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详细介绍地球物理反演的正则化求解方法及该方法在线性和非线性地球物理反演中不同形式的应用,是原著作者在地球物理反演及应用方面的研究成果,反映了当今国际上地球物理反演的前沿问题。
本书第1章介绍了地震学研究概况。地震学以弹性力学为基础,第2章对弹性力学的基本概念做一简单回忆,第3章则根据弹性力学的基本概念和定律得到一维和三维介质中传播的地震波动方程,探讨方程中各参数与地震震相的关系、地震震相的性质。第4章根据第3章地震波动方程的描述,研究平层介质中的地震波在地球表面、地球内部平层界面的反射、透射系数,根据传播因子矩阵与反射透射系数矩阵计算从震源到台站传播效应的理论地震图的基本原理;第5章,地震面波与地球自由振荡,论述地震面波类型和特点、频散方程及其观测,作为驻波的地球自由振荡振型和观测;第6章首先根据地震波动方程得到地震波传播可以看作射线的条件,然后研究平层介质射线理论的地震波走时和震中距的计算;作为远距离观测地震波,第7章介绍球层介质中射线形状、地震波走时和
全书共5章24节,涵盖了全部电磁波谱、宇宙线、中微子和引力波等各类信息源的探测技术、成像技术和数据处理技术,提供了对现代天文学与天体物理学所用设备与方法的全面而准确的理解。许多新的设备和方法是次论述,并且删除了一些专业和业余天文学家多年不用的内容(除“照相乳胶”外)。本书以“探测-成像-辅助设备”的模式为主线,整合了一批曾有分歧的观测方法,给读者提供了一个当代天体物理研究的统一视角。每一种方法的解释都从基本原理出发,并附有插图,力图能对读者的实际工作有所帮助。每章都提供了附有答案的习题来增强概念理解。后一章新增了网站、虚拟天文台和在线资源等内容。
《黑客地球》讲述了解决全球气候变迁问题的前端科技技术,为我们开启了全新的环保方向。 几十年来,科学家和环保人士一直在为全球变暖的影响敲着警钟。随着洪水、风暴和温度等各种气候成为我们日常生活的现实, 减少、利用、再利用 的努力已经不够了,地球现在已经过了安全临界点。在《黑客地球》一书中,作者托马斯 科斯蒂根带领读者了解了全球科学家、企业家、工程师和其他有远见者为解决与全球变暖相关的问题而开发的地球工程项目的前沿技术。 从悬挂在地球上空的巨大遮阳伞,保护我们免受无情太阳的伤害,到射向云层的激光,唤出急需的雨水。这些未来主义者,远见卓识,想通过改变地球来拯救人类,《黑客地球》为读者提供了他们对未来的新视野。
本书围绕全球环境变化下中小流域设计暴雨洪水计算面临的问题,基于室内和野外人工控制实验探讨了暴雨洪水产汇流过程机制及产汇流模拟中下垫面参数化方法,检验了典型中小流域设计暴雨洪水同频率假定;识别了暴雨洪水形成过程中影响同频率假定的关键环境要素,探讨了环境变化下中小流域暴雨洪水产汇流过程与同频率假定作用机制;阐述了中小流域暴雨洪水参数的外延和移用规律,以及暴雨洪水参数与雨强、流域地形、地貌及土地利用覆被等地理要素的关系。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实验教学系列教材:地球物理学北戴河教学实习指导书》是在原电法教研室、磁法教研室教师们30多年从事教学实习的基础上,在学院领导的关怀下,在应用地球物理系、固体地球物理系领导的支持和指导下,经各位教师的辛勤劳动编著而成,它是2009年湖北省高等学校省级教学研究“基于实践能力培养的地球物理专业教学实习体系构建”的成果之一,也是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实验室设备处资助完成的项目。
本书是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深水油气近海底重磁高精度探测关键技术”项目(2016YFC0303000)研究成果和中国地质调查成果,主要描述了研制水下动态重力测量和水下三分量磁力测量的设备系统,探索水下重磁测量的技术体系,建立水下重磁理论,利用近海底的重力测量和三分量磁力测量成果构建区域的三维立体重磁场,可以解决深水及复杂油气构造、超深水和极地等环境下油气勘探与开发等问题。本书不但能够提供认识海洋的地球物理依据,获得海洋地球物理环境中重力场、磁场的基础数据,而且为海洋地质研究、深水及复杂油气构造环境下的油气勘探开发等领域提供了更加高效、精准的探测手段和成果。
