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介绍了电子技术的发展史和光本质探索的历史,从电磁科学的建立到电子战,从火的神话传说到光的波粒二象性。其中既有深刻的思想,也有生动的故事,可以帮助读者消除对物理的隔膜,培养学习物理的兴趣。内容分为两大部分 电子技术和光本质探索,共包含63篇相对独立的文章,其中与电子技术有关的文章34篇,与光本质探索有关的文章29篇。 1.1 奥斯特的发现 奥斯特(1777 1851)是丹麦物理学家,1777 年 8 月 14 日生于丹麦一个药剂师家庭。由于家庭清贫,只能在家自学,没有进入正规学校读书。不过受家庭的影响,奥斯特小时候就对药物学、化学实验和物理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1794 年,通过中学毕业考试后,奥斯特以同等学力考入哥本哈根大学攻读医学和哲学,同时学习了一些别的自然科学课程,并于 1799 年获得哲学博士学位。 受到康德哲学
本书系统地阐述了电磁场与电磁波的基本内容,包括:矢量分析、宏观电磁运动的基本规律、平面电磁波、平面波的反射与折射、导行电磁波、电磁波的辐射、静态场、稳恒场的解法和电磁场理论专题共九章。书中有数量的例题和习题以及相应的习题答案。 本书按由特殊到一般,再由一般到特殊的顺序组织内容,即先由基本实验定律归纳总结出描述宏观电磁运动普遍规律的麦克斯韦方程组,然后讨论时变场和静态场等具体情况。 本书适于作高等院校电子与通信工程及信息技术类等专业的教材或教学参考书,也可供其他相关专业的教师、学生和科技人员参考。
本书对电磁兼容学科作了简要的总体介绍,包括电磁兼容一词命名的由来、历史发展概况、现状及未来的展望、学科的研究对象、国内外的有关学术组织及其主要活动、电磁环境的保护以及频谱管理等内容。由于丛书的其余四个分册很少谈到自然界干扰源及工频电磁场的影响与防护,故本书较为深入地论述了这方面的问题。为了适应我国国防现代化的需要,书中还就核电磁脉冲效应及防护技术进行了扼要叙述。
本书系统介绍电磁兼容技术的基本知识、概念,以及国内、外电磁兼容技术标准,着重从工程实践角度阐述电磁兼容技术的原理、应用方法及应注意事项。全书共分10章,内容包括:屏蔽技术、滤波技术、接地技术、线路板设计、电缆设计、瞬态干扰抑制、电磁干扰诊断与解决技术以及在无线电通信系统和计算机系统中的EMC技术。 全书内容丰富,深入浅出,具有较强的实用性,适合从事电气和电子产品开发、设计、生产、管理、检验与维护的工程技术人员使用,同时也可供电气与电子工程、无线电与通信工程、计算机与自动控制、仪器与测量技术等专业的师生参考。
现代社会,没有电是不可想象的。对人类影响如此之大的电,它到底是什么?它是如何被人们认识和利用的?为了更好地利用电,应该怎么做?想要成为电类领域的专家,又应该通过什么途径?本书尝试采用轻松写实与专业知识阐述相结合的方式来解决这些问题。章采用轻松的语言,简要地介绍电学的起源及其发展历程;第二章采用很大的篇幅,详细地介绍了电气化世界的主流内容,以便在深入了解电气化世界的基础上,更好地利用电;第三章详细介绍了电类的各个专业和每个专业的具体内容,指出专业人才的发展道路:进入电类的某个专业进行系统化的学习,成为电类领域的专业人才,就可以在原有的基础上推进电气化世界的进一步发展;第四章为年轻人选择专业给出实用性的指导,指出成为专业领域专家的恰当的途径。本书可以作为与电类相关专业的大一学生的,也
《邓稼先学术讲义I——电动力学(重排本)》是根据邓稼先在九院工作期间为新进九院的科技工作者辅导授课的讲义整理而成,主要是为非物理学专业的工作人员讲授场论基本概念与理论,以促进其在相关研究领域工作的能力,对于我国当时原子弹科研工作人员的培养起到重大作用。
本书是与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工程电磁场导论》相配套使用的辅助教学用书。本书对《工程电磁场导论》中的每节后的习题,每章后的总习题以及思考题,无一遗漏地作了较为详细的解答。考虑到通信专业的需要,在每章后边增加了一些波的补充题。 本书的出版,对使用《工程电磁场导论》以及其他同类教材的教师和学生都将起辅导参考的作用。本书可作为电类各专业和自动化类各专业以及电大、夜大、函授类大学生学习电磁场理论的参考用书。
本书是高等工科院校电子、电气工程专业研究生选修课教材,内容包括电磁兼容基本原理和概念、电磁兼容预测和分析方法、电磁干扰控制技术、电磁兼容测量与试验技术、电磁兼容标准。 全书归纳了电磁兼容学科近年来新进展和前沿课题,内容翔实,论述清晰,说理透彻,紧密结合工程实际。 本书适用于电子、电气专业本科生和研究生,便于读者自学。对于从事电子、电气工程的科技人员也是一本系统、实用的工具书。
现代社会,没有电是不可想象的。对人类影响如此之大的电,它到底是什么?它是如何被人们认识和利用的?为了更好地利用电,应该怎么做?想要成为电类领域的专家,又应该通过什么途径?本书尝试采用轻松写实与专业知识阐述相结合的方式来解决这些问题。章采用轻松的语言,简要地介绍电学的起源及其发展历程;第二章采用很大的篇幅,详细地介绍了电气化世界的主流内容,以便在深入了解电气化世界的基础上,更好地利用电;第三章详细介绍了电类的各个专业和每个专业的具体内容,指出专业人才的发展道路:进入电类的某个专业进行系统化的学习,成为电类领域的专业人才,就可以在原有的基础上推进电气化世界的进一步发展;第四章为年轻人选择专业给出实用性的指导,指出成为专业领域专家的恰当的途径。本书可以作为与电类相关专业的大一学生的,也
徐义亨编著的《控制工程中的电磁兼容》介绍控制工程中电磁兼容的基础知识,同时 偏重于工程实践。 电子式控制系统的电磁兼容(EMC)系指在可能的电磁环境中,电子系统仍然具有正常的工作能力且不会成为环境中的一个电磁污染源。一般用“抗扰度(immunity)”来衡量电子式控制系统在电磁环境下的抗干扰能力;用“发射(emission)”来表明其对环境的电磁污染。 一个应用于工业过程中的控制系统面临着各种各样的电磁干扰(EMI),我们不可能也不应该将抗干扰的功能 由控制系统本体去承担,这就必须在控制工程的实施过程中采取诸如屏蔽、接地、等电位连接以及隔离滤波等抗干扰技术来保证控制系统在工业电磁环境中的正常运行。本书可供从事自动化工程领域内的技术人员参考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