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实验教学系列教材:地球物理学北戴河教学实习指导书》是在原电法教研室、磁法教研室教师们30多年从事教学实习的基础上,在学院领导的关怀下,在应用地球物理系、固体地球物理系领导的支持和指导下,经各位教师的辛勤劳动编著而成,它是2009年湖北省高等学校省级教学研究“基于实践能力培养的地球物理专业教学实习体系构建”的成果之一,也是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实验室设备处资助完成的项目。
本书以问答形式介绍了如地震、地震波、地震震级和地震的时空分布及为什么这样分布等地震基础知识;概述了地震造成的各类灾害,并以一些典型地震实例做了说明;讨论了地震是否有前兆、地震预报为什么这么难等大众普遍关心的问题,阐述了地震前兆异常的复杂性和目前地震预测达到的水平;提供了一些防震减灾的措施和要点,如怎样提高建筑物的抗震性能,普通民房如何抗震,地震时如何应急避震,震后如何自救、互救等。本书可供大众了解一些地震知识,掌握一些防震减灾方法之用,也可供有关政府*门相关人员参考使用。
本书是北京大学本科生素质教育通识课程地震概论的教材,是介绍和研究地震这种常见的自然现象的,共分十章。章介绍地震学的研究范围和发展简史;第二章研究地震波的类型及其性质;第三章叙述地震波传播理论;第四章介绍地球内部的结构;第五章研究地震发震的机理;第六章讲述地震仪的工作原理以及地震基本参数的测定方法;第七章论述地震预报的进展情况以及临阵逃生技巧;第八章重点介绍宏观地震调查、烈度以及工程地震学方面的内容;第九章叙述勘探地震学方法;第十章介绍由地震引发的海啸的机制以及如何减轻海啸灾害。 本书是针对非地震学专业的学生编写的,通俗易懂,把地震学的基础知识和研究方法介绍得系统而全面,对提高读者自身的自然科学修养大有裨益。同时也是一本相近学科甚至是专业地震工作人员全面了解地震学新进
本书是在总结我国40年来北上热带气旋预报业务工作经验和科研成果的基础上,系统整理而写成的。是一本有关北上热带气旋特点和预报问题的专著。 全书共分九章。内容包括北上热带气旋的气候特征,北上热带气旋路径及特大暴雨与北上热带气旋的关系,北上热带气旋暴雨的气旋属性和影响方式及其预报方法,北上热带气旋资料库的建立和应用。书中还对北上热带气旋分析和预报状况作了评述。 本书可供从事热带气旋预报的气象工作者、有关科研人员和院校师生参考。
《地震预报的力学问题》建立了震区地块整体运动的非线性动力学模型分析和计算地震导致的地面运动,借以确认构造地震的弹性回跳现象。同时,本书给出估计震区地块动能的方法,奠定了预报震级的理论基础。分别利用纳维—库仑强度理论和自锁理论,形成挑选发震断层的两种方法,可以作为划定地震危险区的科学依据。根据地震的断层成因学说,建立闭锁破裂和断层粘滑震源模式;运用弹性力学理论,得到地震前断层位错分布特点和闭锁段周围主应力迹线的特点,可以作为预报震中位置的方法。又用浅源构造地震的充要力学条件,把各种地震前兆现象分为全息前兆和非全息前兆,借以探讨临震预报遇到的困难。 对于地震专家和相关专业学生,以及对地震预报感兴趣的各界人士,凡是具有大学本科理论力学和材料力学的知识,就能从本书获得地震预
利用河流洪水平流(憩流)沉积物和放射性同位素技术可求得数千年的大洪水资料,使洪水的考证期大为扩展,可以避免现行数学方法外延洪水频率曲线的弊端,为洪水计算开辟了一条新的途径。本书阐述这种古洪水研究的原理、方法、误差评估以及我国四大河流应用这种研究的经验与成果。 本书可供重要水利水电工程规划和洪水分析计算工程师、决策者和大学水利水电及地质、地理气候等师生参考。
随着我国亚热带地区经济社会的高速发展,对生态与环境产生了巨大的压力,并有可能威胁该地区的可持续发展。然而,关于亚热带地区的资源、环境、生态的研究还十分薄弱,远不能满足该地区制定可持续发展战略的要求。因此,以亚热带地区水文循环及生态需水研究作为本书的基本论点,揭示该地区的水文循环、环境与生态需水的特点和规律,探索研究分析该地区水文循环、环境与生态的新方法、新技术和新途径,为该地区的可持续发展规划提供一定的参考价值。 本书以大量资料和研究成果详细阐述了我国亚热带地区水文循环要素的基本特点与规律,分析了近50年来水文循环要素对气候变化响应的事实,揭示了人类活动对水文循环要素演变的驱动作用和机理。在全面评价华南地区水环境和水生态系统现状及演变趋势的基础上,深入研究了华南地区生态需水量
