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2月7日是我国著名科学家和教育家竺可桢先生逝世50周年纪念日。为了深切缅怀竺可桢为我国科技、教育、可持续发展、环境保护等方面事业作出的卓越贡献,继承和发扬他的爱国情怀和毕生倡导的 求是 精神,特汇编本纪念文集。书中收录了近年来各领域学者在学术期刊和媒体上发表的部分论文与评述,一方面向社会公众介绍《竺可桢全集》这套凝聚了竺可桢毕生心血的著述,探讨其作为珍贵历史资料所特有的学术价值;另一方面从诸多角度展现对竺可桢学术思想、文化理念和科学贡献的回顾和研究,借以启迪后学并表达深切的怀念之情。
利用河南省六部新一代天气雷达产品结合常规高空、地面资料等对20062013年河南省强对流天气进行分析和分类图像整编。《河南省强对流天气分析和新一代天气雷达图集》分为三章:章为河南单体风暴、多单体风暴、超级单体风暴、飑线等不同类型的雷达回波分类和结构特征;第2章为雷暴大风、冰雹、龙卷、短时强降水等不同种类灾害性天气雷达产品的分类分析及其典型结构特征;第3章为利用常规高空、地面资料和雷达资料等对河南省典型灾害性强对流天气过程进行中尺度天气分析、探空(订正)和雷达回波演变特征分析,总结了河南省典型强对流天气的环境特征及其发生、发展的演变特征。 《河南省强对流天气分析和新一代天气雷达图集》可以作为气象预报业务服务人员监测预警强对流天气的参考工具书,其中的强对流天气实况信息和雷达观测图像也可作
《中国气象灾害年鉴(2014)》共分为六章,章重点描述和分析2013年重大气象灾害和异常气候事件及其成因;第二章按灾种分析年内对我国国民经济产生较大影响的干旱、暴雨洪涝、热带气旋、局地强对流、沙尘暴、低温冷冻害和雪灾、雾、雷电、高温热浪、酸雨、农业气象灾害、森林草原火灾、病虫害等发生的特点、重大事例,并对其影响进行评估;第三、四章分别从月和省(区、市)的角度概述气象灾害的发生情况;第五章分析2013年全球气候特征、重大气象灾害及其成因;第六章介绍2013年中国气象局防灾减灾重大事例。本年鉴附录给出气象灾害灾情统计资料和月、季、年气候特征分布图以及港澳台地区的部分气象灾情。本书比较全面地总结分析了2013年我国气象灾害特点及其影响,可供从事气象、农业、水文、地质、地理、生态、环境、保险、人文、经济、社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共建项目资助精品教材:大气科学概论》是在参阅大量有关的教科书、专著和论文的基础上,结合多年教学经验和体会编写而成的。在内容上力求完整、准确而又简练地阐明大气科学的基本原理、基本概念和基础知识,达到学术性、可读性和应用性的统一。《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共建项目资助精品教材:大气科学概论》的主要内容包括基础知识篇的大气成分与结构、大气现象、大气系统的能量收支与平衡、大气运动的规律与特征,探测篇的常规气象观测、天气雷达、气象卫星原理及其应用、大气探测新技术;预报篇的气旋和反气旋、气团和锋、天气预报的基本方法和技术、季风与中国雨带、厄尔尼诺与南方涛动及气候变化;应用篇的农业气象、气象能源、交通气象、健康气象和气象防灾减灾。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共建项目资助精品教材:大气
《适应气候变化湖南战略研究》以数据分析结果和相关研究成果作支撑,突出湖南特色、区域特征,并与国家适应气候变化战略研究报告、各行业“十二五”发展规划、湖南省区域发展规划等有机结合,精辟分析了湖南省及各区域气候变化现状、适应情况,凝练出了湖南省适应气候变化的重大问题,提出了湖南省省级、区域级适应气候变化的重点任务、行动方案和保障措施。 《适应气候变化湖南战略研究》可供相关行业和地方管理部门使用,也可供气象、气候、农业、林业、水资源、能源、旅游、人体健康等领域科研与教学人员参考。
方成编著的《中国天文学在前进(1922-2012)》比较客观地反映了中国天文学近十年来的发展所取得的各项重要成果。本书内容包括天体测量、时间频率研究和应用、太阳物理、行星科学、恒星物理、星系和宇宙、天文技术与方法、射电天文、空间天文与高能天体物理、天体力学与天文动力学、天文学史、教育委员会工作回顾、普及工作委员会工作回顾等。
本卷专门记述甘肃省气象灾害史实。全卷贯通古今,略古详今,采用忠于史实、平铺直叙的手法,如实反映出甘肃省气象灾害的历史和现状。本卷时间跨度近3000年,气象灾害史料记录由少到多,由简单到复杂。为此,史料划分出四个时段:远古——公元1368年,公元1368年——公元1911年,公元1912年——公元1949年,公元1949年——公元2000年。由于历史上全省地理范围和建制多变化,计量单位古今差异大。为了方便读者阅读,在附录中汇编了有关知识,以供使用。附录中还收集了部分与甘肃气象灾害有关的诗词、照片供读者参考。本卷文体一律为语体文、记述体。古代灾情一般按原文录入。引用古籍原文,除少数有特定含义的用繁体字外,统一使用1986年国家公布的《简化字总表》所列的简化字。本卷所用的气象科学名词、术语以1996年公布的《大气科学名词》为准,未公
《中国气象灾害大典(河北卷)》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为指导,尊重客观事实,求实存真,上限力溯最早有文字记载的气象灾害,下限至2000年,全面地记述河北省主要气象灾害的古今情况。力求真实性、科学性、实用性,达到借鉴历史,总结经验,启迪后世之目的。
本书围绕着天气和气候何以会永不重复地发展变化,呈现化出剧烈的突变与相对的静止的问题,阐述人们对大气中非线性相互作用的认识过程和现有成就。本书共分六章。介绍了大气科学中四种研究方法:观测研究,动力学理论研究,实验室模拟和数值模拟的由来和发展,各自的长处和短处,彼此如何取长补短,相互配合的情况。深入阐述了“混沌”意味着什么,它是怎样被义识的。从哲学的视角上讨论了天气和气候的可预报和不可预报问题。还论述了非线性大气动力学的成就和面临的若干问题。在论述中重在弘扬科学精神,提倡科学方法。本书可供对大气科学感兴趣的大专院校师生、科技人员和大专以上文化水平的读者阅读。也是一本有关专业的研究生教学参考书。
1922年8月2日,潮汕地区发生了严重的风灾,8级以上大风维持长达36小时,其中12级大风长达24小时,台风带走8万人命,沿海150公里堤防全部损毁,汕头市平均水深3米。灾后潮汕地方官府、乡绅精英动员整合当地社会内部力量,并吸纳海内外各地潮属资源,承担起筹办救灾与善后的重任,维持了当地社会的稳定和经济的延续。从中也能看出,北洋政府时期在官方职能弱化的背景下,民间社会如何展现力量承担公共责任的事实。本书针对灾情概况,官方应急运作,民间力量的救助, 救援的展开,以及以八二风灾为契机的近代救灾机制的初步建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