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主要介绍地球物理大地测量联合反演模型辨识与确定,基于位错模式的地球物理大地测量反演方法,基于粘弹体的地球物理大地测量反演方法以及地球物理大地测量联合反演地壳应变应力场方法。体现了大地测量学与地球物理学的交叉特色,具有较强的理论性和实用性,可作为地球物理学专业、测绘科学与技术专业研究生教材或教学参考书,亦可供从事相关领域及专业的科技人员参考。
科学家 给人的印象是怎样的?天才?不苟言笑?不是在认真地做研究就是在严谨地做实验? 这些对科学家的想象或许都没错,但除此之外呢?每一位科学家都有自己独特的生命故事。快乐的童年,悲惨的童年;顺遂的求学,坎坷的求学;受同侪推崇,与同行结仇 他们怎么成长、怎么恋爱、怎么发现那些改变人类世界的知识、怎么实践他们生命中的热情、怎么面对研究之路的毁誉和孤寂 本书将呈现每位科学家的故事以及他们独特的样貌,并以他们为榫卯,连接起人类不断探索的故事。
本书全面系统地揭示了淮北平原变化环境(气候变化、土地利用、水利工程、经济社会发展)下降雨、蒸散发、土壤水、地下水、径流等水文气象要素的时空变化规律,研究变化环境下水循环要素的变化规律和动力耦合关系,并提出相应的计算方法、公式和水文地质参数。在此基础上,先后研究完成了多项应用成果,并将实验研究成果应用于水文模拟预报、水资源评价及相关领域,拓展了水文实验成果在水资源及相关领域的应用与推广空间。 本书是针对淮北平原区全面系统的水文水资源科学基础和应用研究的专著,适合全国广大水文水资源科技工作者参考和借鉴。
《地理科学学科发展报告(2006-2007)》对地理学各领域近年来的进展进行了广泛深入的调研,回顾总结并力图科学地评价中国地理科学近年来的新进展、新成果、新见解、新观点、新理论、新方法、新技术等;研究分析学科发展现状、动态和趋势,进行国际比较,明确国家战略需求,展望研究趋势和研究方向;提出未来几年学科发展的目标和前景,提出学科发展的对策意见和建议。初稿形成后,中国地理学会组织召开了学科发展讨论会,对课题组提交的学科发展专题研究报告和学科发展综合报告进行了研讨,并组织了学科发展征文。 本报告包括一个综合报告和四个专题报告。四个专题报告的分工,涉及对地理学学科结构的认识,这是一个见仁见智的问题。
南极洲是一片充满神奇色彩的神圣土地。想当年,我所沈炎彬和李浩敏两位研究员分赴南极洲考察期间,一直牵动着全所同仁的心。南极洲是大家共同向往之地,能去那里考察既很幸运、又很艰辛,故大家很惦记他们的安危。可喜的是,今天,《渐行渐远的南极》作者沈炎彬学友用文字重现当年那段考察经历,展示了他征战南极洲惊心动魄的旅程和许多鲜为人知的动人故事,包括他与战友们饱受严寒、挑战极限的实例,与友好邻站同舟共济、共享快乐的美好回忆,均使我们感同身受,读后让人耐人寻味,意犹未尽。 南极洲悄悄地躲在地球的一端,生怕人类去打扰;但她的一举一动却与我们休戚相关,冰盖的进退、臭氧空洞的消长、气候的变化都关系到人类的生存,牵动着人类的神经。无数探险家和科学家为揭开南极洲神秘的面纱和为人类和平利用南极洲
本书为普通高等教育"十五"*规划教材,介绍了水文预报的基本原理、方法与实际应用时可能遇到的问题及解决方法,主要包括:流域产流、流域汇流、河道流量演算与洪水预报、流域水文模型、实时洪水预报、枯季径流与旱情分析预报、水库水文预报、冰雪融水径流与冰情预报、水文预报结果评定等内容。 本书为高等院校水文水资源专业的教学用书,亦可供水文、水利、水电、航运及水环境等领域的教学、科研、设计与工程管理人员使用参考。
强地震孕育的动力学环境是地震预测研究十分关注的问题,本书基于实际观测资料应用的研究工作,给出了川滇地区地壳和上地幔的结构特征、物性条件和动力作甩特点,以分析该地区强震孕育的深部介质条件和应力应变条件,并利用数值模拟手段,研究了我国地震多发的川滇地区的地震动力学环境。 本书可供数字地震学帮区域地球动力学等相关研究人员和高等院校相关专业师生使用,也可供地震、国土等部门专业人员、管理人员参考阅读。
本书以地震波理论为基础,涵盖了地震波方程、射线理论、反射地震学、震源参数和震级测定等经典内容。介绍了震级国家标准,烈度国家标准,计算机测定震源参数的原理和常用方法。特别是通过描述各种地震实例的震相记录特征,总结提炼了典型震相分析和解释的有效方法。 该书将对进一步推进数字地震资料的分析与应用,更好地发挥数字地震台网的优势与作用起到积极的作用。
《海洋地质专业作业技能训练》是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海洋学院针对海洋专业新开设的室内室外学习课程编写而成。该教材其实为3种实习课程的汇总,因此教材内容主要分为三大部分:部分为 海洋资料综合解释 ,第二部分为 海上样品室内测试 实习指导,第三部分为 海上作业技能培训 实习指导,该实习指导书从地震资料综合解释,再到释光定年测试,后重点学习了海上单道地震与浅剖在加上。该书可作为海洋相关专业的学生进行室内和室外实习的重点指导书,可供相关专业人士进行系统参考。
