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从介绍卫星定位技术的发展历程入手,依次介绍当今正在运行和即将运行的四大卫星定位系统的组成、应用前景,然后重点介绍GPS接收机的原理和常用品牌接收机以及GPS定位技术的原理和应用。全书共10章,第1章介绍卫星定位技术的发展以及四大定位系统的组成和应用前景;第2章介绍GPS接收机的原理和常用品牌接收机;第3章介绍坐标系统和时间系统,为将空间卫星位置与地球表面点位的关联建立统一基准;第4章介绍卫星信号的组成和位置计算;第5章介绍GPS定位的基本观测量和误差来源;第6章阐述*定位、相对定位、静态定位、动态定位的基本原理和使用方法;第7章介绍静态GPS控制网的设计与实施;第8章介绍静态GPS测量数据处理原理和过程;第9章介绍动态GPS测量数据处理原理;第10章介绍GPS在各种工程中
《水质遥感理论方法及应用》(作者张渊智、陈楚群、段洪涛)主要介绍水质遥感的基本原理、数据处理方法及其应用实例,包括基本概念、发展历程、研究现状,以及目前所面临的一些瓶颈问题。从光学遥感辐射的物理基础出发,首先描述了水质遥感的基本原理及其光学特性的物理意义,接着介绍水色遥感大气校正方法及其研究意义,然后重点论述水质遥感光学数据处理方法和应用实例,此外结合目前水质遥感研究的*进展,增加了激光雷达和微波遥感数据的处理方法及应用,后指出未来水质遥感的发展趋势及其研究重点。 《水质遥感理论方法及应用》有机整合水体的光学特性和遥感数据处理方法,通过许多实例,不仅系统地介绍光学遥感在水环境监测中的具体应用,而且给出了光学遥感数据与微波遥感数据复合的应用实例,还简单介绍了激光雷达和微波
本标准依据GB/T 1.1—2009给出的规则起草。 请注意本文件的某些内容可能涉及专利。本文件的发布机构不承担识别这些专利的责任。 本标准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业和信息化部提出。 本标准由中国电子技术标准化研究所归口。 本标准主要起草单位:首都信息发展股份有限公司、中国电子技术标准化研究所。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张彦明、李宏利、陈倩、胡晓芳、张宇、张雅南。
《测量学(第4版)》共分十章,章为概述,介绍测绘学的发展史和本书的基本内容;第二章至第四章介绍基本测量仪器及其使用方法;第五章介绍测量误差基本知识及测量精度估算;第六章介绍小地区的控制测量,以导线测量及计算为重点;第七章介绍地形测量,以数字测图为重点;第八章介绍地形图应用,以数字地形图的应用为重点;第九章介绍建筑工程施工测量;第十章介绍道路、桥梁、隧道工程测量;在附录中介绍计算器的编程方法以及所编导线计算程序。 《测量学(第4版)》可作为高等院校本科的土木工程专业、道路工程专业、城市规划专业、测绘工程专业、地理信息系统专业等的基础技术课"测量学"的教材。本书附有配书的CD-ROM(光盘),有内容演示、补充、加深等功用,对于教、学双方都有裨益。本书也可供工程勘察、工程施工等技术人员参
本书以数字测图工程项目作业流程为主线编排教学内容,以培养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为主旨,从认识数字测图、数字测图测前准备、图根控制测量、野外数据采集、内业计算机成图、地图数字化、数字测图技术设计与检查验收、数字地形图的应用等八个方面阐述了数字测图的基本原理和作业方法。本书优化了知识结构,突出了能力培养和技能训练的职业教育特点。本书为高职高专院校测绘工程专业和地理信息系统专业的教材,也可作为采矿工程、地质工程、交通工程、水利工程、电力工程等相关专业及工程技术人员的学习参考书。
数字地球是当今地球科学和信息科学的高度综合,是地球科学的*分支。数字地球计划是继信息高速公路后的又一全球性的科技发展战略目标,它将深刻地改变未来人类社会的生产和人们的生活方式。 本书全面系统地介绍了数字地球的基础知识。全书共二十章。前四章主要介绍数字地球的基础理论:信息社会与数字地球;地球系统的信息模型和系统模型;地球系统的非线性与复杂性特征等问题。第5至第17章重点介绍数字地球的技术系统:国家空间信息和空间数据的基础设施;地球观测系统与全球信息网络;地球空间数据的共享标准与规范化;高分辨率数据获取与海量信息的存取;数据融合与仿真虚拟技术;虚拟地球系统模型等。后三章扼要列举数字地球的应用实例:当今数字地球的发展趋势及前沿技术;数字地球的应用前景与在一些领域的应用实例。书后还附有
