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作为高等学校学习地球科学的入门教材,较详细地介绍了有关地球科学的一些基本知识、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涉及到地球科学的地质学、地球物理学、地理学、气象学、海洋学、水文学、环境地学、天文地学等方面的一些基本知识。本书的主要内容包括地球科学的含义,地球的宇宙环境、地球的外部与内部圈层特征、地质年代的基本知识,地球上各种地质作用的基本原理和过程,地球的资源与环境问题、地球形成、演化的基本概念和认识等。与本书配套的《地球科学概论实习讲义》内容包括课堂实习指导、思考题和野外路线指南等。 本书可供与地球科学有关的地质院校、石油院校、农林院校及有关的师范院校本、专科生使用和参考,也可供其它从事地球科学工作和希望了解、学习地球科学的人员参考。
风灾是自然灾害中影响*的一种。我国位于太平洋西岸,海岸线绵延18000多千米,是世界上受台风、风暴潮灾害*严重、*频繁的地区之一,每年都有大量的建设工程遭受台风的破坏。在建设工程中,钢结构房屋、塔吊倒塌对建筑撞击破坏,瓦屋面、门窗和幕墙工程、广告牌和市政附属设施、村镇低矮房屋受台风灾害影响*为普遍,也*为严重。为了研究建筑结构风荷载机理和风灾原因分析,本书收集了2017年 天鸽 强台风、2018年 山竹 强台风等建设工程台风破坏案例,并进行了分析总结,提出抗风概念设计及防灾减灾要求,为建设工程的设计、施工、灾后鉴定、定损、修建、重建、政府防灾减灾提供技术支持。
2008年5月12日四川汶川发生8.0级地震,地震后我国地震工作者开展了广泛深入的科学考察和研究工作。本书综合反映了地震后一年内取得的阶段性成果,内容包括汶川8.0级主震震源参数和破裂过程、地表破裂带和发震构造、地壳形变和重力场变化、区域地震活动背景、余震序列特征、地震前兆以及成因机理等方面。 本书可供地震学、地震构造、地壳形变和地震预测等研究领域的研究人员阅读参考。
《地球科学野外实习指导书:兴城地质》包括三部分。部分兴城区域地质,介绍了实习区的自然地理概况、区域地质概况和地学野外实习资源;第二部分兴城实践教学路线地质提要,介绍了各条教学路线的主要观察内容、观察目的与要求和观察提示;第三部分区域地质调查工作方法,介绍了区域地质调查的基本知识、工作程序、野外工作方法和地质报告编写方法。 《地球科学野外实习指导书:兴城地质》可供广大地学教师和学生在兴城野外实践教学中参考使用。
这是一部供受过基础教育的广大公众阅读的彩图版科学技术百科全书,它试图以当代科学的眼光,描绘一幅关于自然世界和人造器物世界的长卷画面,让广大读者一览现代科学技术知识的总体概貌。 众所周知,人类文明发展到今天,科学与技术已高度发达,又高度结合。国家的发展、社会的进步、人民的生活,都有赖于科学技术的发达,以及公众对它的理解与掌握。 历史已经证明,科学技术是一个不断更新、充满活力的知识信息系统,是一个门类众多、纵横交织的文化知识体系,是一个能变成强大现实力量的人类知识宝库。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从这个知识宝库中汲取力量的多寡强弱,取决于其广大成员对这个知识体系了解与把握的深度和广度,以及随这个信息系统作知识更新的速度和程度。 为便于广大读者阅读和理解,这部百科全书的编排,打破
内容简介
本书出自《生命简史》和《三叶虫!》的作者理查德·福提。这是一本广受好评、引人人胜的地理探险读物。此书通过揭示大自然的种种奇观展示了地球遥远悠久的历史。 在地球的表面纵横交错着绵延不绝的山脉。它们经历了几十亿年的风雨沧桑,如今依然横卧在我们四周,就像是一道道古老的疤痕,让我们追忆那遥远的过去。在本书中,作者告诉我们怎么样去解读这些横卧于世界各地的山脉。同时,他也向我们展示了人类文明和自然历史——甚至城市的形成——是如何与那遥远的地质年代紧密相连的。 在追溯过去的过程中,作者带领我们穿越r阿尔卑斯山脉,进入到冰岛炎热的春季;为揭开海洋那神秘的面纱,又带领我们下潜到深海底部去一探究竟.并一起踏过纽芬兰荒凉的岩石区,来到夏威夷.感受它的勃勃生机;还带领我们走过阿曼的盐区平地,再
层状介质地震波理论是化石能源地震勘探技术的基础。《层状介质地震波理论与应用:祝贺许云先生米寿》通过汇编许云教授及其研究生、博士后已发表的学术论文的方式介绍了该理论及其应用,包括地震模型与地震波传播机理、地震波正演模拟、去噪与提高信噪比、高分辨率地震勘探、速度分析、偏移成像、地震反演、时移地震等。 《层状介质地震波理论与应用:祝贺许云先生米寿》可供固体地球物理地震专业本科生、研究生和工程技术人员参考。
