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化学元素周期表》为双面彩色印刷。正面:先用4种颜色表示出4个区,每个元素包含有27种常用的物理化学数据,包括元素符号、电子结构、相对原子质量、密度、熔点、沸点、原子体积、原子半径、共价半径、离子半径、发现年代、晶体结构、酸碱性、是否生命元素、单质或化合物土、还原电位、氧化态、元素英文名、第一电子亲和能、第一电离能、电负性、硬度、电阻率、比热和熔化焓。包括元素118种。附有数据出处。背面:详细介绍化学元素周期表的发现和发展历史历程,以及对于周期表未来的展望。
本《化学元素周期表》为双面彩色印刷。正面:先用4种颜色表示出4个区,每个元素包含有27种常用的物理化学数据,包括元素符号、电子结构、相对原子质量、密度、熔点、沸点、原子体积、原子半径、共价半径、离子半径、发现年代、晶体结构、酸碱性、是否生命元素、单质或化合物土、还原电位、氧化态、元素英文名、第一电子亲和能、第一电离能、电负性、硬度、电阻率、比热和熔化焓。包括元素118种。附有数据出处。背面:详细介绍化学元素周期表的发现和发展历史历程,以及对于周期表未来的展望。
YS/T 617《铝、镁及其合金粉理化性能测定方法》分为10个部分: ——第1部分:活性铝、活性镁、活性铝镁量的测定气体容量法; ——第2部分:铝镁合金粉中铝含量的测定 氟化物置换络合滴定法; ——第3部分:水分的测定干燥失重法; ——第4部分:镁粉中盐酸不溶物帚的测定重量法; ——第5部分:铝粉中油脂含量的测定; ——第6部分:粒度分布的测定筛分法; ——第7部分:粒度分布的测定激光散射/衍射法; ——第8部分:松装密度的测定; ——第9部分:铝粉附着率的测定; ——第10部分:铝粉盖水面积的测定。 本部分为YS/T 617的第1部分。 本部分附录A为规范性附录。 本部分由全国有色金属标准化技术委员会提出并归口。 本部分由东北轻合金有限责任公司负责起草。 本部分主要起草人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的有关规定,为了进一步完善国家职业标准体系,为职业教育、职业培训和职业技能鉴定提供科学、规范的依据,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委托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协会组织有关专家,制定了《有机合成工国家职业标准》(以下简称《标准》)。 一、本《标准》以《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分类大典》为依据,以客观反映现阶段本职业的水平和对从业人员的要求为目标,在充分考虑经济发展、科技进步和产业结构变化对本职业影响的基础上,对职业的活动范围、工作内容、技能要求和知识水平作了明确规定。 二、本《标准》的制定遵循了有关技术规程的要求,既保证了《标准》体例的规范化,又体现了以职业活动为导向、以职业技能为核心的特点,同时也使其具有根据科技发展进行调整的灵活性和实用性,符合培训、鉴定和就业工作
YS/T 617《铝、镁及其合金粉理化性能测定方法》分为10个部分: ——第1部分:活性铝、活性镁、活性铝镁量的测定气体容量法; ——第2部分:铝镁合金粉中铝含量的测定氟化物置换络合滴定法; ——第3部分:水分的测定干燥失重法; ——第4部分:镁粉中盐酸不溶物量的测定 重量法; ——第5部分:铝粉中油脂含量的测定; ——第6部分:粒度分布的测定筛分法; ——第7部分:粒度分布的测定激光散射/衍射法; ——第8部分:松装密度的测定; ——第9部分:铝粉附着率的测定; ——第10部分:铝粉盖水面积的测定。 本部分为YS/T 617的第3部分。 本部分由全国有色金属标准化技术委员会提出并归口。 本部分由东北轻合金有限责任公司负责起草。 本部分主要起草人:韩书超、赵玮。 本部分由全国
本标准与英国标准BS 6075-10:1981《工业用氢氧化钠 取样和试验方法 第10部分 汞含量的测定(光度法)》(英文版)的一致性程度为非等效。 本标准由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协会提出。 本标准由全国化学标准化技术委员会氯碱分技术委员会归口。 本标准起草单位:锦西化工研究院、新疆中泰化学有限公司、青岛海晶化工集团有限公司。
本书分为绪论、测量误差与实验数据表达、实验、实验技术及仪器、附录五个部分。实验部分包括化学热力学、电化学、化学动力学、表面及胶体化学和结构化学五个方面共三十个实验。其中电势-pH曲线和磁化率的测定(稀土永磁天平测磁化率)是从化学系教师近年来的科研成果中提炼、加工而成的。每个实验包括实验目的、实验原理、仪器和试剂、实验步骤、数据记录和处理、思考题等项目。本书所介绍的仪器,力求在满足物理化学实验课要求的前提下,选择价格适中,市场上易于购买,因而具有普及性。实验步骤的描述是实验课教材的重要内容,本书尽可能叙述清楚、简洁、实用,避免文字叙述与实际操作脱节,同时对每个实验的关键操作给予专门提示(用星号标出)。为使学生受到规范化的数据处理训练,把实验数据的人工处理作为基本的训练要求。对于数
《化学》是根据*2000年8月颁发的《中等职业学校化学教学大纲(试行)》编写的,涵盖了大纲中基础模块和加工制造专业模块的全部内容,适用于目前中专、技校、职高等中等职业学校非化工类专业教学。 本教材的特点是:,考虑到学制为3年或3~4年,在确保教学基本要求的基础上,降低理论难度,强调结论,突出实用性,以体现职业教育的特点;第二,注意知识的应用和注重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科学文化素质和环保意识;第三,具有轻工 特色。 本教材包括无机化学、有机化学、阅读材料、化学实验四部分。无机化学部分介绍的理论有物质的量、原子结构和元素周期律及化学键、反应速率和化学平衡、电解质溶液、电化学基础等。把原子结构和元素周期律编在同一章,主要是考虑它们在内容上的延续性;元素化学部分的取舍反映典型性和