《寒区水资源研究》系“寒区水资源及其可持续利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该会议是由黑龙江大学发起并主办的寒区水利研究会议,其目的在于为全国寒区水利工作者提供学术交流平台,促进寒区水利领域的合作,展示寒区水利科学与技术的发展,宣传寒区水利工作在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中的成就。 首届“寒区水资源及其可持续利用”学术研讨会共有39家相关研究机构的124名研究人员参加,共收到会议论文107篇。会议研讨内容涉及寒区地下水资源与环境、寒区水文模拟、寒区农业水利、寒区水工灾害及其防治、寒区水质工程试验、东北地区国际河流开发等,在一定程度上集中展示了近年来我国广大水利工作者在寒区水资源研究中取得的科技成果,反映了当前我国寒区水文研究领域的*成就。
GB/T17418((地球化学样品中贵金属分析方法》分为七个部分: 第1部分:总则及一般规定; 第2部分:铂量和铑量的测定 硫脲富集一催化极谱法; 第3部分:钯量的测定 硫脲富集一石墨炉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 第4部分:铱量的测定 硫脲富集一催化分光光度法; 第5部分:钌量和锇量的测定 蒸馏分离一催化分光光度法; 第6部分:铂量、钯量和金量的测定 火试金富集一发射光谱法; 第7部分:铂族元素的测定 镍锍试金一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法。 本部分为GB/T 17418的第5部分。 本部分代替GB/T 17418.5-1998《地球化学样品中贵金属分析方法 蒸馏分离一催化分光光度法测定钌量和锇量》。 本部分与GB/T 17418.5-1998相比,主要变化如下: 增加了警告; 明确了以质量分数表示测定范围; 仪器中增
本书的基本目的是使读者了解数字化地震台站维护管理的相关知识和数据采集基本原理,掌握相关设备的原理、使用、维护、操作等技能,提高学员的综合素质和技能。基本内容包括:数字化基础知识、数据采集技术、数据通信传输、地震台站集成技术等。
本书比较系统地阐述了地球科学各个学科的基本概念、原理和知识。全书共分十章.包括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大气圈、地球构造、地球表面慨况、地球上的水、冰雪覆盖、生物群落与生态系统、自然地理水平地带性和垂直地带性、中国自然地理特征、地图投影。内容力求知识面宽阔、深入浅出、重点突出。 本书可作为大气科学、环境科学、地理科学、农学、林学等相关专业的大学本科生、研究生的教材以及相关的科技工作者的参考用书,也可作为中学自然、地理教师的教学参考书。
地震是危害人类安全*的自然灾害之一。我国自古到今,历来是一个多震害的国家,地震活动具有频度高、强度大、震源浅、分布广等特点,所以防震减灾作为一项服务于社会经济建设、关系到社会稳定和国计民生的工作,党和国家历来十分重视。但是,我国防震减灾能力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全民的防震意识薄弱不相适应,城市综合防御能力低,公众防震减灾知识不足,全社会防御地震灾害能力明显不足。因此,探讨如何有效开展城乡防震减灾工作,*限度的保障人民生命和财产安全,促进城市和谐和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书从做好防震减灾工作的的基本常识、我国城乡地震灾害特点与防灾能力现状、防震减灾工对策和基本措失、积极做好监测预报工作和群测群防工作、重视抗震设防,提高城乡抵御地震破坏的能力、积极借鉴国外应急救援工作先进