????地震资料在横向上具有钻井资料无可比拟的连续性,且包含有十分丰富的储层物性信息,因此地震储层预测技术是油气勘探开发中的重要研究方向。目前,应用地震信息进行岩性、油气藏的预测仍处于探索及技术的积累阶段,多数技术尚处于理论模型的研究探索阶段,在生产实践中缺乏普遍性和针对性。 ????刘豪、辛仁臣主编的《油气储层地震综合预测技术与应用》系统地论述和分析了储层特征重构技术、地震频谱分解技术、地震频率衰减技术及信息融合技术的方法原理、应用条件和技术关键等内容。理论研究表明,与致密的单相地质体相比,当地质体中含流体如油、气或水时,会引起地震波频率的吸收衰减,当储层中孔隙比较发育而且富含油气时,穿过地层的地震子波的中高频能量衰减要比低频能量衰减大。
本书阐述了常规资料数字处理流程、数字滤波、反褶积、动校正与静校正、速度分析、水平叠加原理、地震反射资料的偏移处理等涉及地震资料数字处理的基本方法,对一些新技术、新方法、发展趋势也做了简单介绍。 本书可作为勘查技术与工程专业学生教材,也可供相关专业科技人员和现场技术人员参考。
本书系《高等师范院校新世纪教材·学科课程与教学论系列》丛书之一,由多年来在高等师范院校从事地理教学的专家和中青年学者编写。全书以研究地理教学现象和问题、揭示地理教学规律并用于指导地理教学实践为主线,结合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实际,对地理教学论的研究对象和任务、学科性质及理论基础、研究方法进行了详细论述,同时还分别对地理学习、地理教师、中学地理课程、地理教学方法、地理教学技能、地理教学媒体、地理课堂教学、地理教学实践、地理教学评估、地理教学科研等进行了深入研究。 本书内容新颖、资料丰富、论述严谨、图文并茂,全面贯彻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新理念、新方法,对培养适应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形势的高素质地理教师队伍将起到重要作用。本书既可作为高等师范院校地理科学专业必修课程的教材使用,也可作为对
袁子龙主编的《地震勘探仪器原理(第2版高等院 校石油天然气类规划教材)》从数据采集仪器系统的 基本组成出发,阐述其各部件的电路原理。之后,以 地震信号为主线,系统阐述地震数据采集仪器系统的 组成及相关技术、地震数据记录系统和回放监视系统 的组成及基本原理。*后,从适应高分辨率地震勘探 的需要出发,给出了地震仪改进设计的探讨方案。本 书的重点为数据采集仪器基本电路和地震数据采集系 统及各自的相关技术。 本书可作为勘查技术与工程、地球物理学等相关 专业的教材,也可供地球物理工程技术人员参考。
为了推动水情工作的技术进步,统一技术标准,加强科学管理,更加适应防汛抗旱、水资源管理及国民经济建设的需要,为社会提供及时、准确、全面的水情信息,提高水情信息的共享水平,在认真总结实践经验的基础上,按照1989年4月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标准化法》和2003年3月实施的《水利技术标准编写规定》(SL 1—2002),制定本标准。 本标准主要技术内容包括: ——确立了实时雨水情数据库表结构设计的技术要求; ——规定了实时雨水情数据库表结构标识符命名的基本原则; ——给出了降水、蒸发、河道、水库、闸坝、泵站、潮汐、沙情、冰情、地下水、墒情、特殊水情、水文预报等13大类实时雨水情数据的存储结构。
本书比较系统地阐述了天体演化运动的规律与生命运动之间的普遍联系和作用关系,并且运用自然科学的方法揭示了生命运动的自然意义。作者综合运用现代天文学、物理学、化学、地质学和生物学的原理,探讨、分析和论述了地球的演化运动与生命的起源、人类的起源以及人类社会与自然环境之间的关系问题。
1993年4月国家计委以计综合[1993]110号文下达了修编国家标准《水文基本术语和符号标准》任务。我部于同年8月在北京成立编制组,至今该标准现已编成并审查通过。标准主要内容包括陆地水文学科中水文测验、情报预报、分析计算、水资源、水环境等有关领域术语及符号。 本标准在编制过程中,参照了我国现行水文专业及相关专业术语和符号规范(标准),并注意了与国际接轨,借鉴了有关水文术语和符号的国际标准,在此基础上,经反复征询意见修改形成本标准文本。本标准较1987年7月1日施行的国家标准GB195—86《水文测难术语和符号标准》有全面的扩充和发展。
吴健生、王家林、赵永辉、于鹏编*的《地球物 理学入门》在固体地球物理学框架下,系统阐述地球 的物理性质、物理结构和总体物理特征,地球物理学 的基本概念和重要的研究。以地球物理性质为引线, 粗线条地介绍应用地球物理学的方法、原理和应用, 近年来地球物理学典型研究案例及应用成果。为便于 组织教学和学生自学,全书共分20章,每章按一周4 个课时的教学内容来组织题材以尽量保持其相对独立 性。 本书可作为地球物理学专业本科生教材,亦可作 为相近或有关专业的教学参考用书。对于从事相近专 业或有关的科技人员和管理人员,以及有意了解地球 物理基础知识的有关人员,也有较大的参考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