Raman Spectroscopy and its Application in Nanostructures一书。为更好适应不同基础读者的不同需要,本书将原书的上、下两卷分上、下两册出版。上、下两册分别着重于阐述拉曼光谱学的基础和纳米结构的拉曼光谱学研究。上册主要集中于拉曼光谱学的基础,致力于给初涉该领域的学者对拉曼光谱学有一个较完整的知识架构和明确概念。而涉及纳米结构拉曼光谱学方面的内容将留待下册介绍。
本书是国内部全面系统介绍成像偏振光谱理论及应用的专著。它为成像偏振光谱系统的设计、目标涂层偏振光谱学特性建模分析、基于成像偏振光谱技术的伪装和隐身目标检测分类等提供了科学的理论知识、翔实的实验数据以及实用的辨别方法。全书共分7章,首先介绍了成像偏振光谱的光学基础、改进成像性能的方法以及偏振成像的发展趋势;其次,给出了偏振光谱图像的获取方法、关键器件、成像系统的构建和定标方法;然后对目标、背景二向反射特性进行分析,研究了目标和背景的二向反射测量方法、建模理论以及针对具体的目标和背景给出了几种模型事例;后,分别以伪装、隐身目标检测和分类为背景,研究了偏振光谱图像的分析、处理方法,并给出了所开发的偏振光谱信息处理软件。 本书对从事战场侦察、对地遥感、机器人视觉、图像处理、模
原子光学是近年来兴起的基于量子力学的物理学前沿领域,涉及原子物理、分子物理和量子光学等物理学分支。原子光学基础的建立可追溯到1929年,其深入的实验研究则是近几年的事。本书重点关注光在原子光学中的应用以及对光与原子相互作用的理解。全书包括基本概念、线性原子光学、非线性原子光学与量子原子光学四部分共13章,分别为:光作用于原子的力,原子冷却,原子束的准直与聚焦,原子折射,原子陷阱与腔,碰撞,(碰撞的)简单应用,多体理论回顾,物质波相干,玻色-爱因斯坦凝聚,原子激光,非线性混波,光波与物质波的混波。对于从事原子激光、原子捕获、玻色-爱因斯坦凝聚等领域研究的或尝试进入这些领域的研究人员,本书是一本系统的入门参考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