未来10年中国学科发展战略 丛书是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和中国科学院学部历时两年多联合开展研究的重要成果,凝聚着600多位院士、专家的智慧和心血,对广大科技工作者洞悉学科发展规律、了解前沿领域和重点方向及开展科技创新等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对促进我国学科均衡、协调、可持续发展必将发挥积极作用。《BR》 《未来10年中国学科发展战略.地球科学》全面总结了近年来地球科学的研究现状和研究动态,客观分析了学科发展态势.从学科的发展规律和研究特点出发,前瞻性地思考了学科的整体布局,提出了地球科学的重要科学问题、前沿方向及我国发展该学科领域的政策措施等。
本书基于1:100万中国地貌数据、地貌区划数据、气象数据、SRTM3DEM和ASTERGDEM等多源数据,以青藏高原为研究区,对青藏高原高寒地貌的空间分布格局进行了分析,并对其动态变化进行了研究和预测。首先通过获取青藏高原的山系分布,分析了冰川地貌在青藏高原及各个山系的空间分布格局;然后基于地貌数据对青藏高原进行了地貌区划,研究了冰缘地貌在青藏高原及不同地貌区的空间分布特征;接着利用各种数值模拟模型,对青藏高原冰缘地貌的空间分布和动态变化进行了数值模拟,并对其退化状况进行了定量分析;*后利用响应模型和气候预测数据,对青藏高原多年冻土的未来变化进行了预测和分析。
流体包裹体是研究存在于矿物和岩石包裹体中的古流体,通过对其进行定性或定量分析可解释地壳乃至地幔中流体参与下的各种地质作用过程,它已广泛应用于矿床学、构造地质学、壳幔作用、油气勘探以及岩浆和变质演化等地学领域。 本书是作者在多年从事流体包裹体研究工作并取得大量成果基础上,尽量全面地搜集国内外流体包裹体研究理论和实践方面的新成果,进行系统分析、归纳和总结,择其要点和精华编写完成的。主要内容包括:(1)包裹体研究的理论基础。着重阐述包裹体的形成和变化、包裹体的相平衡和所属体系、包裹体的分类及各类包裹体的特征。(2)包裹体的研究方法。对目前包裹体工作者已广泛采用的方法,如岩相学、测温学、地质压力计以及成分分析等进行介绍,还介绍了利用数学和计算机进行数据处理的方法。(3)包裹体研究在地质上
本书比较系统地阐述了天体演化运动的规律与生命运动之间的普遍联系和作用关系,并且运用自然科学的方法揭示了生命运动的自然意义。作者综合运用现代天文学、物理学、化学、地质学和生物学的原理,探讨、分析和论述了地球的演化运动与生命的起源、人类的起源以及人类社会与自然环境之间的关系问题。
国家“地壳探测工程”关系到地球深部资源的开发利用、地球认知、自然灾害防治、国土安全和地球科学创新等诸多方面,是一项有利于国计民生和国土资源可持续发展的系统科学工程。《地球深部探测技术专利态势》立足于地球深部探测领域的诸多关键技术点,借助比较全面、完整的专利和科技文献数据,并辅之以相应技术标准,对相关专利态势进行多层次,多维度的系统分析和归纳总结,旨在呈现当前世界范围内该技术发展的概况以及我国该技术所处的国际地位,同时揭示了地壳探测工程实施的紧迫性和良好前景。
本书是作为教科书编写的,全书共13章。第1章:绪论;第2章:相关的地球物理问题;第3章:地球参考系统与地球参考框架;第4章:潮汐大地测量观测方法及潮汐改正;第5章:确定地球自转参数的空间大地测量方法;第6章:板块构造学说与活动地块学说;第7章:地壳运动监测与数据处理;第8章:地壳应力与应变分析;第9章:连续形变、应变观测与数据处理;第 10章:地震活动的大地测量研究方法;第11章:海洋学大地测量监测方法;第12章:全球重力场及其地学解释;第13章:大地测量反演理论与方法。 本书既有大地测量学和地球物理学的一些背景知识,又有大地测量学和地球物理学的一些新的交叉内容,具有内容新、覆盖面广、概念清楚、深入浅出、通俗易懂等特点,有较强的理论性和实用性,可作为测绘工程专业与固体地球物理专业本科生、研究生教