本书依据高等学校土木工程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编制的测量学课程教学大纲的要求编写。全书共分十六章。在阐述测量基础知识、基础理论和基本测量方法的基础上,结合土木工程施工测量的特点,介绍了一般土木工程施工测量的内容和方法。教材中包括了多方面的基础知识以扩展视野、拓宽知识面,力求做到简明扼要,实用性强,有新意。反映现代测绘新技术、新仪器的应用。为满足教学的需要,在每章之后附有思考题与习题。 本书具有较宽的专业适应面,可作为高等院校土木工程专业本科测量学课程通用教材,也可用作其他非测绘工程专业测量学课程的教材,并可供广大工程技术人员阅读参考。
近年来,国内外先后出版了一系列关于GIS应用技能的书籍,部分侧重于科学原理阐述,部分侧重于专业部门应用。本书依据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要求,紧扣地图数据采集与处理的完整业务流程和关键技能,阐述利用SuperMap、ArcGIS、MapGIS等软件进行地图数据采集与处理的技术方法,具有良好的实用性和可操作性。全书共十一章,主要内容包括:地图数据采集基本流程、SuperMap简介、地图扫描与图像处理、地图纠正与配准、图形数据采集、图形数据拓扑处理、属性数据采集、专题地图制作、地图符号制作、地图排版与输出、ArcGIS地图数据采集、MapGIS地图数据采集等内容。每章后都附有实例练习,既保证全书知识与技能体系的完整性,又兼顾关键技术的学习与掌握。
全书分为八章,分别从中小比例尺土地利用变化遥感调查涉及的有关概念、目前主要遥感数据源的特点、线状地物与小地物问题解决方案、地理坐标系与投影的相关基础知识等方面进行了较为详尽的论述。
《传感技术及应用仿真》详细介绍了传感技术基础,电阻应变式、电容式、电感式、压电式、磁电式、热电式、光电式、气体式、湿度、超声波、智能式传感器的原理和应用,虚拟仪器LabVIEW的基础知识、IAbVIEW程序对象的基本操作以及LabVIEW软件开发的部分实例。《传感技术及应用仿真》结构合理、系统性突出、内容丰富。 《传感技术及应用仿真》可作为普通高等院校、高职高专院校电子信息工程、通信工程、自动化、仪表等相关专业的教材,也可供从事相关专业的技术人员参考。
本书共分十四章:章至第五章介绍测量学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测量仪器的构造、使用、检验和校正方法,以及测量误差的基本知识;第六章至第八章介绍小地区控制测量,大比例尺地形图的测绘,地形图的应用;第九章至第十三章介绍施工测量的基本工作,工业与民用建筑中的施工测量,隧洞测量,渠道测量,管道工程测量;第十四章简单介绍全球定位系统;在附录部分给出了水准仪和经纬仪系列的主要技术参数以及地形图图示。 本书前八章为普通测量学的基本知识,第九章至第十三章为工程测量的实用部分,可以供不同专业选学。本书可作为水利类、土建类等专业本科生的教学用书,也可作为相关专业参考教材和供工程技术人员学习参考。
本标准代替GB 12409 1990《地理格网》。 本次修订参考了美国FGDC—STD-011-2001 United States National Grid和英国British nationalgrid reference system等标准。 本标准由国家测绘局提出。 本标准由全国地理信息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归口。 本标准起草单位:国家基础地理信息中心、北京山海经纬信息技术有限公司、水利部水利信息中心、中国测绘科学研究院、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宏观经济研究院、建设综合勘察研究设计院。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李莉、朱秀丽、曹五丰、陈子丹、苏山舞、曾澜、何建邦、黄坚、李浩川。 本标准所代替标准的历次版本发布情况为: ——GB 12409—1990。
DEM是地理数据库中的核心数据,是进行地形分析的基础,被广泛应用于测绘、遥感以及资源、环境、城市规划、农林、灾害、水电工程及军事等领域。本教材是作者在从事DEM基本理论与方法的科学研究与教学实践的基础上撰写完成的。教材系统介绍了DEM的基本概念、DEM的数据组织与管理、DEM的建立与处理、DEM的可视化表达及精度分析等基本理论与关键技术;从坡面地形因子提取、地形特征要素提取、地形统计分析以及地学模型分析四个不同方面,阐述了DEM数字地形分析的基本理论与方法。全书每章都配有一定量的思考题与练习题,还配有教学PPT与实验数据光盘,便于教师备课及学生的复习与练习。
