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共分为6个部分:绪论、物理化学实验的测量误差和数据处理、实验测量技术及仪器设备、基础物理化学实验、综合及设计实验、附录。结合目前各院校教学设备情况选编了44个实验,每个实验包括:关键词、目的、基本原理、药品试剂与仪器、实验步骤、数据记录和处理、思考题等。本书力求能够更好地反映物理化学的*研究成果和培养研究型人才,在实验内容和实验技术上进行更新,注重内容的新颖性、综合性和趣味性,以使学生在实验中获得更多的知识。 本书可作为高等院校化学、应用化学、化工、材料、生物、医学、药学、食品、环境等专业的物理化学实验教材,也可供相关专业的实验人员和科研人员参考使用。
本教材是应当前教学改革的需要而组织编写的,全书共分10章,第1章为气体,第2章为热力学定律及应用,第3章为热力学第二定律及应用,第4章为多组分系统热力学,第5章为相律与相图,第6章为化学平衡,第7章为电化学,第8章为化学动力学,第9章为界面现象,第10章为胶体。每章末附有一定数量的思考题、习题和目标检测题,并在介绍主要理论知识后补充了少量的阅读材料,以扩大学生的知识面。 本书可作为高职高专的化学教育、化工、制药、生物工程、环境保护等专业学生的物理化学课程的教材,也可作为工矿企业、实验室技术人员的参考书。
本书是郭子成等编著的《物理化学》(上册,ISBN 978?7?122?16027?0;下册,ISBN 978?7?122?16025?6;化学工业出版社,2013年2月)教材的配套学习参考书。全书的章节安排与教材同步。每章包括四部分内容:本章小结(重要概念,知识点,主要公式及适用条件);思考题及解答;习题及解答;概念题(填空题与选择题)及答案。本书还给出4套样卷,作为学习者自测之用。 本书针对性强,内容丰富。可帮助学习者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分析和解决物理化学问题的能力。
本书主要根据学校使用情况和教学需要,在保持版原有框架的基础上进行了修订,使结构更加优化,更加突出高职高专层次的特点。全书共分十二章,内容包括:气体、热力学定律、热力学第二定律、多组分系统热力学、相平衡、化学平衡、电化学、化学动力学与催化作用、表面现象、胶体化学和基本物理化学实验。 本书可作为高职高专化学、化工类及相关专业的教学用书,也可供其他从事化学化工类及相关专业的人员参考。
《物理化学学习指导》的每一章都由四部分组成:(1)基本公式和基本概念:全面、系统地总结了本章所涉及的公式和概念。(2)例题:针对本章的重点和难点,选择具有代表性的例题。通过解答和分析,阐明解题的思路和方法,有助于进一步理解和掌握定义和概念。({)思考题解答:解答本章后附的思考题。(4)习题解答:解答本章后附的习题。对一些特殊的习题,有选择性地进行了详细解答。希望通过这种编写方式对提高读者理解、掌握物理化学知识的能力有所帮助。另外,考虑到准备奥林匹克化学竞赛读者的需要,本书的后面附有从1999年至2009年全国高中生化学竞赛试题中所有与物理化学知识有关的试题和答案。本书的后还附有北京师范大学2006年以来共5套硕士学位研究生入学考试物理化学部分的试题和答案,以供准备考研的读者参考。
本书第1章为表面活性剂概论,简介了与表面活性剂相关的基本概念。第2章阐述了表面活性剂的分类、结构特点和共性。第3章、第4章主要介绍了表面活性剂两个基本的性能,即表面活性剂在界面的吸附和在溶液中的自组装。第5章至第7章简述了一些特殊的表面活性剂类型。第8章则重点介绍了表面活性剂在化学研究中的应用。 本书可作为化学、化工专业研究生教材,也可供大学高年级本科生使用,对相关研究人员、工程技术人员也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本书是*“高等教育面向21世纪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计划”的研究成果,是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工科化学“九五”规划教材和普通高等教育“九五”*重点教材。本书在继承以往工作的基础上,着重在教材框架的重新构造、教学内容的推陈出新、以及突出应用使理论与实际更好地结合等三个方面,力图与国际接轨,保持并发扬特色。全书分为五篇十八章共三册。其中上册有平衡篇包括物质的pVT关系和热性质、热力学定律和热力学基本方程、多组分系统的热力学及逸度和活度、相平衡、化学平衡五章;速率篇包括传递现象、化学动力学、各类反应的动力学三章;中册为结构篇包括量子力学基础、化学键和分子间力的理论、波谱的基本原理三章;下册有统计篇包括独立子系统的统计热力学、相倚子系统的统计热力学、速率理论三章;扩展篇有界面现象、电解质溶
本书吸取了齐齐哈尔大学多年来物理化学实验的教学经验,并融入了兄弟院校物理化学实验教学改革的部分成果,全书分为绪论、基础实验、综合性实验、设计性实验和附录五大部分。绪论部分主要介绍了物理化学实验的目的、要求、安全常识、误差问题、数据的表达方法和计算机在物理化学实验中的应用。本书共编写27个实验,内容涉及化学热力学、电化学、化学动力学、界面与胶体化学等。所编写的实验中,尽可能采用先进的实验技术和方法,并加大了综合性和设计性实验的比重,以培养学生的实验技能和创新能力。附录部分收集了物理化学常用数据表22个,便于读者查阅。本书可作为高等院校化学类、化工与制药类、材料类、食品工程类、轻化类、环境、生物工程、生物技术等专业本科生的物理化学实验教材,也可供从事相关科研工作的人员参考使用。