《地球科学类专业实验与实践系列教材:地球物理实验教程》围绕地球物理实验教学,先从数据采集系统(硬件),数据采集、处理和解释方法,以及数据可视化三个方面给予总体介绍;然后对地震、探达、高密度电法、磁法和重力等勘探方法,从基本原理、仪器、数据采集、数据处理和数据解释技术以及处理软件等涉及实验的关键环节给予重点介绍,并在每章后面附上方法实验。《地球科学类专业实验与实践系列教材:地球物理实验教程》可作为地球探测与信息技术、地球信息科学与技术等专业本科生、研究生的教学用书。书中列举和收录了部分地球物理相关软件网址,对与相关专业的工程技术人员也是一本有益的参考书。
本书将混沌理论应用于河川径流演变规律的研究中,并通过其他方法相结合,以黄河、长江为研究对象,对径流时间序列进行了混沌特征分析和预测。全书共分为13章,分别是:绪论,黄河、长江流域水文概况及径流变化基本特征,河川径流时间序列分析的理论基础,河川径流时间序列的相空间重构,河川径流时间序列的混沌特征识别,河川月径流预测的相空间近邻等距模型,河川月径流预测的混沌支持向量机模型,河川日径流预报的混沌神经网络模型,基于归一化径向基函数网络的径流预测,基于近邻点法的河川径流混沌预测,河川径流演变的长程相关性诊断分析及趋势预测,河川径流变化的小波分析,结论与展望。 本书适合水利及相关专业院校教师及研究人员,相关领域科研机构、科研人员阅读参考。
《空间物理中的若干前沿科学问题》的集结出版是为了庆祝中国科学技术大学50周年华诞,所选论文的作者均为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的毕业生校友。反映了这些校友在空间物理各个研究领域中的*成就。 《空间物理中的若干前沿科学问题》共分为两部分,每一部分开头都有导言,然后是相关论文。部分涉及太阳及行星际物理,包括日冕和太阳风加热、日冕物质抛射及其行星际演化等。第二部分涉及磁层物理,包括地球和行星磁层中的一些物理过程。每一部分均包含理论和观测方面的文章。 本书可供空间物理、太阳物理、等离子体物理及相关专业的本科生、研究生以及科研人员阅读。
本书由美国著名地质学家埃德蒙德·A.马瑟兹和詹姆斯·D.韦伯斯特合著而成,已被翻译成20多种文字,全球销量逾2800万册。书中主要从以下四个方面探究了我们星球的演变:地球是怎样从新生的太阳系的尘埃中诞生的;地球含氧丰富、适宜生命存在的大气是怎样形成的;大陆、山脉和海洋是怎样形成的;地震和火山爆发又是怎样改变地貌的。两位作者用他们丰富的专业知识带领我们进入了一个动态的旅程,横断不同的地质时期,深入到星球内部,让我们去感悟地球46亿年的历史。无论是专家学者,还是普通读者,都能从本书中获得阅读的快感。
本书共分7章,内容涉及地热资源、热泵技术与浅层地能、矿泉水资源、地下水资源、地热金属井管腐蚀机理与类型、地热(深部)钻井工程和相关法律法规。本书内容丰富,实用性强,可供从事地热资源、矿泉水资源、地下水资源勘查、评价和施工等相关技术与管理人员阅读参考。
本书是2011年11月17~21日在长沙市召开的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27届学术年会上的大会邀请报告、傅承义青年科技奖候选人报告和学术交流(短文)的论文集。内容包括:Advancesin the GeophysicsofAsia;地壳流体与地震预报、成矿成藏及碳封存;特大地震发震构造研究;“深部探测技术与实验研究”专项/SinoProbe研究进展;古地磁学与全球变化;地热资源及其开发利用;电磁方法研究与应用;地球内部结构及其动力学;岩石圈结构及大陆动力学;地震学与地震构造学;区域尺度重复震源探测;计算地震学研究进展;地球介质各向异性;中国巨灾、灾害链综合预测与减灾对策;信息技术与地球物理;地球物理仪器与观测技术;油气田与煤田地球物理勘探;储层地球物理;地质调查与矿产勘查地球物理;地震波传播与成像探查;工程地球物理;空间大地测量、地壳运动与天文地
本书为在福州大学召开“第四届全国防震减灾工程学术研讨会”的论文集。本书共收集论文100余篇,内容涉及:汶川地震、地震动与地基基础、抗震与减隔震等领域。本书可作为第四届全国防震减灾工程学术研讨会的会议用书,也可供从事防震减灾工作的科技工作者参考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