本书为高职高专院校测量专业的基础课“测量基础与工程测量”教材。全书共分13章,内容包括测量学的基本知识、水准测量、角度测量、距离测量、控制测量、地形图测绘、全站仪测量、地形图的应用和数字化测图、建筑工程控制测量与施工测量、矿山测量等。 本书可作为规划、土木工程、农林、地质、矿产、采矿等专业的教材,也可供相关技术人员参考。
本标准代替GB/T 14911—1994《测绘基本术语》。本标准与GB/T 14911—1994相比主要变化如下: ——按照GB/T 1.1—2000的要求对标准的格式和体例进行了修改; ——增加了数字地图生产、遥感、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库建库、GPS测绘技术、土地利用、管线测量、变形测量等有关内容的一些术语; ——删除了个别术语,如原标准中4.36机助地图制图、4.38制图专家系统、41.41地图清绘等; ——修改了某些术语的名称和定义。 本标准由国家测绘局提出。 本标准由全国地理信息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归口。 本标准起草单位:国家测绘局测绘标准化研究所。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段怡红、吕玉霞、宋耀东、马聪丽、兀伟、郭玉芳、孙乐兵。 本标准所代替标准的历次版本发布情况为: ——GB/T 14911—1994。
《测量学》共分为十四章,章介绍了坐标系、测量工作的程序与内容;第二章介绍了水准测量;第三章介绍了角度测量;第四章介绍了距离测量;第五章介绍了测量误差;第六章介绍了控制测量;第七章说明了地形测量;第八章介绍了地形图应用的相关知识;第九章介绍了建筑工程施工测量;第十章介绍了道路工程测量;第十一章介绍了桥梁工程测量;第十二章介绍了地下建筑工程测量的基本内容;第十三章介绍了电子全站仪测量;第十四章介绍了全球定位系统的基本内容。 《测量学》强调逻辑的完整性、章节的独立性以及内容的实用性,各章均配有习题。本书适用的专业主要包括测绘工程、建筑工程、给排水工程、环境工程、水利工程、安全工程、农业工程等本科相关专业,也可供有关专业工程技术人员参考使用。
本教材根据高、中等职业院校学生的知识水平及用人单位对学生知识和技能的需求,按照“项目引导、任务驱动、淡化理论、注重实操”的原则撰写而成。全书共编写了是一个项目,具体是:认识专题地图、学习CorelDRAW X3绘图软件、编绘地理底图及编制作者原图、编制政区地图、编制城区地图、编制交通旅游地图、编制人口地图、编制工业地图、编制农业地图、编制土地利用现状图、编制地势图。结合测绘单位实际生产情况,以CorelDRAW X3图形处理软件为平台,详细介绍了各类专题地图的编制过程、技术、操作方法及完成各个项目应具备的相关知识和技能。 本书可作为高、中等院校地图制图与GIS专业的专业课教材,也可供从事地图制图的技术人员参考。
本书是作者在总结多年地图学教学研究经验的基础上编写而成的。全书分3篇共9章,以“现代数字地图制图技术”为主线,主要论述新时期数字专题地图编制的理论、特点和方法。核心内容包括数字专题地图的概念与理论基础,数字专题地图的制图技术,常用专题地图的编制方法与实践。全书通过简练的文字和大量的插图与图形实例,力图增强教材的通用性、交融性、创新性和实用性。 本书可作为高等院校地理学、测绘学、环境科学、生物学、地质学等学科的专用教材,也可作为工程设计、规划管理等业务部门广大技术人员,尤其是制图人员的参考书。
病态性问题存在于测量数据处理、地球物理参数反演、回归分析等与参数估计-有关的许多领域,而且其危害性是非常严重的,因而受到相关领域科技人员的广泛关注。本书在给出参数估计系统病态性分类的基础上,以Hilbert空间分析理论为工具,分别研究了参数空间、观测空间中子空间关系的度量,给出了几种参数关系、观测结构以及观测信息量度量的空间分析方法;分别研究了参数选择、病态系统参数估计方法,并给出了相应的应用示例。 本书可供测绘、统计、数值计算等与参数估计有关的学科的研究生,相应学科的科技工作者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