分子碰撞理论的研究,已经有七十多年的历史。这门学科的创建者是gyring H和Polanyi M。1964年,Pimentel G根据Polanyi J C红外化学发光反应碰撞的研究结果,发明了HCl化学激光器,这使这门学科的研究更加深入和理论化。 一个宏观反应往往包含许多同时存在的分子碰撞的微观过程,宏观现象是微观现象统计综合结果。微观过程能提供基元过程的动力动态信息——激发态粒子的形成过程,传能过程,粒子数在能级布居反转的程度——从而寻找新的化学激光新体系。分子碰撞理论是许多新兴学科建立与发展的理论基础。如激光化学、大气化学、燃烧化学、等离子体化学、表面催化学等。近些年来,生命科学(有机大分子)也开始应用分子碰撞理论。 两个分子的碰撞即意味着它们在相互接近过程中发生了相互作用,动量传递、能量传递,甚至改变分子的结构,由反应物
本书为普通高等教育 十一五 ***规划教材,是与《物理化学核心教程(第三版)》(沈文霞,王喜章,许波连,科学出版社,2016)配套的学习指导书。全书共10章,包括气体、热力学*定律、热力学第二定律、多组分系统热力学、化学平衡、相平衡、化学反应动力学、电化学、表面现象和胶体分散系统。各章内容分为基本要求、把握学习要点的建议、思考题参考答案、概念题参考答案和习题解析五个部分。书后附有三套参考试卷及参考试卷答案。本书不仅提供习题答案,而且讲清思考方法和解题思路,使学习者少走弯路,达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和提高自学能力的目的。
本书内容包括热力学定律,热力学第二定律,化学平衡,液态混合物和溶液,相平衡,电解质溶液,电池电动势及极化现象,界面现象,化学动力学基础和复合反应动力学及反应速率理论。书中每章都附有思考题、习题。另将习题参考答案列于书末,便于学生自我检测。 本书在保持第二版教材优势的基础上,结合近10年来修订者们积累的宝贵教学经验和对交叉学科发展的认识和探索,适当精简了部分经典的热力学内容,调整了一些章节的先后顺序,把重点放在了阐明物理化学的基本原理及其应用上。同时,为进一步突出物理化学在材料专业的权威,书中尽可能选用针对材料专业的例题或习题,以便加强理论与实际的联系。此外,补充和修正了部分图表及数据,使叙述更为精炼,内容也更加紧凑、完整、准确。 本书还适当增添了物理化学所涉及领域的发展趋势
本书包括与金属电沉积有关的基础理论和各种功能膜层的电沉积技术以及电沉积功能膜层的发展等章节。内容除各种常见的电镀、化学镀、转化膜技术外,还涉及到非晶态、复合镀层、电子电镀以及电泳涂装、电镀清洁生产技术、膜层的检测技术等内容。 本书既介绍了国内外正在应用的性能稳定的成熟的电沉积工艺技术和转化膜技术,也介绍了*的功能膜层技术的进展。 本书可作为高等学校的材料学、表面工程、电化学、腐蚀与防护等专业的本科生、研究生和教师的教学参考书,也可以供从事电镀精饰和表面处理方面的工程技术人员使用。
本书是根据1995年原国家*《高等工业学校物理化学课程教学基本要求》,结合*“面向21世纪高等工程教育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改革”项目的研究成果而编写的,突出了“21世纪物理化学教学”的基本特点和发展方向。本书在教学内容更新方面有较大的突破,尤其是结合教学基本要求,注入了一些已成熟的现代方法,涵盖了“物质结构研究方法”的前沿与进展,形成了本书的特色。本书理论体系完整,脉络清晰,层次分明,推理与叙述严谨,注重科学素养、创新思想方法和理论联系实际等基本素质的培养。 全书共分10章,包括绪论、热力学定律、热力学第二定律、多组分热力学、相平衡、化学衡、电化学、界面现象、化学动力学和物质结构研究方法等内容。 本书可供工科院校化学、化工、能源、环境、生物、医学和材料科学与工程各专业作为教材使用。
本书全面而系统地介绍了物理化学的基本内容,全书包括:热力学定律及应用、热力学第二定律、多组分系统热力学与溶液、化学平衡、相平衡、电解质溶液理论、电池的电动势与极化现象、基础化学反应动力学、复杂反应及特殊反应动力学、液体的表面现象、固体的表面现象、胶体分散系统、高分子溶液与凝胶共13章。本书叙述简明扼要,概念清楚,兼收讲授与自学的特点,适用性较强。 本书可作为高等院校化工、轻工、粮油食品、生物、材料、环境、农学、石油和纺织等专业的教材。