本书内容包括:陆地测站地面天气报告电码(GD-01Ⅲ)、重要天气报告电码(GD-11Ⅱ)、加密气象观测报告电码(GD-05)、航空天气报告(航空报)电码(GD-21Ⅱ)、危险天气通报(危险报)电码(GD-22Ⅱ)、航空报和危险报预约电码陆地测站地面气候月报电码(FM71-X CLIMAT)、气象旬(月)报电码(HD-03)。
本标准代替GB/T 17278-1998《数字地形图产品模式》和GB/T 18315-2001《数字地形图系列和基本要求》。 本标准与GB/T 17278-1998和GB/T 18315-2001相比,主要变化如下: a)改变了标准的名称。 b)改变了标准的结构,在标准的技术要素中参考了ISO 19131:2007《地理信息数字产品规范》的结构。该改变不影响参考引用GB/T 17278-1998《数字地形图产品模式》与 GB/T 18315-2001《数字地形图系列及基本要求》标准的相关国家和行业标准,但相关标准的更新版本应引用本标准。 c)基本覆盖了GB/T 17278-1998和GB/T 18315-2001两项标准的内容,取消了按比例尺分类。 d)增加了附录A、附录B。 本标准的附录A、附录B是资料性附录。 本标准由国家测绘局提出。 本标准由全国地理信息标准化技术委员会(SAC/TC 230)归口。
本书是《可再生能源丛书》中的一本。 本书揭示的是如何利用地热能这一现实和*竞争力的能源。内容包括地热资源及其开发利用概况、地热发电技术、地热制冷技术、地源热泵技术、地热供暖技术、地热直接利用的其他方面及环境特征分析。本书重点介绍地热直接利用技术特别是地源热泵技术及其在供暧、制冷上的应用。 本书可供从事地热开发的实际工作者和科研、教学人员阅读,也可作为一般读者增长知识的读物。
本书为中等专业学校陆地水文专业和工程水文专业的通用教材。主要讲述水文分析计算和中小型水利水电工程水利计算的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内容包括:年径流的分析和计算,由流量资料推求设计洪水,由暴雨资料推求设计洪水,缺乏资料时设计洪水的推求,水库的兴利调节计算,水电站的水能计算,水库防洪计算等。对可能*暴雨及可能*洪水的估算、泥沙计算及其他类型的兴利、防洪计算问题,在相应的章节作了简要的介绍。 本书也可供其他水利水电类专业的师生和工程技术人员参考。
本标准是根据原建设部《关于印发〈2006年工程建设标准规范制订、修订计划(第一批)的通知〉》(建标〔2006〕77号)的要求,由水利部长江水利委员会水文局会同有关单位,在原《水位观测标准》GBJ138—90的基础上修订完成的。 本标准共分8章和5个附录.主要技术内容包括:总则、水位站、水位观测基本设施布设、水位观测设备、水位的人工观测、水位的自动监测、水位观测结果的计算与订正、水位观测的误差控制等。 本标准修订的主要技术内容是:(1)特殊情况下水位观测设施的布设;(2)水位自动监测的相关内容。
本书针对复杂地区地震勘探数据特点和要求的一些特殊性,开展了针对性的研究,特别是作者多年来通过主持完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相关部委的研究项目,与大庆油田、吉林油田、中原油田等单位合作,开展了提高地震资料的信噪比、分辨率及成像等方面的研究,并及时引进了计算数学中的一些先进算法,开发了有实际效果的应用技术软件。 全书共4章。第1章系统地研究了提高地震资料信噪比的相关技术,针对*干扰波的特点,开发了二维多级中值滤波技术;针对面波的特点开发了自适应网格滤波器、非线性拉东变换、二维小波变换技术,以及相应的静校正技术、叠前去噪技术、速度分析及多次波压制等方法。第2章研究了提高地震资料分辨率的相关处理技术,主要开发了复数道分析、小波变换、谱相关分析、球面扩散补偿与吸收补偿等技术。第3章针
在防震减灾活动中,除了自身的科学素养和必要技能之外,公众对政府及专业部门的方针战略和政策措施的理解也非常重要。本书在这方面做了非常有益的尝试。一方面介绍了一些与地震有关的科学问题,一方面嵌入了许多已经颁布的地震国家标准及行业标准的重要条文内容,把它们有机地结合起来,构成一个比较有特色的知识体系传递给大家,期望能对非专业人士深化对防震减灾工作的认识有所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