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内容包括天气现象、灾害性天气、气象奇观、气象术语、气象科技、气象指数。
《2°C改变世界》图文并茂地描述了全球气候变暖的历史、现状和未来,并通过科学分析告诉我们一个惊人的秘密:区区2℃就足以使人类遭受毁灭性打击!在描述了人们为阻止气候变暖所做的种种努力之后,作者还提出了更多积极有效的对策。 众所周知,人类正面临全球变暖的挑战,由此引发的台风、森林火灾、干旱、洪水、热浪、雪灾等气候灾害正频繁发生,导致全世界每年约15万人死亡、551万人罹患各种疾病。甚至在可以预见的未来,将有10多亿人因此而失去生命……这一切是否还有挽回的可能?是否真的像英国科学家洛夫洛克所言“地球已患重病,它将因气候变暖而变得不再适宜人类居住”? 收录了世界经济持续高速增长下150年间地球平均气温分布图,让我们在触目惊心之余,不得不重新审视地球气候与生态环境问题。
自从人类发射颗人造地球卫星,至今已有15年的时间,空间技术在此期间取得了飞速的发展和巨大的成就,但是与此同时,人类的空间活动也制造了娄以亿计的空间碎片(也称为太空垃圾)。 本书系统地介绍了空间碎片的知识,涵盖了空间碎片的来源,特性、危害、监测和预警方法、防护方法、碎片撞击特性和空间环境保护等方面的内容,适合相关专业科研和管理人员学习,也适于对空间技术感兴趣的读者阅读。
《气象科研与预报中的多元分析方法(第2版)》较详细地叙述了多元统计分析的基本理论及其在气象科研及预报中的应用。内容包括概率论基本原理、统计检验、选择信息的预报因子、回归分析、二分类预报、考虑经济效益的决策、主成分分析、气象场的经验正交展开、气象场的奇异值分解、判别分析、聚类分析及奇异谱分析等。各种方法都附有原始数据资料以及详尽的计算步骤和结果。《气象科研与预报中的多元分析方法(第2版)》可供气象台预报员、科研工作者参考,亦可作为高等院校气象统计预报课程的教材或参考书。对于从事农业气象预报、水文、海洋、地震预报、地质数学、生物统计、市场预测、医学统计的科技工作者和有关院校的师生也有参考价值。
近几十年来,各国科学家通过对温室气体、反应性气体、臭氧、大气气溶胶等大气成分的研究,逐步认识到日益增加的人类活动最终是通过大气成分的变化、改变了地气及不同区域的辐射平衡,进而影响到天气气候的变化,并导致了近几十年的全球变暖、臭氧层破坏、酸雨问题加剧、空气质量下降等,也为科学界提出了新的命题,使大气成分和与之相连的大气化学、大气物理与大气环境学科成为大气科学领域中最活跃的部分。《大气成分与大气环境》介绍了与现代气象业务有关的大气成分研究和业务服务的一些内容,包括研究大气成分对天气气候、区域大气环境影响的主要理论和技术方法,大气成分观测业务的主要内容与应用,大气成分的数值预报、资料同化,静稳型和区域输送型污染气象条件的预报,还有现代大气成分业务的体系、平台、流程和产品等。 《
《新仪象法要》是我国宋代大科学家苏颂为其主持创制的“水运仪象台”而编写的仪器构造及使用说明书。全书共三卷,书首列有“进状”一篇,上卷自“浑仪”至“水趺”共十七图,中卷自“浑象”至“冬至晓中星图”共十八图,下卷自“仪象台”至“浑仪圭表”共二十五图。 本书为其译注本。
《气象科技英语翻译》主要包括:气象科技英语翻译概论、气象科技英语翻译要义、案例翻译与分析等。书中所选案例包括单句和篇章两种,单句主要用于翻译要义的分析与讲解,篇章主要用于大气学科相关内容如气候学、气象学、大气物理学与大气环境、综合观测以及其他相关学科文本翻译技巧与方法的分析和归纳。所有案例均选自于气象文献,由课题组成员翻译,并根据具体文本归纳翻译技巧和方法,突出其原创性。这构成了该书的一大特色。《气象科技英语翻译》第二个特色是按照教材的编写体例撰写,理论联系实践,讲练结合,适合课堂使用,就此意义上讲,《气象科技英语翻译》既可用于高校大气科学类专业学生(专业英语)的学习和英语专业(科技英语翻译方向)的学生,也适用于从事气象行业的工作者。
本书是主要包括三部分内容:一是地面气象观测,着重介绍温度、湿度、气压、降水、风、云、天气现象等气象要素的观测;二是天气图分析;三是气候资料的整理、气候类型的判别和气候调查。
《气象百问》系列丛书特点: 挖掘气象的奥秘 播下科学的种子 奇妙的气象旅程从此开启
......
庄延娟,蔡慧华主编的《大气监测实训指导(全国高职高专规划教材)》立足职业技能需求,围绕环境监测市场的实际需求,以“实用、够用”为原则,在实训项目选取上,重点考虑空气质量监测和不同污染源的典型污染物监测,主要包括环境空气质量监测、固定污染源监测、道路移动污染源监测、室内空气污染监测四个模块。每个实训项目的编写,均从实际工作流程出发,明确实训目的,包含实训准备、样品采集、分析、结果记录、数据处理和评价、质量控制和质量保证、注意事项等内容。 本教材可为高等专科学校、高等职业技术学院及本科院校大气监测课程提供实用性强的实训参考,同时可供从事大气监测工作及相关科研和技术人员参考。
本标准由中国气象局提出。 本标准由中国气象局政策法规司归口。 本标准由中国气象局预测减灾司负责起草,国家气象中心、华风影视宣传中心参加起草。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邵俊年、王亚伟、耿慧、周庆亮、高兰英、张婷、韩燕革。
《交通气象灾害》较全面地介绍各种交通气象灾害对公路、铁路、航空、航运、管道交通可能形成的影响及发生规律,阐述当今靠前外交通气象灾害监测、预警、评估及应急处置方面的研究及应用的近期新成果和发展动态,为交