本书为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规划教材。 本书是在第三版的基础上,根据*2004年10月发布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化学专业规范》中对物理化学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及实际教学使用情况修订的。本书基本保持了原有的框架、风格和“简明”特色,在内容上作了适当的更新和调整,着重阐述物理化学基本原理和方法,同时以 “开窗口”的方法适当增加了一些学科发展中有重大应用前景的新内容,但不片面追求“高、深、新”。全书内容包括:热力学定律、热力学第二定律、化学势、化学平衡、多相平衡、统计热力学初步、电化学、表面现象与分散系统、化学动力学基本原理、复合反应动力学共十章。书中编人了较多的例题和习题,题末附有答案。 本书可作为综合大学、高等师范院校化学类专业物理化学课程的教材,也可供其他相关专业学生学习物理化学时参考
表面活性剂分子有序组合体(胶束、反胶束、吸附胶束、囊泡、微乳液等)的存在对某些化学反应有催化或抑制作用。利用胶束、微乳液等体系实现、调节和控制化学反应速率(即胶束催化和微乳催化)不仅扩展了表面活性剂的应用范畴,也开辟了催化研究的新领域,是当前表面活性剂物理化学和微多相催化研究的热门课题。 本书主要介绍胶束、吸附胶束、微乳液体系催化作用的基本原理、理论处理模型和近期发展,用实例定性或定量地讨论了影响这些体系催化作用的多种因素。适当地对金属胶束、囊泡、反胶束体系的催化作用做了简单介绍和比较。为便于读者阅读,在每章前分别介绍了胶束及增溶作用、吸附胶束与吸附增溶、微乳液的基本知识。 本书可供从事表面活性剂、微多相催化研究和有机合成的技术人员应用,也可作为高等学校化学、化工类专业
本教材是根据2010年*高等学校化学与化工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制定的近化学专业化学基础课教学基本要求编写而成的。全书所有物理量的符号和单位一律采用国际单位制(SI),专业名词则尽可能与全国自然科学名词审定委员会所公布的《化学名词》一致。 全书分上、下册出版。上册包括气体pTV关系和性质、热力学定律、热力学第二定律、多组分系统热力学、化学平衡和相平衡六章;下册包括电化学、统计热力学、界面现象、胶体化学和动力学五章。书中列举了众多物理化学在日常生活和科研生产中的实例,将有助于读者对物理化学原理和定律的理解。此外,与本书配套的含有全部习题详解的解题指南与本书同步出版。 本书可作为高等院校化工类、材料类、制药类、环境类、化学类、生化类等化学类和近化学类有关专业的教学用书,亦可供科研和工程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物理化学实验则是化学实验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实验技能和创新意识的重要课程。 近年来,随着教学改革的深入发展,物理化学实验教学在内容、方法和设备方面都有了很大的改善和变化。为充分反映近年来实验教学改革的成果,充分发挥师生的能动性,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和动手操作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迫切需要对物理化学实验教学进行改革。 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的发展,积累了许多科研成果,如果能将这些成果适当地转化为学生实验的内容,就可使学生从实验中领会科学探索和研究方法,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会得到更好的培养。 鉴于以上认识,由张洪林教授等为主编并联合八所院校几十位长期从事物理化学教学的教师,经过多年辛勤劳动,精心选材,精心设计,编
全书共六章,分别为化学热力学、化学热力学的应用、化学动力学、电化学、表面与胶体化学、统计热力学基础。每章都分为五个部分:复习指南、内容提要、要点及疑难点解析、例题解析、自测题。本书还给出了八套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的模拟试卷。 本书参考了目前国内外常用的物理化学教材,量和单位采用“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GB 3100~3102-93”。 本书可供高等院校化学专业本科生学习物理化学和准备参加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的学生作参考,也可作为从事物理化学教学的教师参考。
碳硫分析属于分析科学范畴中的高速分析系列,快、准、简、廉的碳硫高速分析方法对钢铁行业乃至国民经济具有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本书共20章,第1~7章较集中地介绍了碳硫分析的新理论;第8—12章介绍了仪器的理论创新及碳硫分析仪器;第13—20章重点讨论了方法原理的创新及新方法。 本书的特点是紧密结合生产,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研讨问题,具有新颖性和较强的实用性。 本书可供钢铁、机械、地质、环保等理化科技工作者使用,也可供高等学校教师、高年级学生、研究生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