《地震地质综合解释教程》是石油地质专业的重点专业课程之一,也是当前油气勘探领域最重要的一门学科。笔者结合多年来的教学与科研实践,在广泛吸收国外地震地质解释理论和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在内容体系和结构上做了较大的改变,突出了地震地质两方面的成因分析和综合解释的思想方法,并力求反映当前外油气地震地质综合解释的现状和进展。 全书共8章,在介绍与解释密切有关的地震基本概念的基础上,重点论述地震资料在构造地质、沉积与层序、油气判别与油田开发中的解释思路,典型实例分析。书中自始至强调如何提高解释技巧,合理差别和分析各种地震信息,以达到重视地下地质情况的目的。 本书可作为高等院校石油地质和相关专业的本科生和研究生
袁一凡、田启文编著的《工程地震学》介绍工程地震学相关的震害经验、基本概念、理论基础、分析模型、计算方法、实验勘察和相关技术规定。包括:地震破坏作用类型;地震烈度评定及其应用;强地震动的特征,含地震动强度、频谱、持时、模型、地震动衰减、近断层地震动特性等;地震动模拟,含震源运动学模型和动力学模型;地震动预测,含工程方法和理论方法;地震危险性分析,含确定性方法和概率性方法;以及场地效应。还介绍了结构抗震设计所需要的设计地震动,以及地震区划、地震小区划,作为工程地震学研究目的和应用。本书注重理论与震害、实验观测的结合;地震工程学、地震学和地震地质学的结合。《工程地震学》可作为地震工程专业的研究生教材,亦可作为从事地震安全性评价工作和防震减灾相关专业技术人员的参考书。
新时期,人类面向空间环境和活动特征的探索日益推进。而如需深入探索环境和活动特征,则需要地理时空大数据的介入。时空大数据同时兼具时间和空间维度,具有多源、海量、自动采集、更新快速的综合特点。 《地图时空大数据爬取与规划分析教程》是介绍一类特殊的大数据资源,即地图时空大数据,从数据爬取到分析技术的全套教程。书中首次全面提出了兴趣点、兴趣线和兴趣面的数据类型及爬取方法,同时展示了批量获取的动态出行数据或可达性数据在城市与交通研究中的应用。 《地图时空大数据爬取与规划分析教程》可作为空间规划、城市与交通规划、城市地理研究等领域的专业教材,以及计算机、地理信息系统等专业的参考书。
《地球与环境(全彩)》内容简介:电子工业出版社与美国科学与公众协会(The Society for Science & the Public)及其出版的《科学新闻》杂志(Science News)倾力合作,陆续推出《科学新探索》丛书,《地球与环境》正是该丛书的第四本书。本书从地球生命之初的精彩绝伦,到不远的尚不可预知的未来,讲述了人类对地球与环境长期以来孜孜不倦的探索,以及所取得的重大成果和发现。 《地球与环境》一书的文章均选自近几年《科学新闻》杂志中尤为精彩、受读者欢迎且值得阅读的文章。《科学新闻》杂志是美国专业、全面、及时的科学新闻来源之一。
我们的地球有着海洋、陆地、大气以及无数繁盛其间的生物。这种景象是怎样产生的呢?本书以现在为出发点,回顾地球和生命走过的数十亿年历程。地球和生命经历了多次“重大事件”:火山熔岩肆虐,导致大部分生物灭绝;全球突然变冷,使得整个地球被冻结。地球环境的变化促进了生物进化,反之,生命活动也会给全球环境带来重大改变。 地球和生命历史的旅程,可以追溯数百万年前、上亿年前直至46亿年前星子撞击的那一刻。星子其实仅仅是岩石而已。生命诞生于由岩石形成的地球上,发展到现在如此丰富的景象,确实令人惊讶。本书还将介绍生命的诞生和生物演化的机制等。希望大家阅读本书时,能像欣赏精美画卷那般享受地球和生命46亿年的景象。
《汶川大地震工程震害调查分析与研究》以2008年5月12日四川汶川里氏8.0级地震为背景,以地震次生地质灾害和工程震害调查为基础,运用现代地质理论、地震理论和工程理论方法,分析、研究了地质灾害和工程震害的分布特征和形成机制,形成了地震与地质、地震与工程相互作用规律的认识。全书分为七篇。篇分析探讨了汶川大地震的震源特性、地震地质背景、地震成因机制、水库工程与汶川地震的关系等;第二篇主要分析了地震地质灾害的发育分布特征、形成机制,以及灾区重建和灾害防治建议;第三篇主要针对地震灾区大中型水利水电工程,分析了震害分布特征,介绍了工程恢复设计、环境保护措施以及溃坝分析方法及其应用;第四篇着重于铁路公路工程的边坡、桥梁和路基震害分析和恢复重建、工程选址和设计思考;第五篇集中于工业民用建筑类型的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