本教材密切配合分析化学课程教学,全书共5章。第1章分析化学实验课的任务及要求,明确了实验环节的教学内容和学生应该掌握的技能;第2章分析化学实验的基本知识,重点介绍了实验室的安全知识、常用分析化学仪器的洗涤以及实验用纯水和化学试剂的配制;第3章分析天平,介绍了常用分析天平的构造和使用方法;第4章滴定分析常用玻璃仪器,主要讲解几种常用仪器的使用和维护;第5章分析化学实验,共包括23个实验,从不同方面锻炼学生的实践能力。本教材具有以下的特点: 1.明确了实验教学环节应掌握的基本内容及技能,有的放矢,针对性强。 2.精选与分析化学理论教学有关的实验,加深学生对分析化学基本理论的理解,使学生熟练地掌握分析化学实验的基本技能,提高实践动手能力。 3.介绍了分析化学实验的注意事项和常见仪器的操作
本书为材料化学战略性新兴(支柱)产业人才培养丛书之一。全书共分为11章,分别是:绪论、不饱和聚酯树脂、聚酯(醇酸)树脂、酚醛树脂、环氧树脂、聚酰亚胺树脂、有机硅绝缘树脂、苯并嗪树脂、萘杂环树脂、绝缘薄膜材料、绝缘高分子材料的发展前景。本书以绝缘树脂为主线来阐述其在绝缘材料领域的应用,按高分子材料的类别进行分章介绍,每章均介绍该类树脂的合成原理、工艺路线和工艺流程,有利于科研人员掌握绝缘高分子材料的分子设计和应用。 本书可作为高等院校高分子材料和材料化学等相关专业学生的教材,也可供从事高分子材料功能研究及生产开发的相关行业的科技人员,以及关注绝缘材料发展的人士参考。
根据全国高等医药教材建设研究会和卫生部教材办公室对高等学校临床医学专业五年制第七轮规划教材修订的要求,我们编写了《有机化学实验》,本书是吕以仙主编的《有机化学》(第7版)的配套教材。 本教材由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北京大学医学部、首都医科大学、大连医科大学、广西医科大学、福建医科大学、新疆医科大学和潍坊医学院联合编写。编者们在多年有机化学实验教学的基础上,参考目前国内外同类教材,编写了本教材。本教材的实验内容突出医学特色,应用现代的实验技术和手段,注重有机化学与生物学、药学的结合,本着环保和实用的原则,力求能适应现代医学教育在知识结构和实验技能培养上的需要。 为了便于实验教学,本教材按照基本操作技术、物理常数测定及模型操作实验、化学性质实验、合成及提取实验和综合性实验五个部
本书是以高等农林院校的“无机及分析化学教学大纲”为依据,配合现行使用的《无机及分析化学》的教材编写的辅助教材。全书分共为三部分:部分为典型题解析,共包括十三章,每章又分为内容提要、典型题解析、习题三个模块。第二部分为自测试题,包括三套自测试题和二套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题。第三部分为附录,给出了各章的习题及自测试题的参考答案。本书以典型题为主线,突出典型题的典型性、代表性,给出了典型题的思路和详细解题过程,指出了其特点,通过评注以开阔解题思路。 本书可作为高等农林校学生学习《无机及分析化学》课程的辅助教材,也可作为报考硕士研究生的人员的复习辅导材料。
本书是*高等学校化学类专业教学指导分委员会为高等学校化学类专业制定的指导性专业规范,包括化学类专业的学科基础、培养目标、培养规格、课程体系设置原则、教学基本内容及基本教学条件。 本书可作为高等学校化学类专业建设、专业评估和化学学科教师教学的参考资料。
本书是*组织实施的《面向21世纪高等工程教育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计划》03—15项目“化学系列课程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的研究与实践(非化工类专业)”的研究成果之一,是曾政权等编著的《大学化学》(重庆大学出版社,1999年8月第1版)教材的配套教学用书。 本书各章由目的要求、思考题和习题三部分组成,所选内容紧密配合大学化学课程的理论教学,同时注意联系社会实际和工程技术实践问题,着力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和课外自学能力。全书严格贯彻法定计量单位,全部习题的演算采用量值计算法。 本书可供高等院校本科各专业学生及职大、夜大、电子、函大等各专业师生作基础化学教学参考书。
本标准修改采用美国材料与试验协会标准ASTMD4614:2005《(所有等级)乙酸乙酯》(英文版)。 本标准根据ASTMD4614:2005重新起草,在附录A中列出了本标准章条编号与ASTMD4614:2005章条编号的对照一览表。 考虑到我国的国情,在采用ASTMD4614:2005标准时,本标准作了一些修改。本标准与ASTMD4614:2005的主要差异如下: ——指标分为优等品、一等品和合格品三个等级(本标准的3.2),这是根据我国对工业产品分等的惯例确定的, ——本标准的优等品指标与ASTMD4614:2005的99.5U等级相比,乙酸乙酯的质量分数由≥99.5%修改为≥99.7%,乙醇的质量分数由≤0.5%修改为≤0.10%,酸的质量分数由≤0.01修改为≤0.004%,蒸发残渣的质量分数由5mg/100修改为≤0.001%(本标准的3.2)。这是为了严格对产品质量的控制, ——增加了外观的要求和试验方法(本标准的3.1和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